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哲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858305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23 0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包括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和机器人足部,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前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器,固定器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带,且连接带与固定器通过黏胶固定连接,设置有呈“圆柱”状的旋转器,并嵌入设置在“凹”字状的连接手臂上,这样当机械手抓夹持了衣服后,就能够通过这个旋转器进行向外拉伸的运作,使得衣服能够完全套入到机器人上,设置有“圆环”状的内置滚轮和“波浪”状的弹簧,通过这些内置滚轮和弹簧就能够让伸缩弹性手臂具备有一定的伸缩韧性,这样当机械手抓夹持衣服进行向下套伸的运作时,可通过内置滚轮和弹簧让伸缩弹性手臂进行伸缩运作,防止将衣服撑破,且该机器人还可自由移动不易摔倒。

A kind of intelligent mobile robot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n intelligent mobile robot, including intelligent mobile robot body and robot foot, the intelligent mobile robot main body in front of the left and right sides are provided with fixing device fixed on the front end is provided with a connecting belt, and connected with the fixed and connected by glue, arranged in the rotator cylindrical shape the settings on the connection arm and embedded in the concave shape, such as mechanical hand gripping the clothes, can extend outwards through the operation of the rotating device, the clothes can completely inserted to the robot, set up a \ring shaped roller with built-in spring\ and \wave\ shape and through these built-in rollers and can make telescopic elastic spring arm telescopic have certain toughness, such as mechanical hand gripping clothes down stretching operation, The flexible arm can be expanded through the built-in roller and spring to prevent the clothes from breaking, and the robot can also move freely and not easi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即机器人本体,其臂部一般采用空间开链连杆机构,其中的运动副(转动副或移动副)常称为关节,关节个数通常即为机器人的自由度数,根据关节配置型式和运动坐标形式的不同,机器人执行机构可分为直角坐标式、圆柱坐标式、极坐标式和关节坐标式等类型,出于拟人化的考虑,常将机器人本体的有关部位分别称为基座、腰部、臂部、腕部、手部(夹持器或末端执行器)和行走部(对于移动机器人)等。现有的机器人并不具备有自我穿戴衣服的功能,需要通过工作人员亲手为机器人进行穿戴衣服,这样不但增加了工作人的压力和负担,还让现有的机器人不具备有更好的功能,使得现有的机器人不能够在市场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而且现有的机器人足部受力不够均匀,容易发生损坏,在上楼梯时,机器人无法快速的移动,容易摔倒,灵活性和功能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包括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和机器人足部,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前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器,所述固定器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带,且连接带与固定器通过黏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卡扣,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动凹槽和连接手臂,且连接手臂通过滑动凹槽嵌入设置在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中,所述连接手臂的一侧设置有旋转器,且旋转器嵌入设置在连接手臂中,所述旋转器的上方设置有伸缩弹性手臂。机器人足部包括U型滑块、滑动抵紧块、滑动抵紧槽、承压矩形板、支撑圆座、活动螺纹柱、受力圆柱、活动螺栓、伸缩轮胎、驱动器、弧形支撑板、固定螺柱、减震弹簧、固定胶座、伸缩支撑杆、转动齿轮、转动轮、感应伸缩驱动器、齿轮槽、液压升降器、伸缩螺柱、动力杆、螺纹口、滑动导轨,所述固定螺柱焊接于U型滑块的上端两侧,所述U型滑块位于承压矩形板的上方,所述滑动抵紧槽嵌入设置于承压矩形板的上方内壁的内部,所述滑动抵紧块焊接于U型滑块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位于承压矩形板和支撑圆座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圆座固定于减震弹簧的下方,所述活动螺纹柱螺纹连接于支撑圆座的下底面,所述受力圆柱固定连接于活动螺纹柱的下端,所述活动螺栓焊接于受力圆柱的下侧,所述活动螺栓的前端外侧活动连接有弧形支撑板,所述驱动器固定于受力圆柱的正下方,且伸缩轮胎活动连接于驱动器的一侧内壁,所述转动齿轮位于转动轮的正中心位置,所述感应伸缩驱动器卡槽连接于转动齿轮的外圈,所述转动轮位于伸缩轮胎的最外圈,所述伸缩支撑杆穿过转动轮,且固定胶座焊接于伸缩支撑杆的端头,所述感应伸缩驱动器的内部焊接有齿轮槽,所述液压升降器固定于感应伸缩驱动器的一侧内壁,所述伸缩螺柱连接于液压伸缩升降的上方,所述动力杆嵌入于伸缩螺柱的内壁,所述螺纹口焊接于动力杆的上端,所述滑动导轨焊接于伸缩螺柱的外表面。优选的,所述伸缩弹性手臂的下方伸缩柱,且伸缩柱嵌入设置在伸缩弹性手臂中。优选的,所述伸缩柱的上方设置有内置固定板,且内置固定板与伸缩柱紧密焊接。优选的,所述内置固定板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内置滚轮,所述内置固定板下方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弹簧,所述伸缩弹性手臂上方的中部设置有机械手抓。优选的,所述旋转器设置呈“圆柱”状,且半嵌入设置在连接手臂中,所述伸缩弹性手臂与连接手臂通过旋转器活动连接。优选的,所述内置滚轮设置呈“圆环”状,且设置有四个,并两两对称设置在内置固定板的左右两端。优选的,所述连接手臂设置呈“凹”字状,且旋转器通过这个“凹”字的凹槽处,嵌入设置在所述连接手臂上。优选的,所述弹簧设置呈“波浪”状,且设置有两个,并对称设置在伸缩柱的左右两侧。优选的,所述支撑圆座的外侧均向内凹陷,呈“工”字型。优选的,所述受力圆柱的中间位置均向外凸出,呈“椭圆”形状。优选的,所述转动齿轮与齿轮槽卡槽连接,且伸缩支撑杆均匀分布于感应伸缩驱动器的外侧。优选的,所述滑动抵紧块与滑动抵紧槽相吻合。优选的,所述承压矩形板与支撑圆座通过减震弹簧固定连接,且减震弹簧设置有两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智能移动机器人,结构合理,设置有呈“圆柱”状的旋转器,并嵌入设置在“凹”字状的连接手臂上,这样当机械手抓夹持了衣服后,就能够通过这个旋转器进行向外拉伸的运作,使得衣服能够完全套入到机器人上,设置有“圆环”状的内置滚轮和“波浪”状的弹簧,通过这些内置滚轮和弹簧就能够让伸缩弹性手臂具备有一定的伸缩韧性,这样当机械手抓夹持衣服进行向下套伸的运作时,就可以通过内置滚轮和弹簧让伸缩弹性手臂进行伸缩运作,防止将衣服撑破的效果,这样机器人就能够自行的进行穿戴运作。该种机器人可适应复杂环境,机器人足部设置有支撑圆座,支撑圆座的外侧均向内凹陷,呈“工”字型,“工”字型的设计首先在受力时,支撑圆座的上端能够增大接触面积,在受力分解时,支撑圆座的下端又能够均匀的将力进行分解,提高了其承压能力,设置有受力圆柱,受力圆柱的中间位置均向外凸出,呈“椭圆”形状,椭圆的设计借鉴了拱桥受力的原理,均采用弧形受力,其受力点有无数个,能够有效的增大受力力度,提高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设置有转动齿轮和齿轮槽,转动齿轮与齿轮槽卡槽连接,且伸缩支撑杆均匀分布于感应伸缩驱动器的外侧,驱动器转动带动转动齿轮,因转动齿轮与齿轮槽卡槽连接,能够有效的减少转动过程中的晃动幅度,提高了其稳定性,设置有滑动抵紧块和滑动抵紧槽,滑动抵紧块与滑动抵紧槽相吻合,通过两者相吻合的功能,能够实现U型滑块自动的在承压矩形板上左右运作,提高了其灵活性,设置有伸缩支撑杆和感应伸缩驱动器,当固定胶座受力时,力通过伸缩支撑杆传递至感应伸缩驱动器,感应伸缩驱动器能够发射信号至液压升降器,液压升降器驱动带动伸缩螺柱和动力杆进行上下运动,在上凹凸不平的楼梯时,该设计能够有效的克服该种困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伸缩弹性手臂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机器人足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伸缩轮胎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感应伸缩驱动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液压升降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安装于足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01,、连接手臂,1011、旋转器,102、伸缩弹性手臂,1021、机械手抓,1022、内置滚轮,1023、内置固定板,1024、弹簧,1025、伸缩柱,103、滑动凹槽,2、固定器,201、连接带,202、固定卡扣,1a、U型滑块,2a、滑动抵紧块,3a、滑动抵紧槽,4a、承压矩形板,5a、支撑圆座,6a、活动螺纹柱,7a、受力圆柱,8a、活动螺栓,9a、伸缩轮胎,10a、驱动器,11a、弧形支撑板,12a、固定螺柱,13a、减震弹簧,14a、固定胶座,15a、伸缩支撑杆,16a、转动齿轮,17a、转动轮,18a、感应伸缩驱动器,1801a、齿轮槽,1802a、液压升降器,1803a、伸缩螺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和机器人足部,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前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器(2),所述固定器(2)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带(201),且连接带(201)与固定器(2)通过黏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20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卡扣(202),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动凹槽(103)和连接手臂(101),且连接手臂(101)通过滑动凹槽(103)嵌入设置在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中,所述连接手臂(101)的一侧设置有旋转器(1011),且旋转器(1011)嵌入设置在连接手臂(101)中,所述旋转器(1011)的上方设置有伸缩弹性手臂(102),所述伸缩弹性手臂(102)的下方为伸缩柱(1025),且伸缩柱(1025)嵌入设置在伸缩弹性手臂(102)中,所述伸缩柱(1025)的上方设置有内置固定板(1023),且内置固定板(1023)与伸缩柱(1025)紧密焊接;所述机器人足部包括U型滑块(1a)、滑动抵紧块(2a)、滑动抵紧槽(3a)、承压矩形板(4a)、支撑圆座(5a)、活动螺纹柱(6a)、受力圆柱(7a)、活动螺栓(8a)、伸缩轮胎(9a)、驱动器(10a)、弧形支撑板(11a)、固定螺柱(12a)、减震弹簧(13a)、固定胶座(14a)、伸缩支撑杆(15a)、转动齿轮(16a)、转动轮(17a)、感应伸缩驱动器(18a)、齿轮槽(1801a)、液压升降器(1802a)、伸缩螺柱(1803a)、动力杆(1804a),螺纹口(1805a)、以及滑动导轨(1806a),所述固定螺柱(12a)焊接于U型滑块(1a)的上端两侧,所述U型滑块(1a)位于承压矩形板(4a)的上方,所述滑动抵紧槽(3a)嵌入设置于承压矩形板(4a)的上方内壁的内部,所述滑动抵紧块(2a)焊接于U型滑块(1a)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13a)位于承压矩形板(4a)和支撑圆座(5a)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圆座(5a)固定于减震弹簧(13a)的下方,所述活动螺纹柱(6a)螺纹连接于支撑圆座(5a)的下底面,所述受力圆柱(7a)固定连接于活动螺纹柱(6a)的下端,所述活动螺栓(8a)焊接于受力圆柱(7a)的下侧,所述活动螺栓(8a)的前端外侧活动连接有弧形支撑板(11a),所述驱动器(10a)固定于受力圆柱(7a)的正下方,且伸缩轮胎(9a)活动连接于驱动器(10a)的一侧内壁,所述转动齿轮(16a)位于转动轮(17a)的正中心位置,所述感应伸缩驱动器(18a)卡槽连接于转动齿轮(16a)的外圈,所述转动轮(17a)位于伸缩轮胎(9a)的最外圈,所述伸缩支撑杆(15a)穿过转动轮(17a),且固定胶座(14a)焊接于伸缩支撑杆(15a)的端头,所述感应伸缩驱动器(18a)的内部焊接有齿轮槽(1801a),所述液压升降器(1802a)固定于感应伸缩驱动器(18a)的一侧内壁,所述伸缩螺柱(1803a)连接于液压伸缩升降(1802a)的上方,所述动力杆(1804a)嵌入于伸缩螺柱(1803a)的内壁,所述螺纹口(1805a)焊接于动力杆(1804a)的上端,所述滑动导轨(1806a)焊接于伸缩螺柱(1803a)的外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和机器人足部,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前方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固定器(2),所述固定器(2)的前端设置有连接带(201),且连接带(201)与固定器(2)通过黏胶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带(20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卡扣(202),所述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的左右两端均设置有滑动凹槽(103)和连接手臂(101),且连接手臂(101)通过滑动凹槽(103)嵌入设置在智能移动机器人主体(1)中,所述连接手臂(101)的一侧设置有旋转器(1011),且旋转器(1011)嵌入设置在连接手臂(101)中,所述旋转器(1011)的上方设置有伸缩弹性手臂(102),所述伸缩弹性手臂(102)的下方为伸缩柱(1025),且伸缩柱(1025)嵌入设置在伸缩弹性手臂(102)中,所述伸缩柱(1025)的上方设置有内置固定板(1023),且内置固定板(1023)与伸缩柱(1025)紧密焊接;所述机器人足部包括U型滑块(1a)、滑动抵紧块(2a)、滑动抵紧槽(3a)、承压矩形板(4a)、支撑圆座(5a)、活动螺纹柱(6a)、受力圆柱(7a)、活动螺栓(8a)、伸缩轮胎(9a)、驱动器(10a)、弧形支撑板(11a)、固定螺柱(12a)、减震弹簧(13a)、固定胶座(14a)、伸缩支撑杆(15a)、转动齿轮(16a)、转动轮(17a)、感应伸缩驱动器(18a)、齿轮槽(1801a)、液压升降器(1802a)、伸缩螺柱(1803a)、动力杆(1804a),螺纹口(1805a)、以及滑动导轨(1806a),所述固定螺柱(12a)焊接于U型滑块(1a)的上端两侧,所述U型滑块(1a)位于承压矩形板(4a)的上方,所述滑动抵紧槽(3a)嵌入设置于承压矩形板(4a)的上方内壁的内部,所述滑动抵紧块(2a)焊接于U型滑块(1a)的下端,所述减震弹簧(13a)位于承压矩形板(4a)和支撑圆座(5a)的中间位置,所述支撑圆座(5a)固定于减震弹簧(13a)的下方,所述活动螺纹柱(6a)螺纹连接于支撑圆座(5a)的下底面,所述受力圆柱(7a)固定连接于活动螺纹柱(6a)的下端,所述活动螺栓(8a)焊接于受力圆柱(7a)的下侧,所述活动螺栓(8a)的前端外侧活动连接有弧形支撑板(11a),所述驱动器(10a)固定于受力圆柱(7a)的正下方,且伸缩轮胎(9a)活动连接于驱动器(10a)的一侧内壁,所述转动齿轮(16a)位于转动轮(17a)的正中心位置,所述感应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哲
申请(专利权)人:刘哲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