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418879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21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包括阻尼组件与弹簧组件,当用于减震器时,阻尼组件嵌套于弹簧组件;阻尼组件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内缸筒与贮油筒,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与贮油筒连接,贮油筒内嵌套有内缸筒;贮油筒与内缸筒之间为贮气腔;上端盖上竖直设有针阀,针阀上套设有针阀盖,针阀下端设有第一小孔;内缸筒上设有第二小孔和第三小孔;内缸筒内依次设有活塞和浮动活塞;活塞位于上端盖的下方,上端盖与活塞之间为复原腔,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为压缩腔,浮动活塞与下端盖之间为贮气腔;连杆竖直穿过上端盖与活塞,上端盖与连杆之间依次卡设有油封和导向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取消了旁通管且不需采用空芯活塞杆,既可为阻尼器,又可为外带弹簧的减震器。

Adjustable double cylinder damping shock absorb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djustable double cylinder type damper, including the damping component and spring assembly, when used for shock absorber, damping components embedded in the spring assembly; the damping assembly comprises an upper end cover, a lower end cover, the inner cylinder and the oil storage cylinder, the upper cover and lower cover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storage the oil cylinder, the oil storage cylinder is nested within the cylinder barrel; the gas between the oil storage cylinder and the inner cylinder cavity; the upper end cover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needle, the needle is sleeved on the valve cover, valve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hole; the inner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second holes and third holes; the inner cylinder is provided with a piston in turn. And the floating piston; below the piston at the upper end cover, between the upper cover and the piston to recover the cavity between the piston and the floating piston into the compression chamber, a floating piston and a lower end cover between the gas storage cavity; the connecting rod vertically through the upper cover and the upper piston. An oil seal and a guide device are sequentially connected between the end cover and the connecting rod. The utility model is a shock absorber which eliminates the bypass pipe and does not need an empty core piston rod, which can be used as damper or spring for the outer par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减震器,具体的说是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器,当外带悬架弹簧时即为减震器。
技术介绍
现有带阻尼调节的结构采用的是单筒外置旁通管,或采用空芯活塞杆并在其端部上吊耳处设置调节机构。单筒外置旁通管其配件种类繁多,工艺复杂,筒体组件焊接效率低,易变形,且因不变外置弹簧一般只能作阻尼器。对于采用空芯活塞杆的结构,当行程较长时,活塞杆两端及中间小深孔工艺复杂、成本高,还有可能影响总成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取消了旁通管且不需采用空芯活塞杆,既可以设计为阻尼器,又能设计为外带弹簧成为减震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包括阻尼组件,阻尼组件包括上端盖1、下端盖9、内缸筒13与贮油筒14,上端盖1和下端盖9分别与贮油筒14连接,贮油筒14内嵌套有内缸筒13;贮油筒14与内缸筒13之间为导油通道11;上端盖1上竖直设有针阀18,针阀18上套设有针阀盖17,针阀18下端设有第一小孔15;内缸筒上设有第二小孔16和第三小孔12;内缸筒13内依次设有活塞5和浮动活塞7;活塞5位于上端盖1的下方,上端盖1与活塞5之间为复原腔4,活塞5与浮动活塞7之间为压缩腔6,浮动活塞7与下端盖9之间为贮气腔8;针阀18下端的第一小孔15与复原腔4连通,内缸筒13上的第二小孔16与针阀18下端的第一小孔15连通,内缸筒13上的第三小孔12与压缩腔6连通;连杆19竖直穿过上端盖1与活塞5,上端盖1与连杆19之间依次卡设有油封2和导向器3。所述的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还包括一弹簧组件,弹簧组件包括弹簧上座20、悬架弹簧21、缓冲块22、挡盖23与弹簧下座24,挡盖23套设于连杆19上,挡盖23固定于上端盖1的上方,连杆19的顶端设有缓冲块22和弹簧上座20,缓冲块22位于弹簧上座20的下方;弹簧下座24设于贮油筒14外侧;弹簧上座20与弹簧下座24之间设有悬架弹簧21。本技术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取消了旁通管且不需采用空芯活塞杆,既可以设计为阻尼器,又能设计为外带弹簧成为减震器。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作为阻尼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作为减震器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作为阻尼器使用时仅包括阻尼组件,阻尼组件包括上端盖1、下端盖9、内缸筒13与贮油筒14,上端盖1和下端盖9分别与贮油筒14连接,贮油筒14内嵌套有内缸筒13;贮油筒14与内缸筒13之间为导油通道11;上端盖1上竖直设有针阀18,针阀18上套设有针阀盖17,针阀18下端设有第一小孔15;内缸筒上设有第二小孔16和和第三小孔12;内缸筒13内依次设有活塞5和浮动活塞7;活塞5位于上端盖1的下方,上端盖1与活塞5之间为复原腔4,活塞5与浮动活塞7之间为压缩腔6,浮动活塞7与下端盖9之间为贮气腔8;针阀18下端的第一小孔15与复原腔4连通,内缸筒13上的第二小孔16与针阀18下端的第一小孔15连通,内缸筒13上的第三小孔12与压缩腔6连通;连杆19竖直穿过上端盖1与活塞5,上端盖1与连杆19之间依次卡设有油封2和导向器3。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与贮油筒采用螺纹连接。上端盖与贮油筒也可以采用焊接、封口或螺钉紧固。贮油筒截面形状为圆形、菱形或方形。两端固定安装结构可采用上下吊环25或上下螺钉形式;也可以是一端螺钉,另一端吊环的形式。本技术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其工作原理为:当活塞5开始向上运动即拉伸行程时,油液在复原腔4的压力作用下一方面从通过活塞5进入压缩腔6,另一方面则可以从通过第一小孔15流向第二小孔16,再流经第三小孔12进入压缩腔6;当活塞5向下运动即压缩行程时则正好相反。当向下调节针阀18时,针阀18与第二小孔16会逐渐形成节流,因而油液通过此处时阻尼力会越来越大;反之,阻尼力会越来越小。因此,通过调节针阀18的位置就可以实现调节减震器阻尼力的目的。在图1结构的基础上安装一弹簧组件可作为减震器如图2所示,弹簧组件包括弹簧上座20、悬架弹簧21、缓冲块22、挡盖23与弹簧下座24,挡盖23套设于连杆19上,挡盖23固定于上端盖1的上方,连杆19的顶端设有缓冲块22和弹簧上座20,缓冲块22位于弹簧上座20的下方;弹簧下座24设于贮油筒14外侧;弹簧上座20与弹簧下座24之间设有悬架弹簧21。所述的贮油筒截面形状为圆形。本技术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其结构采用了在导向的上端盖1上设置了针阀18调节机构,主要构件为上端盖1、针阀盖17和针阀18;采用了双筒式结构,通过在内缸筒13上设置了小孔12和16,使得复原腔4和压缩腔6能够相通;在内缸筒13内设置了浮动活塞7,使得油液及压缩气体得以分开,产生油气分离的效果;在下端盖9上设置了充气嘴10,并通过此处向内缸筒13内冲入高压气体。因此,可以设计为阻尼器,又能设计为外带弹簧组件成为减震器。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包括阻尼组件,其特征是:阻尼组件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内缸筒与贮油筒;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与贮油筒连接,贮油筒内嵌套有内缸筒;贮油筒与内缸筒之间为导油通道;上端盖上竖直设有针阀,针阀上套设有针阀盖,针阀(18)下端设有第一小孔;内缸筒上设有第二小孔和第三小孔;内缸筒内依次设有活塞和浮动活塞;活塞位于上端盖的下方,上端盖与活塞之间为复原腔,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为压缩腔,浮动活塞与下端盖之间为贮气腔;针阀下端的第一小孔与复原腔连通,内缸筒上的第二小孔与针阀下端的第一小孔(15)连通,内缸筒上的第三小孔与压缩腔连通;连杆竖直穿过上端盖与活塞,上端盖与连杆之间依次卡设有油封和导向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包括阻尼组件,其特征是:阻尼组件包括上端盖、下端盖、内缸筒与贮油筒;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与贮油筒连接,贮油筒内嵌套有内缸筒;贮油筒与内缸筒之间为导油通道;上端盖上竖直设有针阀,针阀上套设有针阀盖,针阀(18)下端设有第一小孔;内缸筒上设有第二小孔和第三小孔;内缸筒内依次设有活塞和浮动活塞;活塞位于上端盖的下方,上端盖与活塞之间为复原腔,活塞与浮动活塞之间为压缩腔,浮动活塞与下端盖之间为贮气腔;针阀下端的第一小孔与复原腔连通,内缸筒上的第二小孔与针阀下端的第一小孔(15)连通,内缸筒上的第三小孔与压缩腔连通;连杆竖直穿过上端盖与活塞,上端盖与连杆之间依次卡设有油封和导向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其特征是,所述的可调节的双筒式阻尼减震器还包括一弹簧组件,弹簧组件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申明章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野奔减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