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3435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10-03 21: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包括输送方向互相垂直设置的上模轨道和送模轨道,上模轨道的输送面高于送模轨道的输送面,送模轨道内部设置有运载车,运载车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送模轨道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运载车上方设置有升降轨道架,升降轨道架上设置有与上模轨道的输送方向相同的短轨道,送模轨道上固接有挡板,升降轨道架靠近挡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突出于侧壁的碰撞块,碰撞块朝着挡板的方向延伸;升降轨道架与运载车通过升降连杆连接,升降连杆分别与升降轨道架和运载车铰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得生产线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且整条生产线由液压油缸作为驱动装置提供动力,能源消耗低,经济性好。

A rectangular turn system for a production lin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system for turn the production line, including rail transport direction are vertically arranged and sending die track, transporting surface mode track than the conveying surface mould charging track, mould charging track is arranged inside the vehicle in the vehicle driving device along the length the direction of mould charging track do reciprocating movement; a lifting rail vehicle frame is arranged above the lifting rail frame is provided with a short rail transport direction and the upper die track of the same mould charging track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a baffle, lifting rail frame to the baffle is arranged on the side wall of the collision block protruding from the side wall. The collision block toward the baffle extends; lifting rail vehicle frame and connected by a lifting connecting rod, lifting and lifting rail frame and the connecting rod are respectively articulated vehicles.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compact production line, small occupation area, and the whole production line is provided with power by a hydraulic oil cylinder as a driving devi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s low, and the economy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
本技术属于生产线辅助机械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
技术介绍
泡沫混凝土又名发泡混凝土,是将化学发泡剂或物理发泡剂发泡后加入到胶凝材料、掺合料、改性剂、卤水等制成的浆料中,经混合搅拌、浇注成型、自然养护所形成的一种含有大量封闭气孔的新型轻质保温材料,它属于气泡状绝热材料,突出特点是混凝土内部形成封闭的泡沫孔,使混凝土轻质化和保温隔热化,用其作为外墙的保温材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在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砖)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由于场地空间的限制,用于传送泡沫混凝土保温板(砖)的生产线是弯折设计的,这样在拐角处就需要设置转弯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以解决被传送的物品在生产线的拐弯处的转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包括输送方向垂直设置的上模轨道和送模轨道,上模轨道的输送面高于送模轨道的输送面,送模轨道内部设置有运载车,运载车能够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送模轨道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运载车上方设置有升降轨道架,升降轨道架上设置有与上模轨道的输送方向相同的短轨道,送模轨道上固接有挡板,升降轨道架靠近挡板的侧壁上设置有突出于侧壁的碰撞块,碰撞块朝着挡板的方向延伸;升降轨道架与运载车通过升降连杆连接,升降连杆分别与升降轨道架和运载车铰接,升降轨道架能够相对于运载车摆动,升降轨道架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短轨道的输送面低于送模轨道的输送面或者与送模轨道的输送面齐平,同时所述碰撞块突出于运载车的靠近挡板的侧壁,当升降轨道架升起到极限位置时,短轨道的输送面与上模轨道的输送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或者短轨道的输送面介于上模轨道的输送面和送模轨道的输送面之间。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轨道架与挡板之间的运载车上设置有突出于运载车的上平面的推板,所述推板的高度高于升降轨道架升到极限位置时的高度,推板中间设置有用于碰撞块穿过的开口。进一步的,所述送模轨道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送模导轨,所述运载车处于两条送模导轨之间,所述运载车靠近两条送模导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所述两条送模导轨的下方分别开设有开口相对的第一U型槽,所述导向轮分别嵌在第一U型槽内并且能够在第一U型槽内滑动。进一步的,所述送模轨道上分别设置有等间距分布的送模滚轮,送模滚轮的高度高于送模轨道平面。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轨道架为矩形结构,所述运载车为矩形框架结构,升降轨道架靠近送模轨道的两侧壁分别与运载车靠近送模轨道的两侧壁齐平,升降连杆的数量至少四个,升降连杆对称分布在运载车靠近送模轨道的两侧,升降连杆的两端分别与升降轨道架和运载车的侧壁铰接,升降连杆的上端朝向挡板倾斜。进一步的,当短轨道的输送面与上模轨道的输送面重合时,所述短轨道与上模轨道对正。进一步的,所述运载车远离挡板的一端下部固接有突出于运载车朝下延伸的推杆支架,推杆支架与运载车垂直,所述驱动装置为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液压推杆的自由端与推杆支架固接,液压推杆固接在所述挡板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上模轨道靠近送模轨道的端部设置有用于感应运载车位置的第一限位开关,所述第一限位开关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驱动装置连接,所述运载车上设置有用于感应升降轨道架位置的第二限位开关,所述第二限位开关与控制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上模轨道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上模导轨,上模导轨上开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二U型槽,第二U型槽内设置有等间距设置的上模滚轮,上模滚轮突出于上模导轨。一种生产线系统,包括上述的直角转弯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直角转弯系统构的设置,使得生产线结构简单紧凑、占地面积小,完成了物料90度转弯,且整条生产线由液压油缸作为驱动装置提供动力,无需其他额外动力运输物料,能源消耗低,经济性好;运载车和升降轨道架通过升降连杆连接的设计巧妙,工作安全可靠,不易发生机械故障,且安装、维护、保养方便;(2)本技术所述的轨道内设置的滚轮,有助于装有物料的模具推动过程中减少模具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3)本技术加入了限位开关和控制器,使得设备更加的自动化,智能化。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图1中的A-A处的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运载车和升降轨道架的俯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运载车和升降轨道架的升起状态的主视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运载车和升降轨道架的降落状态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的运载车和升降轨道架的立体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上模轨道;11-上模导轨;111-第二U型槽;112-上模滚轮;2-送模轨道;21-送模导轨;211-第一U型槽;212-第三U型槽;213-送模滚轮;3-运载车;31-推板;311-开口;32-导向轮;33-推杆支架;4-升降轨道架;41-短轨道;42-碰撞块;5-升降连杆;6-挡板;61-油缸支座;7-液压油缸;71-液压推杆。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7所示,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包括输送方向互相垂直设置的上模轨道1和送模轨道2,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大约高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3~5毫米。送模轨道2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送模导轨21,两条送模导轨21之间设置有运载车3。运载车3靠近两条送模导轨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32,两条送模导轨21的下方分别开设有开口相对的第一U型槽211,导向轮32分别嵌在第一U型槽211内并且能够在第一U型槽211内滑动。送模导轨21上端开设有开口朝上的第三U型槽212,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方向垂直设置的上模轨道(1)和送模轨道(2),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高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送模轨道(2)内部设置有运载车(3),运载车(3)能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送模轨道(2)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运载车(3)上方设置有升降轨道架(4),升降轨道架(4)上设置有与上模轨道(1)的输送方向相同的短轨道(41),靠近驱动装置的固定端的送模轨道(2)上固接有挡板(6),靠近挡板(6)的升降轨道架(4)的侧壁上设置有突出于侧壁的碰撞块(42),碰撞块(42)朝着挡板(6)的方向延伸;升降轨道架(4)与运载车(3)通过升降连杆(5)连接,升降连杆(5)分别与升降轨道架(4)和运载车(3)铰接,升降轨道架(4)能够相对于运载车(3)摆动,升降轨道架(4)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短轨道(41)的输送面低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或者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齐平,同时所述碰撞块(42)突出于运载车(3)的靠近挡板(6)的侧壁,当升降轨道架(4)升起到极限位置时,短轨道(41)的输送面与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或者短轨道(41)的输送面介于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和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方向垂直设置的上模轨道(1)和送模轨道(2),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高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送模轨道(2)内部设置有运载车(3),运载车(3)能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沿送模轨道(2)的长度方向做往复运动;运载车(3)上方设置有升降轨道架(4),升降轨道架(4)上设置有与上模轨道(1)的输送方向相同的短轨道(41),靠近驱动装置的固定端的送模轨道(2)上固接有挡板(6),靠近挡板(6)的升降轨道架(4)的侧壁上设置有突出于侧壁的碰撞块(42),碰撞块(42)朝着挡板(6)的方向延伸;升降轨道架(4)与运载车(3)通过升降连杆(5)连接,升降连杆(5)分别与升降轨道架(4)和运载车(3)铰接,升降轨道架(4)能够相对于运载车(3)摆动,升降轨道架(4)下降到极限位置时,短轨道(41)的输送面低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或者与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齐平,同时所述碰撞块(42)突出于运载车(3)的靠近挡板(6)的侧壁,当升降轨道架(4)升起到极限位置时,短轨道(41)的输送面与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处于同一平面上,或者短轨道(41)的输送面介于上模轨道(1)的输送面和送模轨道(2)的输送面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轨道架(4)与挡板(6)之间的运载车(3)上设置有突出于运载车(3)的上平面的推板(31),所述推板(31)的高度高于升降轨道架(4)升到极限位置时的高度,推板(31)中间设置有用于碰撞块(42)穿过的开口(3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生产线的直角转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模轨道(2)包括两条平行设置的送模导轨(21),所述运载车(3)处于两条送模导轨(21)之间,所述运载车(3)靠近两条送模导轨(2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导向轮(32),所述两条送模导轨(21)的下方分别开设有开口相对的第一U型槽(211),所述导向轮(32)分别嵌在第一U型槽(211)内并且能够在第一U型槽(211)内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生产线的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昱兴周光耀
申请(专利权)人:武威市津威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甘肃,6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