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回收、互联式焦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2863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由多个炉孔并排组成,每个炉孔在炉底(7)的上面设烟道式下燃烧室(8),下燃烧室上方设炭化室和上燃烧室(9),上下燃烧室通过小烟道(12)连通,下燃烧室(8)通过导烟道(16)与集气总烟道(5)连通,炉门与炉顶分别设有进气孔,并有调节门,在上燃烧室相邻两孔炉的隔墙上设有互联孔(1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煤气不外溢、无污染,热效率、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节省能源等优点,可实现焦炭的清洁生产和大型机械化作业。(*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炼焦设备,涉及一种采用煤化工产品不回收工艺,可实现清洁生产的互联式炼焦炉。常规机焦炉的结构特点是炭化室与燃烧室严格分开,炼焦煤依靠燃烧室的热传导加热而干馏成焦。在成焦过程中,炭化室内需保持正压,难以杜绝荒煤气的外溢现象,易造成对周围大气的污染。常规机焦炉干馏炼焦工艺,采取的是煤化工产品回收工艺,即将荒煤气收集起来,在专门设置的化工设备中予以净化,并生产出煤化工系列产品。在煤气净化和化工产品回收工艺流程中,部分有害气体、焦油、废水等对环境污染严重。为解决污染问题,尚需投入大量资金加以治理,不但建设周期长,而且总投资较大。CN1031554A公开的“无回收、无污染机械化小焦炉”,它是针对国内乡镇企业小焦炉污染严重提出的一种改进方案。虽然较常规机焦炉少污染,但仍存在着诸多弊端。尤其是炉体结构本身问题较多。首先,该炉只是简单地让炭化与燃烧同室,而以下部狭窄的火道作下部燃烧室,因此,维持炼焦煤结焦、炉子散热和烟气带走的热量,主要依赖于煤气在炼焦煤上部空间内燃烧时产生的热能,火道内、燃烧室内的烟气温度偏低,延缓了结焦时间,增大了焦炭的烧损。其次,该炉沿用了一般机焦炉的顶部装煤方式,不仅装煤时间长,而且还需平煤,造成炉温下降多,热能损失大。同时煤为散装入炉,既限制了煤种,又难以提高焦炭的强度。第三,该炉在总烟道的一端设置了焚烧室,经催化焚烧后的废气,温度较高(700摄氏度以上),全部外排是一种很大的浪费。本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点,提出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它具有煤气不外溢、无污染,热效率、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节约能源等优点,可以实现焦炭的清洁生产和大型机械化作业。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目的的。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由至少12个炉孔并排组成,每个炉孔包括炉顶、炉底、炉墙、炉门、燃烧室、炭化室。本技术的改进在于(1)炭化、燃烧同室。在炉底的上面设烟道式下燃烧室,下燃烧室的上方为炭化室和上燃烧室,下燃烧室通过设在炉墙内的小烟道与上燃烧室连通。(2)废烟气汇集。由下燃烧室通过设在炉墙内的导烟道将各个炉孔内,经过燃烧后的烟气导入集气总烟道。(3)多个可调节空气进气量的进气孔。在炉门上部设有进气孔,并有调节门;在炉顶上设有进风孔,以及温度、压力检测装置;在机焦两侧墙上的下燃烧室设有二次进气孔,并有温度检测仪表及调节门;炉底设有通风道。(4)设置互联孔。在上燃烧室,相邻两孔炉的隔墙上,设有通孔--互联孔,并可调节。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炭化室与上燃烧室同室,整个结焦系统实行负压引风供荒煤气燃烧,因此,不会出现煤气外溢现象。(2)由于焦炉设计为上下两个燃烧室,采取荒煤气和有机可燃物完全燃烧的无回收工艺,上燃烧室的烟气温度可达1350摄氏度,下燃烧室的烟气温度可达1450摄氏度,热效率高。在燃烧过程中转化的热能除供给炼焦煤成焦外,其余热量可引入余热锅炉转化为高压蒸汽,供发电或他用,尾气经脱硫除尘后排放,因此,不污染环境,真正实现了焦炭生产的清洁化。(3)由于上下两个燃烧室,均设有可调节风量的多个进风孔,可根据炼焦煤上下层结焦速度调节上下部分的温度,使煤层结焦速度均匀,缩短了结焦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减少了表层焦的烧损,保证了焦炭的质量。(4)由于炉孔之间设有互联孔,且有调节装置,各炉上部燃烧室可根据需要,既能独立、又可互通,实现能量互补,改善了后期结焦条件。(5)由于炉孔两端可设置装煤及出焦机械,端进端出。炼焦煤可在炉外捣固成型,用送煤车整体推入炉中,所以,从出焦到捣固煤入炉,整个动作在数分钟内完成,这不但减少了热能损失,缩短了炉子的结焦周期,增加了焦炭的强度,提高了焦炭质量,节约了大量的主焦煤,而且可实现大型机械化作业。总之,本技术从环保、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节约能源、余热利用、建设投资诸方面优于现有技术。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图4为图2的C-C剖视图;图5为集气总烟道下置式的炉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B-B剖视图7为C-C剖视图。如图1、2、3、4所示,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由12个炉孔并排组成,每个炉孔主要由拱型炉顶1、炉墙(支柱)2、炉门3、炉底7、以及炭化室和燃烧室构成。在炉底7的上面设烟道式下燃烧室8,下燃烧室的上方为炭化室、上燃烧室9,上下燃烧室通过设在隔墙内的小烟道12连通。由下燃烧室8通过设在隔墙内的导烟道16与上置集气总烟道5连通。在炉门3的上部设有进气孔6并有调节门,在炉顶1上设有进风孔11,以及温度、压力检测装置10。在机焦两侧墙上的下燃烧室设有二次进气孔14,以及温度检测仪表及调节门15。炉底设有通风道17。在上燃烧室,相邻两孔炉的隔墙上设有互联孔13,并有调节装置。在第一个炉孔和最后一个炉孔的端墙外边筑有抵抗墙4。炉孔的数量可根据生产规模增减。如图5、2、6、7所示,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炉孔结构同前面所述,只是集气总烟道5设在炉体的下方为下置式,相应地与下燃烧室8连通的导烟道16的方向朝下。权利要求1.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由至少12个炉孔并排组成,每个炉孔包括炉顶、炉墙、炉门、炉底、燃烧室、炭化室,其特征在于炉底(7)的上面设烟道式下燃烧室(8),下燃烧室的上方设炭化室和上燃烧室(9),上、下燃烧室通过设在炉墙(2)内的小烟道(12)连通;由下燃烧室(8)通过设在炉墙(2)内的导烟道(16)与集气总烟道(5)连通;在炉门(3)的上部设有进气孔(6),在炉顶(1)上设有进风孔(11),在上燃烧室的相邻两孔炉的隔墙上设有互联孔(13)。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回收、互联式焦炉,其特征在于进气孔(6)、进风孔(11)、互联孔(13)分别设有调节门。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回收、互联式焦炉,其特征在于在下燃烧室的机焦两侧墙上设有二次进气孔(14),并有温度检测仪表及调节门(15)。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回收、互联式焦炉,其特征在于炉顶(1)上还设有温度、压力检测装置(10)。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回收、互联式焦炉,其特征在于炉底(7)设有通风道(17)。专利摘要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由多个炉孔并排组成,每个炉孔在炉底(7)的上面设烟道式下燃烧室(8),下燃烧室上方设炭化室和上燃烧室(9),上下燃烧室通过小烟道(12)连通,下燃烧室(8)通过导烟道(16)与集气总烟道(5)连通,炉门与炉顶分别设有进气孔,并有调节门,在上燃烧室相邻两孔炉的隔墙上设有互联孔(13)。本技术具有煤气不外溢、无污染,热效率、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节省能源等优点,可实现焦炭的清洁生产和大型机械化作业。文档编号C10B9/00GK2435394SQ00243170公开日2001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0年7月20日 优先权日2000年7月20日专利技术者张兵槐, 李天瑞, 邓子刚, 侯忠义, 穆德铭, 刘有志 申请人:张兵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无回收、互联式焦炉,由至少12个炉孔并排组成,每个炉孔包括:炉顶、炉墙、炉门、炉底、燃烧室、炭化室,其特征在于:炉底(7)的上面设烟道式下燃烧室(8),下燃烧室的上方设炭化室和上燃烧室(9),上、下燃烧室通过设在炉墙(2)内的小烟道(12)连通;由下燃烧室(8)通过设在炉墙(2)内的导烟道(16)与集气总烟道(5)连通;在炉门(3)的上部设有进气孔(6),在炉顶(1)上设有进风孔(11),在上燃烧室的相邻两孔炉的隔墙上设有互联孔(1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兵槐李天瑞邓子刚候忠义穆德铭刘有志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中化寰达实业有限公司冶金工业部规划研究院山西省冶金设计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