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924903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31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扩张室、分流室、引射管、后扩管和挡板组成;所述扩张室前半段是管径与排气管直径相同的圆管,扩张室后半段为锥形扩张管,所述分流室连接于扩张室尾端,分流室尾部外周呈波浪状,所述引射管设置于分流室内后部,引射管由五支锥形缩管组成,一支锥形缩管布置于中心,剩余四支锥形缩管均匀布置于中心锥形缩管四周,每支锥形缩管首端分别安装分流片,每支锥形缩管尾部相对设置有两个挡板,所述后扩管连接于分流室尾端,分流室由圆形套筒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装置成本低廉,不需要设计传感和执行机构,结构简单且大幅度节省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排气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各种工况下排气温度均明显高于周围环境温度,容易呈现出红外特征,导致被红外侦测装置发现进而暴露军事目标。因此,军事用途的发动机出于隐蔽性考虑,必须降低排气温度。与此同时,我国汽车保有量世界第二并呈急剧增长趋势,城市汽车拥堵时导致周围环境温度偏高且有毒气体浓度增大,给周围环境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易燃易爆场所。目前,国内针对发动机排气降温进行过相关研究,利用文丘里效应设计了一种无需额外动力消耗和附加冷却剂即能实现降温的装置。但此装置仅在微粒捕集器再生期间和发动机高工况工作时能达到良好降温效果,而在发动机怠速和低速工作时无法实现降温效果,即无法实现发动机全工况下的排气降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应用范围窄、系统稳定性不高的不足,提供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均能达到良好效果的排气降温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由扩张室、分流室、引射管、后扩管和挡板组成;所述扩张室前半段是管径与排气管直径相同的圆管,扩张室后半段为锥形扩张管,所述分流室连接于扩张室尾端,分流室尾部外周呈波浪状,即由凹曲面和凸曲面构成,所述引射管设置于分流室内后部,引射管由五支锥形缩管组成,一支锥形缩管布置于中心,剩余四支锥形缩管均匀布置于中心锥形缩管四周,每支锥形缩管首端分别安装分流片,每支锥形缩管尾部相对设置有两个挡板,两个挡板闭合时夹角呈60°,所述后扩管连接于分流室尾端,分流室由圆形套筒构成。每支锥形缩管尾部通过弹簧和轴分别连接两个挡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实现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温度的降低,大幅度提高军用发动机的反红外侦查能力,降低发动机高温排气对环境造成的安全隐患。与之前的发动机排气降温装置相比,该装置具有以下优点:全工况下均能降温,挡板根据气流速度自动调节开口,使得后扩管与外界环境始终保持适度压强差,从而吸入常温气体与排气混合实现降温;装置成本低廉,不需要设计传感和执行机构,结构简单且大幅度节省了成本;适用范围广阔,装置不仅适用于军用发动机,也适用于民用发动机;无负效应,两挡板夹角为60°,降低了装置产生的排气阻力和背压,从而避免了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本技术主要用于军用车辆发动机,提高其反红外侦查能力。也可用于民用车辆发动机,减小高温排气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安全隐患。应用方式:该装置加至排气管后部,利用文丘里效应产生的压强差吸入常温气体,与排气混合进行降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引射管和挡板结构示意图;图3是引射管和挡板结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3所示,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包括扩张室1、分流室2、引射管3、挡板4、弹簧6和后扩管5。所述扩张室1前端与发动机排气管上游连接,扩张室前半段是管径与排气管直径相同的圆管,扩张室后半段为锥形扩张管,所述圆管和锥形扩张管形成扩张室。所述分流室连接于扩张室后部,分流室后部分流室尾部外周呈波浪状,即由凹曲面和凸曲面构成,引导排气流入引射管。所述引射管设置于分流室后部,由五支锥形缩管组成,一支锥形缩管布置于中心,剩余四支锥形缩管均匀布置于中心锥形缩管四周。每支锥形缩管首端分别安装分流片7,所述每支锥形缩管尾部通过弹簧分别连接两个挡板,两个挡板闭合时夹角呈60°,工作时挡板张开使排气进入后扩管。所述后扩管连接于分流室尾端,分流室由圆形套筒构成。每支锥形缩管尾部通过弹簧6和轴分别连接两个挡板。工作原理:排气流经引射管之后,引射管尾部装有的挡板在弹簧作用下会根据排气流速大小而呈不同开度,从而能够自动调整尾气与大气的压强差,使得在各种工况下环境中的空气均能被吸入后扩管,与发动机排气混合,降低排气温度。本技术利用弹簧自动调节挡板开口大小,在不同工况下均能吸入空气与排气混合,解决怠速或低工况下无法降温的问题。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其特征是,由扩张室、分流室、引射管、后扩管和挡板组成;所述扩张室前半段是管径与排气管直径相同的圆管,扩张室后半段为锥形扩张管,所述分流室连接于扩张室尾端,分流室后部分流室尾部外周呈波浪状,即由凹曲面和凸曲面构成,所述引射管设置于分流室内后部,引射管由五支锥形缩管组成,一支锥形缩管布置于中心,剩余四支锥形缩管均匀布置于中心锥形缩管四周,每支锥形缩管首端分别安装分流片,每支锥形缩管尾部相对设置有两个挡板,两个挡板闭合时夹角呈60°,所述后扩管连接于分流室尾端,分流室由圆形套筒构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全工况下排气降温装置,其特征是,由扩张室、分流室、引射管、后扩管和挡板组成;所述扩张室前半段是管径与排气管直径相同的圆管,扩张室后半段为锥形扩张管,所述分流室连接于扩张室尾端,分流室后部分流室尾部外周呈波浪状,即由凹曲面和凸曲面构成,所述引射管设置于分流室内后部,引射管由五支锥形缩管组成,一支锥形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继佳陈桥姚广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