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444711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5 10:42
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泵、散热器及冷却液;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内壳和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外壳套于所述电机内壳外且形成一个用于流通所述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腔。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电机控制器外壳及收容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分隔为控制器收容腔及第二液冷腔,所述第一液冷腔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所述冷却液从所述泵流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第二液冷腔,再流入所述驱动电机的第一液冷腔,流出至所述散热器后流回所述泵。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系统冷却结构,优化了动力系统的体积及冷却方式,从而实现系统轻量化,提高系统的降温能力。

Cooling structure of power system

A power system cooling structure, which comprises a driving motor, motor controller, pump, radiator and cooling liquid; the driving motor comprises a motor shell and a motor shell, the motor casing is set in the motor shell and form a circulation for the first liquid coolant cooling cavity. The motor controller comprises a motor controller and a baffle in the shell of the motor controller casing; the partition of the motor controller housing is divided into a controller containing cavity and two cavity liquid cooling, connected to the first cooling chamber and the cooling chamber second. Second liquid cooling cavity of the cooling fluid from the pump into the motor controller, the first liquid flows into the cavity of the driven motor outflow to the radiator to the pump. The cooling structure of the power system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optimizes the volume of the power system and the cooling mode, thereby realizing the light weight of the system and improving the cooling capacity of the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汽车
,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
技术介绍
近年来,电动汽车得到了大规模推广,电动汽车的动力性能是各种性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动汽车运输效率的高低。现有新能源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体积大、效率低、能耗高,在夏天运行时系统温升大,大大降低了整车的续航里程和使用性能。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动力系统冷却结构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优化了动力系统的体积及冷却方式,从而实现系统轻量化,提高系统的降温能力。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泵、散热器及冷却液;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内壳和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外壳套于所述电机内壳外且与所述电机外壳间隔形成一个用于流通所述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腔;所述电机外壳包括第一筒壁与连接在所述第一筒壁两端的两个第一端壁;其中一个第一端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筒壁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一侧开设有一个出液口;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中空的电机控制器外壳及收容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分隔为控制器收容腔及第二液冷腔,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包括第二筒壁与连接在所述第二筒壁两端的两个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筒壁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的进液口;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的一个第二端壁与所述电机外壳的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端壁固定连接且开设有一个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从而所述第一液冷腔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所述泵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机壳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冷却液从所述泵经所述进液口流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第二液冷腔,再由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驱动电机的第一液冷腔,再经所述出液口流出至所述散热器后流回所述泵。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机还包括定转子,所述定转子呈圆柱状且收容于所述电机内壳内,所述定转子的一端设有输出轴,所述输出轴与减速器相连。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减速器包括减速器机壳及设置于所述减速器机壳内的多个齿轮,其中一个齿轮与输入轴相连,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相连;多个齿轮用于匹配所述驱动电机的转速并将扭矩传递给车桥;所述车桥两端装有车轮。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与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端壁平行相对的另一个第一端壁上开设有一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呈圆形且用于穿过所述输出轴。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外壳的开设有固定孔的第一端壁与所述减速器机壳固定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端壁与所述隔板平行相对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的两侧;所述第二端壁的直径与所述隔板的直径一致。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系统冷却结构,优化了动力系统的体积及冷却方式,从而实现系统轻量化,提高系统的降温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系统冷却结构的剖视图。图2为图1所示动力系统冷却结构中的驱动电机与电机控制器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100,包括驱动电机10、电机控制器20、泵30、散热器40及冷却液50。所述驱动电机10包括定转子11、电机内壳12和电机外壳13,所述定转子11呈圆柱状且收容于所述电机内壳12内,所述定转子11的一端设有输出轴111,所述输出轴111与减速器60相连。所述减速器60包括减速器机壳61及设置于所述减速器机壳61内的多个齿轮62,其中一个齿轮62与输入轴63相连,所述输入轴63与所述输出轴111相连。多个齿轮62用于匹配所述驱动电机10的转速并将扭矩传递给车桥70。所述车桥70两端装有车轮80。所述定转子11、所述电机内壳12及所述电机外壳13同轴设置。所述电机外壳13套于所述电机内壳12外且与所述电机内壳12间隔形成一个圆环形的第一液冷腔14。所述第一液冷腔14用于流通所述冷却液50。所述电机外壳13包括中空圆柱状的第一筒壁131与连接在所述第一筒壁131两端的两个圆形的第一端壁132,所述第一筒壁131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端壁132的直径相一致,所述第一筒壁131与两个第一端壁132垂直连接。所述电机外壳13的其中一个第一端壁132上开设有一个固定孔1321,所述固定孔1321呈圆形且用于穿过所述输出轴111。与开设有所述固定孔1321的第一端壁132平行相对的另一个第一端壁132上开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1322。所述第一筒壁131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孔1322的一侧开设有一个出液口15。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外壳13的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1322的第一端壁132与所述电机控制器20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外壳13的开设有固定孔1321的第一端壁132与所述减速器机壳61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20包括中空圆柱状的电机控制器外壳21及收容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21内的隔板22,所述隔板22呈圆形且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21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机控制器20呈圆柱状,所述隔板22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21分隔为控制器收容腔23及第二液冷腔24。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21包括中空圆柱状的第二筒壁211与连接在所述第二筒壁211两端的两个圆形的第二端壁212,所述第二筒壁211的直径与所述第二端壁212的直径相一致,所述第二筒壁211与两个第二端壁212垂直连接。所述第二筒壁211与所述第一筒壁131的直径相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端壁212与所述隔板22平行相对且分别位于所述隔板22的两侧。所述第二端壁212的直径与所述隔板22的直径一致。具体地,所述第二筒壁211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23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液冷腔24相连通的进液口25。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21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23的一个第二端壁212与所述电机外壳13的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1322的第一端壁132固定连接且开设有一个第二连通孔2121,所述第二连通孔2121与所述第一连通孔1322连通,从而所述第一液冷腔14与所述第二液冷腔24相连通。所述泵30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25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40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泵30用于通过所述进液口25往所述第二液冷腔24泵入所述冷却液50。所述散热器40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机壳13的出液口15相连通。所述散热器40用于散去所述冷却液50吸收的热量。工作时,所述冷却液50从所述泵30经所述进液口25流入所述电机控制器20的第二液冷腔24,再经所述第二连通孔2121及所述第一连通孔1322流入所述驱动电机10的第一液冷腔14并吸收所述电机控制器20与所述驱动电机1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再经所述出液口15流出至所述散热器40,所述散热器40散去所述冷却液50内的热量后转换为较低温的冷却液50流回所述泵30并由所述泵30将所述冷却液50循环泵入所述第二液冷腔24的进液口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泵、散热器及冷却液;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内壳和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外壳套于所述电机内壳外且与所述电机外壳间隔形成一个用于流通所述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腔;所述电机外壳包括第一筒壁与连接在所述第一筒壁两端的两个第一端壁;其中一个第一端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筒壁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一侧开设有一个出液口;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中空的电机控制器外壳及收容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分隔为控制器收容腔及第二液冷腔,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包括第二筒壁与连接在所述第二筒壁两端的两个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筒壁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的进液口;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的一个第二端壁与所述电机外壳的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端壁固定连接且开设有一个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从而所述第一液冷腔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所述泵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机壳的出液口相连通;所述冷却液从所述泵经所述进液口流入所述电机控制器的第二液冷腔,再由所述连通孔流入所述驱动电机的第一液冷腔,再经所述出液口流出至所述散热器后流回所述泵。...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系统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泵、散热器及冷却液;所述驱动电机包括电机内壳和电机外壳,所述电机外壳套于所述电机内壳外且与所述电机外壳间隔形成一个用于流通所述冷却液的第一液冷腔;所述电机外壳包括第一筒壁与连接在所述第一筒壁两端的两个第一端壁;其中一个第一端壁上开设有一个第一连通孔,所述第一筒壁远离所述第一连通孔的一侧开设有一个出液口;所述电机控制器包括中空的电机控制器外壳及收容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内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分隔为控制器收容腔及第二液冷腔,所述隔板与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包括第二筒壁与连接在所述第二筒壁两端的两个第二端壁,所述第二筒壁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的一侧开设有一个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的进液口;所述电机控制器外壳远离所述控制器收容腔的一个第二端壁与所述电机外壳的开设有所述第一连通孔的第一端壁固定连接且开设有一个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二连通孔与所述第一连通孔连通,从而所述第一液冷腔与所述第二液冷腔相连通;所述泵的一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散热器的一端相连通,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电机机壳的出液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辉钱龙孟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银基烯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