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运输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574480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1-18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上平台和下平台通过升降装置连接,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在第一升降单元中,第一驱动件可驱动前部辅助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进而带动前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并可沿水平方向滑动而升降和平移上平台首部;在第二升降单元中,第二驱动件可驱动该后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而升降上平台尾部。当上平台升降和倾斜时,升降装置中形成叉架结构,该叉架结构能够为上平台前后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提高了上平台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使上平台的中部能够省去相应的升降结构,该叉架结构简单,自重轻,在简化整车结构的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自重。

Car transport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vehicle for transporting vehicles, which comprises an upper platform and a lower platform, wherein the upper platform and the lower platform are connected by a lifting device, and the lifting device comprises a first lifting unit and a second lifting unit. In the first lifting unit, a first driving part can drive the front supporting arm to rotate in the vertical plane, and then drive the front support arm to rotate in the vertical plane and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sliding and lifting and moving platform first; in the second lifting unit, second driving part can drive the rear support arm to rotate in a vertical plane in the lifting platform on the tail. When the upper platform lifting and tilting, fork frame structure form a lifting device, the fork structure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platform before and after, so as to improv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platform, the central platform can save the lifting structure, the fork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light weight, in a simplified vehicl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vehicle weigh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运输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运输车。
技术介绍
目前在我国车辆运输市场普遍采用的运输工具为双层框架式车辆运输车。为了满足不同车型的装车需要,上层平台的高度是可以调节的。同时为了完成上层车辆的装载,上层平台需要形成倾斜状态。现有的框架式车辆运输车采用的是立柱和油缸的结合实现上平台升降。具体地,上层平台的下方设置有多对立柱,立柱垂直连接在车身上。位于上层平台首部的立柱的内部设有油缸,油缸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滑块,滑块上连接有外伸轴,外伸轴的端部与上平台的连接。当油缸的活塞杆向上伸出时,滑块滑动带动外伸轴向上移动,从而使上层平台首部的上升。位于上层平台尾部的立柱的内部倒置有油缸,油缸活塞杆的末端连接有动滑轮的轴心,定滑轮设置在立柱的上端,滑轮组的钢丝绳一端固定在立柱上,另一端与上平台连接。通过活塞杆的伸缩带动动滑轮运动,可以实现上层平台的升降,并能够将上层平台尾部的升降行程放大,从而使上层平台倾斜。现有的车辆运输车虽然能通过上述机构实现上层平台的升降和倾斜,但是该升降机构整体结构复杂,平台的自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保证车辆运输车整体强度及升降功能的同时,简化整车结构,降低整车自重。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该车辆运输车的两侧各设置一组升降装置,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通过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所述上平台首部的一侧,该第一升降单元为叉架式升降机构,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的顶端与所述上平台连接并可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连接,该叉架式升降机构包括多个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连杆,其中一连杆能够驱动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折叠或展开以平移和升降所述上平台首部;第二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所述上平台尾部的一侧,该第二升降单元包括后部支撑臂和第二驱动件,所述后部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后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与所述后部支撑臂的底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部支撑臂上并驱动该后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而升降所述上平台尾部。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三根连杆,分别为前部支撑臂、前部辅助支撑臂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前部支撑臂的顶端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上平台上,所述前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活动连接使所述前部支撑臂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前部支撑臂上,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平台,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前部支撑臂、前部辅助支撑臂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上并可驱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优选地,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两根连杆,分别为前部支撑臂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前部支撑臂的顶端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上平台上,所述前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活动连接使所述前部支撑臂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前部支撑臂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前部支撑臂上,并可驱动所述前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优选地,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呈弯折状,所述第一驱动件的端部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的弯折处;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与所述前部支撑臂的连接位置位于所述前部支撑臂的中部。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布置在所述前部支撑臂与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之间;所述前部支撑臂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以及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位于同一直线上并相互错开。优选地,所述前部支撑臂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有第一滑动件,所述上平台上设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沿水平方向布置在所述上平台上,所述第一滑动件可沿所述第一滑轨滑动。优选地,所述下平台上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二滑轨和可沿所述第二滑轨滑动的第二滑动件,所述前部支撑臂的底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滑动件上。优选地,所述第一滑轨和所述第二滑轨位于同一竖直平面中,所述第一滑轨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滑轨的长度。优选地,所述第二滑轨上设有限制所述前部支撑臂的底端滑动行程的挡止件。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件为液压缸,该第一驱动件包括第一缸体和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缸体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一活塞杆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上。优选地,所述后部支撑臂与下平台的连接处高于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处,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后部支撑臂的连接位置靠近所述后部支撑臂的顶端。优选地,所述第二驱动件为液压缸,该第二驱动件包括第二缸体和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缸体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杆的顶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部支撑臂上。优选地,所述上平台为整体式平台;所述下平台包括位于所述下平台首部的鹅颈部,所述鹅颈部设有用于安装牵引车的牵引板,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布置在所述鹅颈部一侧的对应牵引板的位置,所述下平台尾部的两侧设有行走机构安装板,所述第二升降单元布置在所述下平台尾部一侧的对应行走机构安装板的位置。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车辆运输车中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均为叉架式结构。当上平台升降和倾斜时,该叉架结构能够为上平台前后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提高了上平台的整体强度和稳定性,使上平台的中部能够省去相应的升降结构,该叉架结构简单,自重轻,在简化整车结构的同时,也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自重。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车辆运输车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车辆运输车实施例中第一升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车辆运输车实施例中第二升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车辆运输车;11、上平台;111、第一滑轨;12、下平台;121、牵引板;122、行走机构安装板;123、第二滑轨;124、第二滑动件;13、第一升降单元;131、前部支撑臂;132、前部辅助支撑臂;133、第一驱动件;1331、第一缸体;1332、第一活塞杆;134、第一滑动件;14、第二升降单元;141、后部支撑臂;142、第二驱动件;1421、第二缸体;1422、第二活塞杆。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技术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上平台和下平台均可用于装载待运输的车辆。车辆运输车的两侧各设置一组升降装置,上平台和下平台通过升降装置连接。该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第一升降单元和第二升降单元相互配合可实现上平台的升降和倾斜。具体地,第一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上平台首部的一侧。该第一升降单元为叉架式升降机构,叉架式升降机构的顶端与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运输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运输车的两侧各设置一组升降装置,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通过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所述上平台首部的一侧,该第一升降单元为叉架式升降机构,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的顶端与所述上平台连接并可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连接,该叉架式升降机构包括多个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连杆,其中一连杆能够驱动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折叠或展开以平移和升降所述上平台首部;第二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所述上平台尾部的一侧,该第二升降单元包括后部支撑臂和第二驱动件,所述后部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后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与所述后部支撑臂的底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部支撑臂上并驱动该后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而升降所述上平台尾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运输车,包括上平台和下平台,其特征在于,该车辆运输车的两侧各设置一组升降装置,所述上平台和所述下平台通过所述升降装置连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第一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所述上平台首部的一侧,该第一升降单元为叉架式升降机构,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的顶端与所述上平台连接并可沿水平方向滑动,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连接,该叉架式升降机构包括多个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的连杆,其中一连杆能够驱动所述叉架式升降机构折叠或展开以平移和升降所述上平台首部;第二升降单元,布置在靠近所述上平台尾部的一侧,该第二升降单元包括后部支撑臂和第二驱动件,所述后部支撑臂的顶端与所述上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后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与所述后部支撑臂的底端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后部支撑臂上并驱动该后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而升降所述上平台尾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三根连杆,分别为前部支撑臂、前部辅助支撑臂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前部支撑臂的顶端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上平台上,所述前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活动连接使所述前部支撑臂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的一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前部支撑臂上,另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下平台,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前部支撑臂、前部辅助支撑臂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上并可驱动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单元包括两根连杆,分别为前部支撑臂和第一驱动件,所述前部支撑臂的顶端沿水平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上平台上,所述前部支撑臂的底端与所述下平台活动连接使所述前部支撑臂能够在竖直平面内转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一端与所述下平台可转动地连接,且所述第一驱动件、前部支撑臂与所述下平台的连接位置相互错开,所述第一驱动件的另一端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前部支撑臂上,并可驱动所述前部支撑臂在竖直平面内转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运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辅助支撑臂呈弯折状,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作伟王世怀王坚兴尹恒孔存阳冯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中集专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