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栖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975404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18:13
一种两栖车架结构,包括第一浮箱、第一车桥组件、第二浮箱、第二车桥组件及第三浮箱;所述第一车桥组件包括第一车桥、与所述第一车桥及第二浮箱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架体及装设于所述第一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一车轮及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的两个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一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车桥组件包括第二车桥、与所述第二车桥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架体、装设于所述第二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二车轮及与所述第二架体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两个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三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且位于与所述第一浮箱相背的一端。

An Amphibious Frame Structure

An amphibious frame structure includes a first float box, a first bridge assembly, a second float box, a second bridge assembly and a third float box; the first bridge assembly includes a first bridge, a first frame connected with one end of the first bridge and the second float box, two first wheels mounted on both ends of the first bridge and two first shock absorbers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frame. The first float box is fixed on the first frame and spaced with the second float box; the second bridge assembly comprises a second bridge, a second frame connected with the second bridge and the second float box far from one end of the first bridge assembly, two second wheels mounted at both ends of the second bridge and a second float box far from the first bridge assembly. Two second shock absorbers are end-connected, the third float box is fixed on the second frame and spaced with the second float box, and is located at the opposite end of the first float box.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两栖车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两栖车架结构。
技术介绍
在船舶运输业中,因为船大水浅无法靠岸,货物都要靠小船运到岸边,再用三轮车或人力运到指定地点,费时又费力,水陆两栖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但是目前现有的两栖车车架的浮箱采用的是单体式浮箱,单体式浮箱因整体结构较大且需要配合车架设计安装,增加了设计难度,也导致单体式浮箱整体结构复杂,安装繁琐,同时单体式浮箱还缺少减震结构导致两栖车整体的抗震性差。鉴于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型的两栖车架结构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两栖车架结构,不再采用单体式浮箱,减小了设计难度和安装难度,并且具备很好的抗震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两栖车架结构,包括第一浮箱、第一车桥组件、第二浮箱、第二车桥组件及第三浮箱;所述第一车桥组件包括第一车桥、与所述第一车桥及第二浮箱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架体及装设于所述第一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一车轮及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的两个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一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车桥组件包括第二车桥、与所述第二车桥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架体、装设于所述第二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二车轮及与所述第二架体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两个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三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且位于与所述第一浮箱相背的一端。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架体包括框架、加强架及两个弯折且位于加强架两侧的支撑杆;所述加强架包括多个成对间隔设置的加强杆、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杆及两个间隔连接于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的横杆;每对加强杆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浮箱上,另一端连接于相应的一个连接杆上;每个连接杆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浮箱相连接;每个支撑杆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一个连接杆及所述第二浮箱相连接,且每个支撑杆的中部均与所述第一车桥相连接;所述框架与所述第一车桥及第二浮箱相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每个第一减震装置包括第一减震器及套于所述第一减震器外的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一个加强杆及相应的一个支撑杆的中部相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架体包括安装架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架内的横梁;每个第二减震装置包括第二减震器及套于所述第二减震器外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减震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架及所述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相连接。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浮箱凹陷形成有第一收容槽、第二浮箱凹陷形成有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三浮箱凹陷形成有第三收容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两栖车架结构,不再采用单体式浮箱,使得安装时结构干涉情况减少,降低了安装难度,并且增加了第一减震装置及第二减震装置,使得两栖车架结构具备很好的抗震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两栖车架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两栖车架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图1所示的A区域的放大图。图4为图1所示的B区域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两栖车架结构100,包括第一浮箱10、第一车桥组件20、第二浮箱30、第二车桥组件40及第三浮箱50;所述第一车桥组件20包括第一车桥21、与所述第一车桥21及第二浮箱30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架体22及装设于所述第一车桥21两端的两个第一车轮23及与所述第一架体22连接的两个第一减震装置24,所述第一浮箱10固定于所述第一架体22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30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车桥组件40包括第二车桥41、与所述第二车桥41及第二浮箱30远离第一车桥组件20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架体42、装设于所述第二车桥41两端的两个第二车轮43及与所述第二架体42及第二浮箱30远离第一车桥组件20的一端连接的两个第二减震装置44,所述第三浮箱50固定于所述第二架体42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30间隔设置,且位于与所述第一浮箱10相背的一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车轮23为前车轮,所述第二车轮43为后车轮。通过这样的设计,使得两栖车架结构100的浮箱分为多个部分,不再采用单体式浮箱,进而使得安装结构干涉情况减少,降低了安装难度,并且增加了第一减震装置24及第二减震装置44,使得两栖车架结构100具备很好的抗震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浮箱10、第二浮箱30及第三浮箱50的表面均是采用钢质材料且内部均填充有轻质材料(如泡沫)的加工方式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架体22包括大致呈半圆柱形的框架221、加强架222及两个弯折且位于加强架222两侧的支撑杆223;所述加强架222包括多个成对间隔设置的加强杆2221、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杆2222及两个间隔垂直连接于所述两个连接杆2222之间的横杆2223;每对加强杆2221的一端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浮箱30上,另一端连接于相应的一个连接杆2222上;每个连接杆2222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浮箱10相连接;每个支撑杆223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一个连接杆2222及所述第二浮箱30相连接,且每个支撑杆223的中部均与所述第一车桥21相连接;所述框架221与所述第一车桥21及第二浮箱30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多个加强杆2221的数量为四个。进一步的,每个第一减震装置24包括第一减震器241及套于所述第一减震器241外的第一弹性件242,所述第一减震器241的两端分别与相应的一个加强杆2221及相应的一个支撑杆223的中部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架体42包括大致呈方框状的安装架421及连接于所述安装架421内的横梁422;每个第二减震装置44包括第二减震器441及套于所述第二减震器441外的第二弹性件442,所述第二减震器44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安装架421及所述第二浮箱30远离第一车桥组件20的一端相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242及第二弹性件442均为弹簧。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浮箱10、第二浮箱30及第三浮箱50增大了两栖车架结构100的浮力,且所述第一浮箱10凹陷形成有第一收容槽101,所述第二浮箱30凹陷形成有第二收容槽301,所述第三浮箱50凹陷形成有第三收容槽501。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两栖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浮箱、第一车桥组件、第二浮箱、第二车桥组件及第三浮箱;所述第一车桥组件包括第一车桥、与所述第一车桥及第二浮箱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架体及装设于所述第一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一车轮及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的两个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一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车桥组件包括第二车桥、与所述第二车桥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架体、装设于所述第二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二车轮及与所述第二架体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两个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三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且位于与所述第一浮箱相背的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两栖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浮箱、第一车桥组件、第二浮箱、第二车桥组件及第三浮箱;所述第一车桥组件包括第一车桥、与所述第一车桥及第二浮箱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架体及装设于所述第一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一车轮及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的两个第一减震装置,所述第一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一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所述第二车桥组件包括第二车桥、与所述第二车桥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架体、装设于所述第二车桥两端的两个第二车轮及与所述第二架体及第二浮箱远离第一车桥组件的一端连接的两个第二减震装置,所述第三浮箱固定于所述第二架体上并与所述第二浮箱间隔设置,且位于与所述第一浮箱相背的一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栖车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架体包括框架、加强架及两个弯折且位于加强架两侧的支撑杆;所述加强架包括多个成对间隔设置的加强杆、两个间隔设置的连接杆及两个间隔连接于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的横杆;每对加强杆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猛王明境马晓辉钱龙孟江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银基烯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