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671237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30 16:46
离合器毂(5)在轴向上配置于压板(4)的外侧。升降板(3)在轴向上配置于离合器毂(5)的外侧。升降板(3)以与压板(4)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凸轮机构(7)在升降板(3)与离合器中心(5)已相对旋转时使升降板(3)与离合器毂(5)在轴向上相互远离。第一以及第二凸轮面(711、712)形成于升降板(3)。第三以及第四凸轮面(721、722)形成于离合器毂(5)。第一以及第二凸轮面以朝向轴向的内侧且在周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式倾斜。第三凸轮面与第一凸轮面对置,第四凸轮面与第二凸轮面对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离合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合器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在摩托车以及轻型车(buggy)等的机动车中,为了向变速器传递或者切断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而使用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具有与发动机的曲柄轴侧连接的离合器壳体、与变速器侧连接的离合器毂、用于在上述构件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切断的离合器部、以及用于按压离合器部的压板。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离合器装置具备用于增加由离合器毂和压板产生的接触压力的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由开口的锥形面和配置于开口内的凸部的锥形面构成。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96421号公报在上述离合器装置中,为了将凸部配置于开口内,关于周向上的尺寸,有必要使开口比凸部大。因此,产生凸部的倾斜面与开口的倾斜面的间隙变大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缩小对置的凸轮面的间隔的离合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离合器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第二旋转部件、离合器部、支承部件以及凸轮机构。第一旋转部件具有第一推压部。第一旋转部件配置为能绕旋转轴旋转。第二旋转部件具有在轴向上与第一推压部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推压部。第二旋转部件配置为能绕旋转轴旋转。此外,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一旋转部件的外侧。离合器部配置于第一推压部与推压部之间。离合器部以进行动力的传递以及切断的方式构成。支承部件在轴向上配置于第二旋转部件的外侧。支承部件以与第一旋转部件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凸轮机构以在支承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已相对旋转时使支承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相互远离的方式构成。凸轮机构具有第一至第四凸轮面。第一凸轮面以及第二凸轮面形成于支承部件。第三凸轮面以及第四凸轮面形成于第二旋转部件。第一凸轮面以及第二凸轮面以朝向轴向的内侧并且在周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式倾斜。第三凸轮面与第一凸轮面对置。第四凸轮面与第二凸轮面对置。根据该结构,第一以及第二凸轮面形成于支承部件,以朝向轴向的内侧的方式倾斜。然后,第三以及第四凸轮面形成于第二旋转部件,以朝向轴向的外侧的方式倾斜。因此,在将第一以及第二凸轮面配置于第三以及第四凸轮面之间的状态下,能够使第三凸轮面与第四凸轮面的最小距离比第一凸轮面与第二凸轮面的最大距离小。其结果,能够缩小第一凸轮面与第三凸轮面的间隔。此外,也能够缩小第二凸轮面与第四凸轮面的间隔。优选离合器装置还具备施力部件。施力部件配置于第二旋转部件与支承部件之间。施力部件施力以使第二旋转部件与支承部件在轴向上相互分离。能够使第一旋转部件为配置为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压板。然后,能够使第二旋转部件为配置为不能在轴向上移动的离合器毂。此外,第一旋转部件也可以是配置为不能在轴向上移动的离合器毂。然后,第二旋转部件也可以是配置为能在轴向上移动的压板。优选支承部件具有向轴向的内侧突出的第一凸轮部。周向上的第一凸轮部的一端面是第一凸轮面。周向上的第一凸轮部的另一端面是第二凸轮面。第二旋转部件具有向轴向的内侧凹陷的第二凸轮部。周向上的第二凸轮部的一方的内壁面是第三凸轮面。周向上的第二凸轮部的另一方的内壁面是第四凸轮面。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缩小对置的凸轮面的间隔。附图说明图1是离合器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凸轮机构的截面图。图3是凸轮机构的概略图。图4是变形例的离合器装置的截面图。图5是变形例的凸轮机构的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离合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离合器装置使用于摩托车。图1是离合器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以凸轮机构为中心的离合器装置的截面图。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旋转轴”是指离合器装置的旋转轴O。此外,“轴向”是指离合器装置的旋转轴O所延伸的方向。轴向的外侧是指远离输入齿轮10的一侧,轴向的内侧是指靠近输入齿轮10的一侧。具体而言,图1的上侧是轴向的外侧,图1的下侧为轴向的内侧。此外,“周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周向、“径向”是指以旋转轴O为中心的圆的径向。[离合器装置]如图1以及图2所示,离合器装置100以如下方式构成: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向变速器传递或者切断其传递。该离合器装置100具备离合器壳体2、升降板3(支承部件的一例)、压板4(第一旋转部件的一例)、离合器毂5(第二旋转部件的一例)、离合器部6以及凸轮机构7。此外,离合器装置100还具备多个施力部件8。[离合器壳]离合器壳体2具备圆板部21以及筒状部22,与输入齿轮10连结。该输入齿轮10是输入由发动机(省略图示)所产生的动力的大体环状的构件。输入齿轮10与固定于发动机侧的曲轴的驱动齿轮(未图示)啮合。向轴向的内侧突出的多个突起部21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圆板部21。输入齿轮10经由多个螺旋弹簧11与圆板部21连结。圆板部21的多个突起部21a以及多个螺旋弹簧11插入在输入齿轮10上形成的孔10a。此外,离合器壳体2与输入齿轮10借助板12以及铆钉13而被连结。螺旋弹簧11为了吸收来自发动机的振动而设置。筒状部22在轴向上从圆板部21的外周缘向轴向的外侧延伸。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切口22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于该筒状部22。[升降板]升降板3在轴向上配置于离合器毂5的外侧。升降板3与压板4一体旋转。升降板3是大体圆板状,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部31。未图示的分离机构与开口部31连结。升降板3与压板4连结。升降板3具有多个贯通孔32。各贯通孔32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各贯通孔32沿轴向延伸。螺栓15贯通该贯通孔32地延伸。另外,贯通孔32贯通后述的第一凸轮部71。另外,升降板3也具有本专利技术中的支承部件的功能。即,升降板3作为支承部件支承施力部件8。[压板]压板4与升降板3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此外,压板4配置于离合器壳体2的筒状部22的径向内侧。压板4具有第一推压部41。压板4是圆板状,压板4的外周部相当于第一推压部41。第一推压部41是环状。第一推压部41朝向轴向的外侧。即,第一推压部41在轴向上朝向升降板3侧。压板4安装于后述的离合器毂5的凸台部52。具体而言,压板4在中央部具有开口部,离合器毂5的凸台部52嵌合在压板4的开口部内。压板4能够在轴向上移动。即,压板4在离合器毂5的凸台部52上沿轴向滑动。此外,压板4配置为能够绕旋转轴O旋转。压板4相对于离合器毂5能够相对旋转。压板4具有多个螺纹孔42a。详细而言,压板4具有多个突起部42,在各突起部42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螺纹孔42a。各突起部42向轴向的外侧突出。各突起部4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各突起部42在后述的第二凸轮部72内沿轴向延伸。螺栓15与压板4的突起部42的螺纹孔42a螺合。由此,使升降板3与压板4固定,升降板3与压板4一体旋转。此外,升降板3与压板4在轴向上一体移动。另外,升降板3以及压板4在轴向上相对于离合器毂5能够相对地移动。[离合器毂]离合器毂5配置为能够绕旋转轴O旋转。离合器毂5在轴向上配置于压板4的外侧。此外,离合器毂5在轴向上配置于升降板3与压板4之间。离合器毂5配置于离合器壳体2的筒状部22的径向内侧。离合器毂5具备第二推压部51。第二推压部51形成于离合器毂5的外周部。第二推压部51是环状。第二推压部51朝向轴向的内侧。即,第二推压部51在轴向上朝向压板4侧。第二推压部51在轴向上与第一推压部41隔开间隔地配置。该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离合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具有第一推压部,且所述第一旋转部件被配置为能绕旋转轴旋转;第二旋转部件,具有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一推压部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推压部,且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被配置为能绕旋转轴旋转,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侧;离合器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推压部与所述推压部之间,以进行动力的传递以及切断的方式构成;支承部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外侧,以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以及凸轮机构,以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已相对旋转时使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相互远离的方式构成,所述凸轮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第一凸轮面以及第二凸轮面、和形成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第三凸轮面以及第四凸轮面,所述第一凸轮面以及所述第二凸轮面以朝向轴向的内侧且在周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三凸轮面与所述第一凸轮面对置,所述第四凸轮面与所述第二凸轮面对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3.09 JP 2015-0456351.一种离合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装置具备:第一旋转部件,具有第一推压部,且所述第一旋转部件被配置为能绕旋转轴旋转;第二旋转部件,具有在轴向上与所述第一推压部隔开间隔配置的第二推压部,且所述第二旋转部件被配置为能绕旋转轴旋转,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的外侧;离合器部,配置于所述第一推压部与所述推压部之间,以进行动力的传递以及切断的方式构成;支承部件,在轴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外侧,以与所述第一旋转部件一体旋转的方式构成;以及凸轮机构,以在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已相对旋转时使所述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在轴向上相互远离的方式构成,所述凸轮机构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部件的第一凸轮面以及第二凸轮面、和形成于所述第二旋转部件的第三凸轮面以及第四凸轮面,所述第一凸轮面以及所述第二凸轮面以朝向轴向的内侧且在周向上彼此朝向相反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三凸轮面与所述第一凸轮面对置,所述第四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西义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