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元件壳体和包括这种操作元件壳体的门内饰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70568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2-02 19:54
已知的操作元件壳体(1)包括:容纳至少一个操作元件(30)的前表面(25);与前表面相对置的后表面(40);第一侧表面(50)和与第一侧表面(50)相对置的第二侧表面(55),所述两个侧表面(50、55)将前表面(25)与后表面(40)连接;连接两个侧表面(50、55)和后表面(40)的底表面(75)以及与底表面(75)相对置的上表面(45),该上表面连接前表面(25)、第一侧表面(50)、第二侧表面(55)和后表面(40)。为了改善操作元件壳体(1)对于突然出现的变形的适应性而规定,所述底表面(75)和/或上表面(45)具有至少一个结构减弱部(105),其允许操作元件壳体(1)在机械负荷情况下变形。此外,建议一种包括这种操作元件壳体(1)的门内饰板(5)。

An operating element shell and a door trim panel consisting of such an operating element shell.

The operating element shell known (1) includes receiving at least one operating element (30) of the front surface (25); and the rear surface of a front surface opposing the first side surface (40); (50) and the first side surface (50) opposite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55), the the two side surfaces (50, 55) of the front surface (25) and (40) surface connection; connecting the two side surfaces (50, 55) and (40) surface of the bottom surface and the bottom surface (75) and (75) on the opposed surfaces (45), on the surface connecting the front surface (25), a first side surface (50), the second side surface (55) and (40) surfa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operation element housing (1) for sudden deformation, the bottom surface (75) and / or the upper surface (45) have at least one structural weakening part (105), which allows the operation element housing (1) to deform under mechanical load. In addition, a door interior panel (5) comprising such an operating element shell (1) is propos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操作元件壳体和包括这种操作元件壳体的门内饰板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操作元件壳体。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1的、装配有该操作元件壳体的门内饰板。
技术介绍
已知的操作元件壳体具有前表面、与前表面相对置的后表面、第一侧表面以及与第一侧表面相对置的第二侧表面。两个侧表面将前表面与后表面连接。已知的操作元件壳体的组成部分也包括与两个侧表面和后表面彼此连接的底表面以及与底表面相对置的上表面,该上表面与前表面、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和后表面连接。在操作元件壳体内部通常容纳有电子装置,其可通过操作者借助设置在至少一个表面、尤其是前表面上的操作元件来控制。因此,已知借助安装在机动车门内饰板上的操作元件来调节车辆座椅、如其靠背的倾斜度或在座椅加热情况下实现改变座椅表面的温度。基于其设计或其结构,已知的操作元件壳体构造成刚性的。这意味着它们尤其是在安装状态中只能有缺陷地或只能非常有限地变形,即使期望确定的可变形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操作元件壳体,其克服上述缺点。所述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操作元件壳体解决。操作元件壳体的底表面和/或上表面因此具有至少一个结构减弱部,其允许操作元件壳体在机械负荷情况下变形。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结构减弱部能以有利的方式实现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确定的可变形性。所述任务的一种简单且尤其是在生产技术上优选的解决方案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结构减弱部是在操作元件壳体的底表面和/或上表面上的凹口或材料变薄部。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一种特别简单且因此优选的方案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结构减弱部具有位于底表面和/或上表面的平面中的L状部。在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一种特别优选的方案中规定,所述L状部的第一腿部基本上平行于第一侧表面和/或第二侧表面设置,并且L状部的第二腿部基本上平行于后表面设置。为了进一步精确或进一步改善允许本专利技术操作元件壳体变形的力流沿具有结构减弱部表面的分布可规定,所述凹口和/或材料变薄部构造成圆的、尤其是圆形的或者是三角形的、尤其是构造有倒圆边缘。在结构减弱部是凹口的情况下,位于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中的元件、如电子构件可有利地通过至少一个密封所述凹口的密封装置保护以防湿气或灰尘。有时操作元件壳体在实践中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变形。为了避免其部分或完全损坏,在此情况下根据本专利技术规定,后表面构造成相对于第一侧表面、第二侧表面、底表面和上表面可运动的。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一种特别简单的结构在于,所述后表面具有至少一个卡锁装置,该卡锁装置嵌入底表面和/或上表面的凹口中。此外,这种操作元件壳体非常易于制造,因为各个元件可相互插接。在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中通过下述方式实现特别均匀的力流,即至少两个结构减弱部关于操作元件壳体的竖直平面对称设置。这尤其是适用于操作元件壳体经受围绕其竖直轴线的弯曲力矩的情况。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能以特别简单的方式借助分别设置在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上的卡锁装置安装在门内饰板上。上述任务也通过一种包括上述类型的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门内饰板来解决。与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有关的优点在相应装备的门内饰板中同等适用。应注意,术语“门内饰板”在本专利技术公开内容意义中不仅指机动车的门饰板,而且也指机动车的任何形式的侧饰板。尽管上文没有明确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可相互组合,只要是可行的。附图说明下面对本专利技术附图进行简要说明。图1为按本专利技术的门内饰板的透视俯视图,其具有按本专利技术的、象征性示出的操作元件壳体;图2为从斜上方观察的、未受负荷的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透视图;图3为从斜下方观察的按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的透视图;图4A以俯视图示出在图2中所示的操作元件壳体;图4B放大地示出图4A的局部;图5示出在受负荷下的、图4A所示的操作元件壳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5详细地、但非预断地、尤其是非限制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相同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象征性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操作元件壳体1,该操作元件壳体1安装、如夹扣在机动车15的车门10的门内饰板5上。操作元件壳体1——沿主行驶方向F观察——位于座椅20右侧。应指出,在该图中示例性示出的操作元件壳体1或门内饰板5也可设置在机动车15的任何其它位置上、尤其是在驾驶员侧(未示出)或在其后座中(未示出)。在图2中以从斜上方观察的透视图示出操作元件壳体1。操作元件壳体1具有前表面25,在该前表面中在这里所示示例中设有包括五个按键的操作元件30。该操作元件或这些按键30与位于操作元件壳体1中的、在此未示出的电气和/或电子装置连接并且可触发极不同功能。例如可通过按压一个按键30来接通位于座椅20中的座椅加热和/或按摩功能或者借助另一个按键来调节机动车15中的座椅20并存储。借助同样位于前表面25上的显示装置35可显示例如关于座椅加热达到的温度水平或座椅20的调节位置的状态,如由现有技术已知的。应注意,在该图中示出的按键30和显示装置35的类型、数量和位置可任意选择。此外,按键30并非必须存在;更确切地说也可在前表面25上设置其它输入装置、尤其是触摸板或触摸屏。图1中示出的操作元件壳体1构造成基本上细长的并且沿本身已知的笛卡儿车辆定向坐标系的x轴方向延伸,该轴在这里所示示例中平行于主行驶方向F定向。与前表面25相对置地、即相应于车辆定向的笛卡尔坐标系沿y方向平行错开地设置操作元件壳体1的后表面40。前表面25和后表面40通过上表面45、第一侧表面50和第二侧表面55彼此连接。为此在上表面45的外侧设有四个具有卡锁钩60的凹部65,前表面25的相对应的舌片70卡入这些凹部中。在后表面40上设有插头壳体135,从而位于操作元件壳体中的电气和/或电子构件可借助在此未示出的电缆连接到机动车15的车载电子装置和/或电网上。图3以从斜下方观察的透视图示出在图2中所示的操作元件壳体1。底表面75与前表面25、第一侧表面50和第二侧表面55连接。为了连接底表面75与前表面25,可相应地设置由图2已知并设置在凹部65中的卡锁钩60连同舌片70。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侧表面50和第二侧表面55与底表面75一体构造。但这并非是强制性的;更确切地说第一侧表面50和/或第二侧表面55可作为单独的构件与底表面75连接、如粘接或焊接。操作元件壳体1沿z方向(即竖直方向)在门内饰板5上的可靠固定在这里所示的实施例中借助三个舌片80实现,它们一方面在底表面75上突出、另一方面在上表面45上突出并且可卡入门内饰板5的相对应的开口(未示出)中。操作元件壳体1沿x方向、即水平方向的可靠固定借助设置在第一侧表面50上的卡锁钩85或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侧表面55上的榫(Feder)90实现,所述榫保持在门内饰板5的相应容纳部(未示出)中。在本实施例中,后表面40也借助榫槽连接固定在上表面45或底表面75上:在此设置在后表面40上的舌片95嵌入上表面45或底表面75的相对应的凹口或凹槽100中。参考图4A借助上表面45的俯视图详细示出舌片95在凹口100中的布置。上表面45关于操作元件壳体1的竖直平面H对称地构造,其中,竖直平面H相应于所选择的规则位于y-z平面中或与之平行。与竖直平面H直接相邻的舌片95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操作元件壳体和包括这种操作元件壳体的门内饰板

【技术保护点】
操作元件壳体(1),包括:-容纳至少一个操作元件(30)的前表面(25);-与前表面(25)相对置的后表面(40);-第一侧表面(50)和与第一侧表面(50)相对置的第二侧表面(55),这两个侧表面(50、55)将前表面(25)与后表面(40)连接;-将两个侧表面(50、55)与后表面(40)彼此连接的底表面(75);以及-与底表面(75)相对置的上表面(45),该上表面将前表面(25)、第一侧表面(50)、第二侧表面(55)和后表面(40)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表面(75)和/或上表面(45)具有至少一个结构减弱部(105),该结构减弱部允许操作元件壳体(1)在机械负荷情况下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31 DE 102015205779.81.操作元件壳体(1),包括:-容纳至少一个操作元件(30)的前表面(25);-与前表面(25)相对置的后表面(40);-第一侧表面(50)和与第一侧表面(50)相对置的第二侧表面(55),这两个侧表面(50、55)将前表面(25)与后表面(40)连接;-将两个侧表面(50、55)与后表面(40)彼此连接的底表面(75);以及-与底表面(75)相对置的上表面(45),该上表面将前表面(25)、第一侧表面(50)、第二侧表面(55)和后表面(40)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表面(75)和/或上表面(45)具有至少一个结构减弱部(105),该结构减弱部允许操作元件壳体(1)在机械负荷情况下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元件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减弱部(105)是在底表面(75)和/或上表面(45)上的凹口或材料变薄部。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操作元件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减弱部(105)具有位于底表面(75)和/或上表面(45)的平面中的L状部。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操作元件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L状部的第一腿部(110)基本上平行于第一侧表面(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海雷里S·扎特勒
申请(专利权)人:宝马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