一种碳罐灰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69551 阅读:1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7 06:32
一种碳罐灰滤,包括壳体、滤芯组件、通气孔盖和底盖,壳体为圆筒形,壳体的下端同轴向固接有连通管道,滤芯组件沿壳体周向胶接于壳体内部,通气孔盖固接于壳体的上端,通气孔盖为便于空气通过的网状结构且其整体形状呈空心圆台状,通气孔盖的下端敞口,通气孔盖的上端面中部设有通孔,通气孔盖的底部固接有第一环状连接板,第一环状连接板沿周向向上均匀固接有若干连接柱,底盖为与通气孔盖相匹配的空心圆台,底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第二环状连接板,第二环状连接板与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净化进入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中的空气,同时保证加油时经碳罐过滤的油箱气体顺利通过碳罐灰滤排到大气中,满足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功能性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罐灰滤
本技术涉及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尤其涉及一种碳罐灰滤,主要用于满足国六及以下排放法规要求的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油箱、活性碳罐、碳罐控制电磁阀、碳罐空气滤清器和相应的OBD元件等。OBD的中文翻译为车载诊断系统。碳罐灰滤,也被称为碳罐空气滤清器、碳罐呼吸器或碳罐吸气除尘器等,是汽车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元件。乘用车排放要求进入国六阶段后,燃油蒸发系统被纳入OBD监测范围。为了保护燃油蒸发系统中的OBD元件不被卡制、磨损而造成失效,确保系统的可靠性,需要对进入其中的空气进行过滤,保证进入空气的洁净度,这也为碳罐灰滤的存在创造了必要性。碳罐灰滤也可以被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同时在满足国五及以下排放要求的汽车上,碳罐灰滤可以被用于保证进入碳罐的空气洁净度,保证活性碳罐不被堵塞以致影响碳罐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碳罐灰滤,可净化进入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中的空气,实现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功能性要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碳罐灰滤,包括壳体、滤芯组件、通气孔盖和底盖,所述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壳体的下端同轴向固接有连通管道,所述滤芯组件沿壳体周向胶接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通气孔盖固定连接于壳体的上端,通气孔盖为便于空气通过的网状结构且其整体形状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状,所述通气孔盖的下端敞口,通气孔盖的上端面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气孔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用于与壳体固接的第一环状连接板,所述第一环状连接板沿周向向上均匀固接有若干连接柱,所述底盖为与通气孔盖相匹配的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所述底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第二环状连接板,所述第二环状连接板与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滤芯组件包括骨架和缠绕在骨架上的滤材,所述滤材与骨架胶接。所述通气孔盖与壳体上端胶接。所述通气孔盖底部的第一环状连接板上沿周向均匀固接有三个倒扣,所述壳体的上端设有与倒扣对应设置的倒扣孔,所述通气孔盖与壳体通过所述倒扣和倒扣孔连接。所述第一环状连接板上设置的连接柱数量为三个。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将滤芯组件密封在壳体内部,可证空气能全部经过滤芯的过滤,滤芯组件采用缠绕结构,可提供较大的过滤面积,延长使用时间;通气孔盖的上端面中部设有圆形或矩形的通孔,通气孔盖为便于空气通过的网状结构,可减小通气孔盖两端流阻;通气孔盖设计为圆台状,可增大与滤芯组件之间的间隙,增加空气进入的流畅性,减小流阻;底盖与通气孔盖的形状相匹配,可增大底盖与通气孔盖之间的间隙,使空气更容易进入,其圆台形的凸起结构可防止大颗粒泥沙或者液体溅入;本技术的通气孔盖与壳体通过倒扣和倒扣孔连接,可使通气孔盖与壳体连接牢固,不易晃动。本技术进排气流阻较小,壳体上端的通气孔盖和壳体下端的连通管道及直通缠绕式的滤芯结构都可进行进出气,因此具有双向气体通过功能。当进气歧管需要吸入空气时,碳罐灰滤进行正向工作,过滤后的空气可对整个燃油蒸发控制系统里的元件起到保护作用;当汽车停车加油时,碳罐灰滤进行逆向工作,平衡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内部的压力,可顺利进行加油。本技术采用直通式结构,具有流阻小、重量轻、容灰量高、空间利用率高等优点,可净化进入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中的空气,保护燃油蒸发控制系统里的OBD元件,同时保证汽车加油时经碳罐过滤的油箱气体顺利通过碳罐灰滤排到大气中,满足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功能性要求,易于推广,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中通气孔盖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俯视图;图5是本技术在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中正向工作时的原理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正向工作时的原理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在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中逆向工作时的原理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逆向工作时的原理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与碳罐和燃油箱泄露诊断模块相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图1的左向为左向,图5至图8中箭头的方向表示空气流动的方向。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碳罐灰滤,包括壳体1、滤芯组件2、通气孔盖3和底盖4,所述壳体1为圆筒形,所述壳体1的下端同轴向固接有用于接入燃油箱泄露诊断模块14的连接管路的连通管道5,所述滤芯组件2沿壳体1周向胶接于所述壳体1内部,使滤芯组件2密封在壳体1内部,可保证空气能全部经过滤芯,所述通气孔盖3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上端,通气孔盖3为便于空气通过的网状结构且其整体形状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状,所述通气孔盖3的下端敞口,通气孔盖3的上端面中部设有通孔6,所述通孔6为圆形或矩形,可减小通气孔盖3两端流阻,所述通气孔盖3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用于与壳体1固接的第一环状连接板7,所述第一环状连接板7沿周向向上均匀固接有若干连接柱8,通气孔盖3设计为圆台状,可增大与滤芯组件2之间的间隙,增加空气进入的流畅性,减小流阻。所述底盖4为与通气孔盖3相匹配的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所述底盖4的下端敞口,底盖4的上端封闭,所述底盖4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第二环状连接板9,所述第二环状连接板9与若干连接柱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环状连接板9与若干连接柱8之间可以是胶接、螺钉连接或者热铆连接。所述底盖4由圆台形而成的中间凸起式结构,可防止大颗粒泥沙或者液体溅入,底盖4与通气孔盖3的形状相匹配,可增大底盖4与通气孔盖3之间的间隙,使空气更容易进入。所述滤芯组件2包括骨架10和缠绕在骨架10上的滤材,所述滤材与骨架10胶接。所述滤芯组件2采用缠绕结构,可提供较大的过滤面积,延长使用时间。所述通气孔盖3与壳体1上端胶接。所述通气孔盖3底部的第一环状连接板7上沿周向均匀固接有三个倒扣11,所述壳体1的上端设有与倒扣11对应设置的倒扣孔12,所述通气孔盖3与壳体1通过所述倒扣11和倒扣孔12连接。可使通气孔盖3与壳体1连接牢固,不易晃动。所述第一环状连接板7上设置的连接柱8数量为三个。三个连接柱8与第二环状连接板9连接后可以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结构。本技术采用直通式结构,流阻较小,壳体1上端的通气孔盖3和壳体1下端的连通管道5及直通缠绕式的滤芯组件2都可进行进出气,因此具有双向气体通过功能。当进气歧管需要吸入空气时,碳罐灰滤进行正向工作,工作原理如图5和图6所示,碳罐灰滤外部的空气在OBD元件的压力作用下,经过通气孔盖3进入壳体1中,在壳体1与滤芯组件2的密封作用下,迫使空气经过滤芯组件2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空气经过壳体1另一端的连通管道5进入到相连的OBD元件里,然后经碳罐、碳罐控制电磁阀进入到进气歧管中,过滤后的空气可对整个燃油蒸发控制系统里的元件起到保护作用;当汽车停车加油时,碳罐灰滤进行逆向工作,工作原理如图7和图8所示,加油时由于油箱内压力较大,需将油箱内部的气体排出,碳氢混合气体经过管路进入到碳罐中,在活性炭的作用下被吸附,剩余的气体会经过OBD元件进入到相连的碳罐灰滤装置中,气体经过壳体1、滤芯组件2、通气孔盖3一步步排入到大气中,这样来平衡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内部的压力,可顺利进行加油。所述进气歧管、油箱、碳罐、碳罐控制电磁阀和OBD元件均为现有常规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碳罐灰滤

【技术保护点】
一种碳罐灰滤,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滤芯组件、通气孔盖和底盖,所述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壳体的下端同轴向固接有连通管道,所述滤芯组件沿壳体周向胶接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通气孔盖固定连接于壳体的上端,通气孔盖为便于空气通过的网状结构且其整体形状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状,所述通气孔盖的下端敞口,通气孔盖的上端面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气孔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用于与壳体固接的第一环状连接板,所述第一环状连接板沿周向向上均匀固接有若干连接柱,所述底盖为与通气孔盖相匹配的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所述底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第二环状连接板,所述第二环状连接板与若干连接柱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罐灰滤,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滤芯组件、通气孔盖和底盖,所述壳体为圆筒形,所述壳体的下端同轴向固接有连通管道,所述滤芯组件沿壳体周向胶接于所述壳体内部,所述通气孔盖固定连接于壳体的上端,通气孔盖为便于空气通过的网状结构且其整体形状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状,所述通气孔盖的下端敞口,通气孔盖的上端面中部设有通孔,所述通气孔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用于与壳体固接的第一环状连接板,所述第一环状连接板沿周向向上均匀固接有若干连接柱,所述底盖为与通气孔盖相匹配的呈上小下大的空心圆台,所述底盖的底部周圈固定连接有第二环状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洋崔鹏鹏姜礼博郭黎民
申请(专利权)人:平原滤清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