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叉车架以及叉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89212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12 11: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叉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叉车架以及叉车,包括:固定架、宽度调节机构、控制机构和两个叉脚;宽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第一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固定架的左侧臂,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与第一移动板连接;第二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固定架的右侧壁,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与第二移动板连接;两个叉脚之中的一者安装于第一移动板上,另一者安装于第二移动板上;每个叉脚均包括竖直部、与竖直部底端连接的水平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叉车架结构过于笨重单一,无法调节货叉与货叉之间的距离,也不具有轻便减重的特点的技术问题。

Fork frame and fork lift truck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orklift, especially relates to a fork frame and a forklift, includes a fixed frame, a width regulating mechanism, control mechanism and two fork; width adjusting mechanism comprises a first movable plate, second movable plates, the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and the second hydraulic cylinder; the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fixed on the vertical cylinder the left arm fixing frame, a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is connected to the output end and the first moving plate; the second hydraulic cylinder cylinder is vertically fixed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fixed frame, and the output end of the second movable plate second hydraulic cylinder connection; a two foot of the fork mounted to the first movable plate, another installation on the second mobile board; each fork includes end level connected vertical part, and the bottom of the vertical. The utility model can solve the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the fork frame structure is too heavy and single in the prior art,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ork and the goods fork can not be adjusted, and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rtability and weight re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叉车架以及叉车
本技术涉及叉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叉车架以及叉车。
技术介绍
叉车最早诞生时是手推式的,直到二十世纪初自行式叉车才出现,自行式叉车迅速代替了手推式叉车。叉车是指对成件托盘货物进行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重物搬运作业的各种轮式搬运车辆,属于物料搬运机械。广泛应用于车站、港口、机场、工厂、仓库等各国民经济部门,是机械化装卸、堆垛和短距离运输的高效设备。叉车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机械制造企业,还是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企业都需要用到叉车,叉车的作用也非常大,能够快速的将较重的物体进行转移,能够大大节省人力,同时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安全可靠,运载量较大,传统的叉车既能满足大质量货物的转运,同时又能满足一定高度的货物装卸车需求。但是,现有的叉车所使用的叉车架结构过于笨重单一,无法调节货叉与货叉之间的距离,也不具有轻便减重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叉车架以及叉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叉车架结构过于笨重单一,无法调节货叉与货叉之间的距离,也不具有轻便减重的特点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叉车架,其包括:固定架、宽度调节机构、控制机构和两个叉脚;所述固定架为中空的矩形框架;所述宽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架内,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分别在所述固定架内能进行横向滑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左侧臂,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右侧壁,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板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同步动作;所述两个叉脚之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上,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板上;每个所述叉脚均包括竖直部、与所述竖直部底端连接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分别设置有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所述上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滑动连接,所述下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竖直沟槽;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沟槽,且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还具有一向其末端延伸的斜面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截面形状为“T”形,所述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均包括:L形挂板和滑块;所述L形挂板的内侧设置有所述滑块,所述滑块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一滑槽内。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竖直部的背侧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设置于所述L形挂板的下面,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滑槽之间为可滑动的凹凸配合。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的内边缘均设置有凸棱,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上设置有若干个导轮,所述导轮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凸棱相切的环形槽。进一步地,所述竖直部与所述水平部之间通过弯曲部连接,所述弯曲部的背侧设置有加强块。进一步地,所述水平部的上下表面设置有反射层,所述反射层为荧光粉层或磷光粉层。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或下侧壁设有标尺部件,所述标尺部件用于显示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上分别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机构信号连接。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叉车,其包括门架和所述的叉车架,所述叉车架设置于所述门架上,其包括:固定架、宽度调节机构、控制机构和两个叉脚;所述固定架为中空的矩形框架;所述宽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架内,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分别在所述固定架内能进行横向滑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左侧臂,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右侧壁,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板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同步动作;所述两个叉脚之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上,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板上;每个所述叉脚均包括竖直部、与所述竖直部底端连接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分别设置有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所述上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滑动连接,所述下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竖直沟槽;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沟槽,且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还具有一向其末端延伸的斜面结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结构设计合理,实现了调节货叉与货叉之间的距离,而且保持货叉同步滑动且速度一致,通用性较强;本技术在保证货叉整体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减轻其重量,方便卸货,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叉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货叉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叉车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架的侧面示意图。附图标记:1-固定架;2-第一液压缸;3-第一移动板;4-货叉;5-第二移动板;6-第二液压缸;7-第一滑槽;8-第二滑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实施例一结合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叉车架,其包括:固定架1、宽度调节机构、控制机构和两个叉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叉车架以及叉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叉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宽度调节机构、控制机构和两个叉脚;所述固定架为中空的矩形框架;所述宽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架内,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分别在所述固定架内能进行横向滑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左侧臂,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右侧壁,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板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同步动作;所述两个叉脚之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上,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板上;每个所述叉脚均包括竖直部、与所述竖直部底端连接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分别设置有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所述上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滑动连接,所述下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竖直沟槽;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沟槽,且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还具有一向其末端延伸的斜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叉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架、宽度调节机构、控制机构和两个叉脚;所述固定架为中空的矩形框架;所述宽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移动板、第二移动板分别安装于所述固定架内,所述第一移动板与第二移动板分别在所述固定架内能进行横向滑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左侧臂,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板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的缸筒垂直固定于所述固定架的右侧壁,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移动板连接;所述控制机构分别与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同步动作;所述两个叉脚之中的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一移动板上,另一者安装于所述第二移动板上;每个所述叉脚均包括竖直部、与所述竖直部底端连接的水平部;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分别设置有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所述上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滑动连接,所述下滑动部与所述固定架的下侧壁滑动连接;所述竖直部的背侧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竖直沟槽;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开设有至少一个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沟槽,且所述水平部的下表面还具有一向其末端延伸的斜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的上侧壁以及下侧壁的外边缘均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截面形状为“T”形,所述上滑动部和下滑动部分别与其对应的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联
申请(专利权)人:嘉友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