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93883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1-03 16: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沿送料方向依次设有九个工位,每个工位均包括凸模固定板、脱料板、凹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凸模,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凹模,所述凹模内壁镶嵌有凹模镶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厚料薄壁翻孔变薄率要求非常高的零件成型问题,通过在模具上设置九个工位,依次完成凸包多次成形、冲底孔、底孔倒角、多道次翻孔、整形后翻孔等工序,实用性强。

A thick thin wall turning die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thick thin hole flanging die, including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die base, the nine station successively along the feeding direction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upper die and the lower die base, each station includes a punch plate, stripper plate, concave die fixing plate, wherein the punch fixed plate is fixed on the punch, a concave die fixing the die plate, the die wall inlaid with die insert.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of forming thick thin hole flanging thinning rate requirements are very high, by setting the nine position in the mold, in order to complete hull forming, punching hole and multiple bottom chamfer, multi hole flanging, plastic double hole process, strong practicabili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
本技术主要涉及冲压模具的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零件1',零件1'上的孔需要翻孔,传统常规的翻孔工艺是在素材上直接冲一个直径小的底孔然后再进行翻孔,常采用冲孔模和翻孔模,或冲孔、翻孔复合模。但是针对厚料特别是变薄率要求非常高的零件时,如图2所示零件2',先冲小孔后翻孔的工艺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会出现诸多缺陷,例如翻孔开裂,翻孔壁厚达不到要求,翻孔高度不够等等。需要针对该类零件专门制定工艺而设计一种新型模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厚料薄壁翻孔变薄率要求非常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沿送料方向依次设有九个工位,分别为第一工位至第九工位,每个工位均包括凸模固定板、脱料板、凹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凸模,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凹模,所述凹模内壁镶嵌有凹模镶件;第一工位的第一凸模呈圆锥状且头部圆滑过渡,第一凹模上端形成与第一凸模圆锥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一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一凹模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二工位的第二凸模呈圆台状,该圆台的高度大于第一凸模圆锥的高度,第二凹模上端形成与第二凸模圆台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二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二凹模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三工位的第三凸模呈圆台状,该圆台端面的直径大于第二凸模圆台端面的直径,第三凹模镶件上端呈圆台状;第四工位的第四凸模呈圆柱状,第四凹模镶件上端呈圆台状,第四凹模镶件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孔;第五工位的第五凸模呈直径大于第五凹模的圆柱块状,第五凹模上端形成下沉的圆形凹台,第五凹模镶件上端形成圆滑的圆柱状突起,该突起的下端面与圆形凹台的台阶面齐平;第六工位的第六凸模呈圆滑的圆柱状,第六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第七工位的第七凸模呈圆滑的圆柱状,第七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第八工位的第八凸模呈圆滑的圆柱状,第八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第九工位的第九凸模呈直径大于第九凹模的圆柱块状,第九凹模镶件上端形成圆柱状突起,该突起的上端面高于第九凹模的端面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解决了厚料薄壁翻孔变薄率要求非常高的零件成型问题,通过九个工位设置,依次完成凸包多次成形、冲底孔、底孔倒角、多道次翻孔、整形后翻孔等工序,实现对厚料特别是变薄率要求非常高的零件成型,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零件上孔翻孔的工艺图。图2为厚料变薄率要求高的零件的零件图。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透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5为第一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二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第三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第四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五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第六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第七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第八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第九工位成型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如何实践本技术。尽管结合其优选的具体实施方案描述了本技术,但这些实施方案只是阐述,而不是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针对如图2所示的零件2'而设计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沿素材10的送料方向依次设有九个工位,分别为第一工位1至第九工位9,每个工位均包括凸模固定板、脱料板、凹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凸模,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凹模,所述凹模内壁镶嵌有凹模镶件。如图5所示,第一工位1包括第一凸模11、第一凹模12、第一凹模镶件13,第一凸模11呈圆锥状且头部圆滑过渡,第一凹模12上端形成与第一凸模11圆锥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一凹模镶件13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一凹模12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一工位1用于成形凸包,其中通过调整第一凹模镶件13的高低来调整凸包的大小。如图6所示,第二工位2包括第二凸模21、第二凹模22、第二凹模镶件23,第二凸模21呈圆台状,该圆台的高度大于第一凸模11圆锥的高度,第二凹模22上端形成与第二凸模21圆台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二凹模镶件23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二凹模22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二工位2用于将凸包壁厚变薄并成形,通过调整第二凹模镶件23的高低来调整凸包的壁厚。如图7所示,第三工位3包括第三凸模31、第三凹模32、第三凹模镶件33,第三凸模31呈圆台状,该圆台端面的直径大于第二凸模21圆台端面的直径,第三凹模镶件33上端呈圆台状,第三工位3用于凸包进一步成形,底部成形出来一个倒锥的形状,此形状为了后道工序冲孔所设计。如图8所示,第四工位4包括第四凸模41、第四凹模42、第四凹模镶件43,第四凸模41呈圆柱状,第四凹模镶件43上端呈圆台状,第四凹模镶件43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孔,第四工位4在已成形的凸包中间冲一个小的圆形底孔。如图9所示,第五工位5包括第五凸模51、第五凹模52、第五凹模镶件53,第五凸模51呈直径大于第五凹模52的圆柱块状,第五凹模52上端形成下沉的圆形凹台,第五凹模镶件53上端形成圆滑的圆柱状突起,该突起的下端面与圆形凹台的台阶面齐平,第五工位5对底孔进行倒角,主要是防止后道翻孔有可能引起的开裂。如图10所示,第六工位6包括第六凸模61、第六凹模62、第六凹模镶件63,第六凸模61呈圆滑的圆柱状,第六凹模镶件63上端呈平面状,第六工位6进行预翻孔。如图11所示,第七工位7包括第七凸模71、第七凹模72、第七凹模镶件73,第七凸模71呈圆滑的圆柱状,第七凹模镶件73上端呈平面状,第七工位7进行第二次翻孔,让壁厚变薄。如图12所示,第八工位8包括第八凸模81、第八凹模82、第八凹模镶件83,第八凸模81呈圆滑的圆柱状,第八凹模镶件83上端呈平面状,第八工位8进行第三次翻孔,让壁厚进一步变薄。如图13所示,第九工位9包括第九凸模91、第九凹模92、第九凹模镶件93,第九凸模91呈直径大于第九凹模92的圆柱块状,第九凹模镶件93上端形成圆柱状突起,该突起的上端面高于第九凹模92的端面设置,第九工位9对已经翻孔完成的素材10进行翻孔整形,主要来保证翻孔的壁厚、翻孔的高度、翻孔底面平面度等要求,通过调整第九凹模镶件93来保证翻孔的高度,最终成型的零件2',如图2所示。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技术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技术的说明,而不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总之,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沿送料方向依次设有九个工位,分别为第一工位至第九工位,每个工位均包括凸模固定板、脱料板、凹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凸模,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凹模,所述凹模内壁镶嵌有凹模镶件;第一工位的第一凸模呈圆锥状且头部圆滑过渡,第一凹模上端形成与第一凸模圆锥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一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一凹模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二工位的第二凸模呈圆台状,该圆台的高度大于第一凸模圆锥的高度,第二凹模上端形成与第二凸模圆台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二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二凹模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三工位的第三凸模呈圆台状,该圆台端面的直径大于第二凸模圆台端面的直径,第三凹模镶件上端呈圆台状;第四工位的第四凸模呈圆柱状,第四凹模镶件上端呈圆台状,第四凹模镶件上开设有上下贯通的孔;第五工位的第五凸模呈直径大于第五凹模的圆柱块状,第五凹模上端形成下沉的圆形凹台,第五凹模镶件上端形成圆滑的圆柱状突起,该突起的下端面与圆形凹台的台阶面齐平;第六工位的第六凸模呈圆滑的圆柱状,第六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第七工位的第七凸模呈圆滑的圆柱状,第七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第八工位的第八凸模呈圆滑的圆柱状,第八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第九工位的第九凸模呈直径大于第九凹模的圆柱块状,第九凹模镶件上端形成圆柱状突起,该突起的上端面高于第九凹模的端面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厚料薄壁翻孔模具,包括上模座和下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座和下模座之间沿送料方向依次设有九个工位,分别为第一工位至第九工位,每个工位均包括凸模固定板、脱料板、凹模固定板,所述凸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凸模,所述凹模固定板上固定有凹模,所述凹模内壁镶嵌有凹模镶件;第一工位的第一凸模呈圆锥状且头部圆滑过渡,第一凹模上端形成与第一凸模圆锥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一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一凹模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二工位的第二凸模呈圆台状,该圆台的高度大于第一凸模圆锥的高度,第二凹模上端形成与第二凸模圆台侧面相配合的环形斜面,第二凹模镶件上端呈平面状且衔接第二凹模环形斜面下端设置;第三工位的第三凸模呈圆台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日晗精密机械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