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4805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0: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所述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包括与后轮罩内板固连的加强部,并沿汽车高度方向呈人字形布置,所述加强部的顶端构成与侧围上边梁的力传递连接,所述加强部底部的两端均形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间的固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通过将加强部设置人字形布置,并分别与侧围上边梁以及后地板横梁总成形成连接,进而可将应力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分散,减少后轮罩内板开裂的概率。

Rear wheel cover inner plate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bod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back wheel cover inner plate and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of car body, the rear cover plate within the reinforcing structure includes a back wheel cover inner plate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reinforcing portion, and along the height direction of vehicles arranged in a herringbone shape, the reinforcement part top and side top beams constitute force transmission connection and the two ends of the bottom are formed and strengthened after the floor beam assembly is fixedly connected. To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of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rear cover plate, the Ministry will strengthen the chevron layout, and with the side top beam and rear floor beam assembly form a connection, and can effectively transfer stress and dispersio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a back wheel cover inner plate crack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本技术涉及汽车结构
,特别涉及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于该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
技术介绍
现有车辆中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大多为一字结构,而采用一字结构并不能形成很好的传力通道,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后轮罩内板开裂的几率增加,影响使用效果并造成安全隐患。且为满足与减震器的安全间隙要求,需增加后轮罩内板的Y向深度,也增加了后轮罩内板开裂的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以形成较好的传力通道,并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包括:加强部,与后轮罩内板固连,并沿汽车高度方向呈人字形布置,所述加强部的顶端构成与侧围上边梁的力传递连接,所述加强部底部的两端均形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间的固连。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包括位于顶部的减震器座加强板,以及呈交叉状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的底端、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固连的第一加强本体和第二加强本体。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的顶端通过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连接于所述侧围上边梁。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加强本体包括搭接相连的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连接、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固连,所述第二加强板搭接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外侧,且所述第二加强板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总成的连接点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加强本体为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相连的第三加强板,且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总成的连接点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的下方。进一步的,所述后地板横梁总成包括与所述第二加强板相连的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以及与所述第三加强板相连的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进一步的,所述加强部连接于所述后轮罩内板靠近于汽车内的一侧。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通过将加强部设置人字形布置,并分别与侧围上边梁以及后地板横梁总成形成连接,进而可将应力进行有效的传递和分散,减少后轮罩内板开裂的概率。(2)加强部通过设置减震器座加强板,有利于将减震器处的应力及时的传递分散,减少车内轰鸣和胎噪等。(3)减震器座加强板通过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与侧围上边梁,也可通过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将应力传递分散。(4)第一加强本体采用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结构简单可靠,并具有较好的加强效果,而将第二加强板与后地板横梁总成的连接点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的上方,可便于整体结构的布置,并具有较好的应力传递效果。(5)将第三加强板与后地板横梁总成的连接点设于后地板纵梁总成的下方,可与第二加强板配合以使得后地板纵梁总成分散应力的均匀性。(6)通过将后地板横梁总成设置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和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可使得应力分别沿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和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进行分散传递,提高分解效果。(7)将加强部设于后轮罩内板靠近于汽车的内侧,便于焊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可增加后轮胎与挡泥皮的空间,保证车身行驶的安全性。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具有后轮罩内板的后轮罩,所述后轮罩内板上设有如上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本技术的汽车车身和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后轮罩内板,2-后地板横梁总成,201-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202-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3-减震器座加强板,4-第一加强本体,401-第一加强板,402-第二加强板,5-第二加强本体,6-C柱加强板,7-第一连接点,8-后地板纵梁总成,9-第二连接点。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如图1所示,其包括与后轮罩内板1固连的加强部,该加强部沿汽车高度方向呈人字形布置,其顶端构成与车辆上的侧围上边梁的力传递连接,而其底部的两端均形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2间的固连。本实施例中后地板横梁总成2包括与下文所述的第二加强板402相连的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201,以及与第三加强板相连的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202。且为保证结构强度,可在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201和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202上分别设置型腔和/或翻边。本实施例中,为便于焊接、以及出于增大后轮胎与挡泥皮的空间的考虑,可将加强部连接于后轮罩内板1靠近于汽车内的一侧。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加强部包括位于顶部的减震器座加强板3,以及呈交叉状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3的底端、并与后轮罩内板1固连的第一加强本体4和第二加强本体5。同上述的后地板横梁总成2一样,为了保证减震器座加强板3的结构强度,也可在减震器座加强板3上设置至少一个型腔或/和翻边结构。上述的结构中,为了便于更好将应力进行分散,本实施例中可将减震器座加强板3的顶端通过图中未示出的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6连接于车辆上的侧围上边梁。即可将减震器座加强板3固连于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6上,并同样将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6与侧围上边梁形成固连,其中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6与减震器座加强板3及侧围上边梁的固连方式可选用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在焊接时可选用点焊、二氧化碳保护焊等焊接方式,且上述连接方式也适用于本实施例中其它构件之间的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本体4包括搭接相连的第一加强板401和第二加强板402,其中第一加强板401用于与上述的减震器座加强板3连接、并与后轮罩内板1固连,而第二加强板402则搭接于第一加强板401的外侧,并构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2的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201的固连,其与第二后地板横梁总成201的连接点(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该连接点称之为第一连接点7)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8的上方。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本体5为与减震器座加强板3相连的第三加强板,该第三加强板构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2的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202的固连,且该第三加强板与第一后地板横梁总成202的连接点(同样的,为便于描述本实施例中将该连接点称之为第二连接点9)和上述的第一连接点7分置于后地板纵梁总成8的两侧,也即该第二连接点9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8的下方。当然,本实施例中也可将第一连接点7和第二连接点9反置布置,或者也可将第一连接点7和第二连接点9位于后地板纵梁总成8的同一侧设置。本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通过将加强部呈人字型布置,进而可将应力进行有效的分散,减少后轮罩内板开裂的概率。同时加强部通过设置减震器座加强板3可将减震器承受的载荷及时的分散到周围的车体上,减少车内轰鸣和胎噪等,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实施例二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包括具有后轮罩内板的后轮罩,在所述后轮罩内板上设有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本实施例的汽车车身设置实施例一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可形成较好的应力传递通道,降低后轮罩内板开裂的开率,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及汽车车身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部,与后轮罩内板(1)固连,并沿汽车高度方向呈人字形布置,所述加强部的顶端构成与侧围上边梁的力传递连接,所述加强部底部的两端均形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2)间的固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强部,与后轮罩内板(1)固连,并沿汽车高度方向呈人字形布置,所述加强部的顶端构成与侧围上边梁的力传递连接,所述加强部底部的两端均形成与后地板横梁总成(2)间的固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位于顶部的减震器座加强板(3),以及呈交叉状连接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3)的底端、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1)固连的第一加强本体(4)和第二加强本体(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3)的顶端通过C柱内板及C柱加强板(6)连接于所述侧围上边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内板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本体(4)包括搭接相连的第一加强板(401)和第二加强板(402),所述第一加强板(401)与所述减震器座加强板(3)连接、并与所述后轮罩内板(1)固连,所述第二加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栋赵会朋贺志杰刘相彬刘新奇苏喜阳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