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9889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8 06: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包或支架结构上,设有底板、支撑端座、套管和减震带等组成部分。所述底板内部设有垂向开孔的蜂窝结构,两支撑端座对称设置在底板上,支撑端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端套;所述端套包括隔震垫、端套壳体和设置在二者之间的多边形减震块;所述套管设置在两支撑端座之间,两端分别与两端套壳体连接,套管的下方设有充有硅油的缸体,所述减震带从套管上方绕过,箍住套管,减震带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缸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在工作时可很好的抑制舰船轴系的震动,特别是在情况复杂的工作环境下,更能显示其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船舶轴系减振结构
本技术属于船舶
,具体涉及船舶轴系减振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舰船的作战环境变得更加的恶劣,舰船结构受到的冲击主要来自于自身器械运转产生的震动以及在水中遭受鱼雷、导弹等攻击损伤成为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提高舰船的减震与抗冲击力能力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舰船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和生命力。目前在役或在建的一些舰船,绝大部分船体的抗冲击能力较强,但是船体内部的轴系系统及设备等方面抗冲击能力明显不足。再者,船舶器械尤其是轴系在运转时会产生震动,会使轴系提前老化因此降低工作能力。而且舰船轴系的机械振动不可避免的会带来噪音从而影响了舰船的隐身性能,严重时使舰船丧失战斗力,这一情况随着动力机械向高速强载方向发展以变得越来越突出。船舶的轴系系统是船舶主要的推进装置,承担着船舶能否正常行驶的重要责任,如果一旦受到破坏船舶将会失去行驶的能力,如果是在战斗中那么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因此对船舶轴系进行抗冲击和减震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以提高舰船的抗冲击减振性能。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包或支架结构上,设有底板、支撑端座、套管和减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内部设有垂向开孔的蜂窝结构,两支撑端座对称设置在底板上,支撑端座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端套;所述端套包括包裹在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上的隔震垫、设置在隔震垫外层的端套壳体,所述隔震垫与端套壳体之间设有多边形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的内侧一端胶结固定在所述隔震垫上,外侧一端通过双向液压减震器与所述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套管设置在两支撑端座之间,两端分别与两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从套管中穿过;所述套管的下方设有充有硅油的缸体,所述减震带从套管上方绕过,箍住套管,减震带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缸体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或优选的方案还包括:所述套管内壁上开有均匀分布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磁流变弹性体,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内侧一端压在所述外包或支撑结构上,套管上安装有用于形成外加磁场的电磁线圈,用于调节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弹性模量,通过磁性阻尼作用发挥抗冲击的作用。所述底板的内腔抽真空,构成真空型蜂窝结构,使之更好地吸收船舶轴系的余震。所述底板的外壳和所述蜂窝结构采用合金铸铁材料制成,底板上板面与蜂窝结构之间设有聚氨酯泡沫夹层。所述支撑端座的壳体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内部填充有聚氨酯泡沫。所述端套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涂覆有橡胶涂层。所述减震块为设有中心孔的六角形减震块,所述双向液压减震器安装在其六个顶角处,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从所述中心孔中通过。所述减震带优选采用聚氨酯尼龙复合材料制成的带体,表面涂覆有橡胶涂层。有益效果:舰船轴系的振动主要来源于传动轴的转动,本技术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包或支架结构上,可有效地缓冲和吸收传动轴传导至外包或支架结构上的震动,阻止震动通过外包或支架结构传导到船体上,本技术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在工作时可很好的抑制舰船轴系的震动,特别是在情况复杂的工作环境下,更能显示其优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端套的纵向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介绍。如图1、图2所示的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包或支架结构上,设有底板1、支撑端座2、套管7和减震带8等组成部分。所述底板1固体在船体上,其内部设有竖向开孔的蜂窝结构,为了达到足够的强度,底板外壳及所述蜂窝结构均采用合金铸铁材料制成,且蜂窝结构和底板1上板面之间设有聚氨酯泡沫夹层10,最终所形成的底板1结构稳固,能有效的地减少其上部结构传导到船体上的余震,且为了进一步增强底板1的抑振效果,可将所述蜂窝结构的内孔抽成真空,即采用真空型蜂窝结构。两个支撑端座2对称设置在底板1上,支撑端座2的顶端固定安装所述端套3。所述支撑端座2的壳体采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内部亦设有聚氨酯泡沫夹层10。所述端套3包括包裹在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上的隔震垫5、设置在隔震垫5外层的端套壳体,所述隔震垫5与端套壳体之间设有多边形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的内侧一端胶结固定在所述隔震垫5上,外侧一端则通过双向液压减震器6与所述端套壳体连接。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块4采用六角形减震块,所述双向液压减震器安装在其六个顶角处,为了减轻减震块4的局部受力,每个顶角处前后设有两个双向液压减震器6。双向液压减震器6的一端抵在减震块4上,另一端抵在端套壳体的内壁上,所述端套3优选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表面涂覆有橡胶涂层,所述隔震垫5则优选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所述套管7设置在两支撑端座2之间,两端分别与前后两个端套的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从套管7中穿过。所述套管7的下方设有充有硅油的缸体,所述减震带8从套管7上方绕过,箍住套管7,减震带8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缸体内。所述减震带8一方面可稳固所述套管7,另一方面可对套管7上产生的震动进行缓解和吸收,所述减震带8优选采用聚氨酯尼龙复合材料制成的带体,表面涂覆有橡胶涂层。所述套管7内壁上开有均匀分布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磁流变弹性体,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内侧一端压在所述外包或支撑结构上,套管7上安装有用于形成外加磁场的电磁线圈,用于调节所述磁流变弹性体的弹性模量,磁性阻尼发挥抗冲击的作用。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船舶轴系减振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包或支架结构上,设有底板(1)、支撑端座(2)、套管(7)和减震带(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内部设有垂向开孔的蜂窝结构,两支撑端座(2)对称设置在底板(1)上,支撑端座(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端套(3);所述端套(3)包括包裹在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上的隔震垫(5)、设置在隔震垫(5)外层的端套壳体,所述隔震垫(5)与端套壳体之间设有多边形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的内侧一端胶结固定在所述隔震垫(5)上,外侧一端通过双向液压减震器(6)与所述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套管(7)设置在两支撑端座(2)之间,两端分别与两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从套管(7)中穿过;所述套管(7)的下方设有充有硅油的缸体,所述减震带(8)从套管(7)上方绕过,箍住套管(7),减震带(8)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缸体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安装在传动轴的外包或支架结构上,设有底板(1)、支撑端座(2)、套管(7)和减震带(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内部设有垂向开孔的蜂窝结构,两支撑端座(2)对称设置在底板(1)上,支撑端座(2)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端套(3);所述端套(3)包括包裹在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上的隔震垫(5)、设置在隔震垫(5)外层的端套壳体,所述隔震垫(5)与端套壳体之间设有多边形减震块,所述减震块的内侧一端胶结固定在所述隔震垫(5)上,外侧一端通过双向液压减震器(6)与所述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套管(7)设置在两支撑端座(2)之间,两端分别与两端套壳体连接,所述外包或支架结构从套管(7)中穿过;所述套管(7)的下方设有充有硅油的缸体,所述减震带(8)从套管(7)上方绕过,箍住套管(7),减震带(8)底部插入并固定在所述缸体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轴系减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7)内壁上开有均匀分布的安装孔,安装孔内设有磁流变弹性体,套管(7)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甲遥唐昌德赵玉鹏王宇王保强沈中祥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