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支撑架及电动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6538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8 2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动支撑架及一种电动自行车,其中,电动支撑架用于电动自行车,设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底板上,包括:上联板;下联板;两个连杆机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丝杠,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杆机构中间部分相连接,当丝杠转动时,连杆机构能够带动上联板与下联板靠近或远离;导向机构,位于两个连杆机构之间,丝杠穿过导向结构;电机,与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电动支撑架,当电机上电运行后,带动丝杠旋转,控制了连杆机构的折弯与伸展,实现了由电机控制上联板与下联板的靠近或远离,避免了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对用户驻车带来的不方便,实现了轻松驻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Electric support frame and electric bicycl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ic supporting frame and an electric bicycle, the electric stand for electric bicycles, including setting between the front wheels and the rear wheels on the bottom plate, the lower plate: plate;; two link mechanism, both end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is hinged at both ends of the screw,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wo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of the middle part, when the screw rotates,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drives the upper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can be close to or far away; guide mechanism is located between the two connecting rod mechanism, the screw rod penetrates through the guiding structure; motor is connected with the middle part of the screw. Electric support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when the motor is running on electric power, drive screw rotation, bending control linkage and stretching, realized by motor control on the plate and the lower plate near or away, to avoid the excessive electric bicycle load or weight and brought to the user in the car is not convenient, can easy parking, enhance the user experien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支撑架及电动自行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自行车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动支撑架及一种电动自行车。
技术介绍
在相关技术中,电动自行车采用中支撑驻车非常普遍,目前,电动自行车通常采用一种省力中支撑,该中支撑构成一种杠杆结构,为用户驻车时提供便利,但是这种省力结构,也仅仅能稍微减轻用户的负担,尤其是对于一些以载重为主的电动自行车,尾部在载有货物的情况下,用户依旧很难一个人将电动自行车通过中支撑进行驻车,同时,一些女性用户力气较小,当其对一些大的运动型电动车驻车时,只能采用边支撑,很难通过中支撑进行驻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支撑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自行车。有鉴于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动支撑架,用于电动自行车,设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底板上,包括:上联板,与底板相连接;下联板,与上联板相对设置;两个连杆机构,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丝杠,设置在两个连杆机构之间,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杆机构中间部分相连接,当丝杠转动时,连杆机构能够带动上联板与下联板靠近或远离;导向机构,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导向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或下联板相连接,位于两个连杆机构之间,丝杠穿过导向结构;电机,设置在导向机构上,与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驱动丝杠转动;其中,电机启动,带动丝杆转动,进而带动两个连杆机构运动,上联板与下联板随着连杆机构运动,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本专利技术提出的电动支撑架,连杆机构能够折弯与伸展,并通过电机与丝杠控制连杆机构的折弯与伸展,从而带动连杆机构两端的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或远离,并且,由于电机设置在丝杠中间部分,能够有效地缩减连杆机构在丝杠上的行程,从而使得电动支撑架的体积小巧,避免了由于电动支撑架体积过大而导致电动自行车的骑行受限,同时,由于电机安装在与上联板和/或下联板相连接的导向机构上,实现对电机的固定,有效地避免了电机的旋转,并将丝杆穿设在导向机构内,导向机构能够对丝杠起到固定作用,使得丝杠的转动更稳定,并且,能够为丝杠提供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具体地,将丝杠横架于两个连杆机构之间,并与连杆机构相螺接,当电机上电运行后,带动丝杠旋转,而由于丝杠横架在两个连杆机构并与连杆机构相螺接,因此,能够使丝杠与两个连杆机构相螺接处相靠近或远离,从而控制了连杆机构的折弯与伸展,实现了由电机控制上联板与下联板的靠近或远离,其中,当电机控制丝杠旋转带动连杆机构折弯,从而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时,由于上联板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远离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能够自由骑行,当电机控制丝杠旋转带动连杆机构伸展,从而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远离时,由于上联板安装在电动车底板上,因此,将提起下联板抵住地面,从而使得电动自行车无法自由骑行,进而实现了电控驻车,避免了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对用户驻车带来的不方便,实现了轻松驻车,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优选地,丝杠架设方向垂直于连杆机构折弯与伸展的运动方向;电机在电动自行车关闭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伸展,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远离,电机在电动自行车开启电源时运行,控制丝杠旋转带动两个连杆机构折弯,使上联板与下联板相靠近,实现自动驻车与启车,起到了防盗的作用。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电动支撑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两个连杆机构包括:前置连杆机构,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前置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后置连杆机构,与前置连杆机构相匹配,且与前置连杆机构并排设置在上联板和下联板之间,后置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上联板和下联板相铰接。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机构位于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之间,该结构能够使电动支撑架的支撑效果更稳定,前置连杆机构与后置连杆机构共同承受电动自行车的重量,使每个连杆机构所受的力更小,进而能够避免连杆机构由于电动自行车载重或自重过重而造成连杆机构的折弯或断裂。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位于丝杠中间位置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在该技术方案中,由于电机位于丝杠的中间位置,因此,两侧旋向相反的丝杠使得位于电机两侧的连杆机构独立运行,对于同等位移量来说,能够节省一倍的时间,即能够为电动支撑架提供双倍的上升与下降速度,减少电动支撑架的运行时间,实现快速驻车,并且,还能够为电动支撑架提供双倍的支撑力,使得电动支撑架的支撑作用更可靠。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变速机构,设置在导向机构上,输入端与电机相连接,输出端与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改变电机转动速度和/或转动方向并传递给丝杠,且电机安装在变速机构上。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机与丝杠之间通过变速机构相连接,能够使得电机有多种安装方向,与电机的转速选择范围,进而扩大了电机的安装方式,与电机型号的选择范围,并且,由于变速机构安装在导向机构上,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变速机构的旋转。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变速机构包括:齿轮组件、齿轮齿条组件、涡轮蜗杆组件、链轮链条以及带轮皮带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其中,齿轮可以是圆柱齿轮或圆锥齿轮。在该技术方案中,变速机构可以选择齿轮组件、齿轮齿条组件、涡轮蜗杆组件、链轮链条以及带轮皮带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其中,齿轮可以选用圆柱齿轮或圆锥齿轮。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机构主体,导向机构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导向槽;至少一个导向杆,穿设于导向槽中,与上联板或下联板相连接。在该技术方案中,至少一个导向杆穿设在导向机构主体上设置的导向槽中,当上联板与下联板靠近或远离时,至少一个导向杆在导向槽内穿梭,进而保证了电动支撑架能够正常运行。其中,优选地,导向槽为通孔,导向机构主体与变速机构外壳为一体式结构。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导向杆设置有四个,且四个导向杆呈矩形分布;其中,两个导向杆靠近前置连杆机构,另两个导向杆靠近所述后置连杆机构。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导向机构主体中穿设四个导向杆,其中两个与上联板相连接,两个与下联板相连接,从而实现对电动支撑架的支撑效果,有效地防止了电动支撑架的在撑起后侧翻,并且,呈矩形分布的导向杆使得导向机构各组件集中,使得导向机构更小巧,进而保证了电动支撑架的体积小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丝杠位于两个靠近前置连杆机构的导向杆与两个靠近后置连杆机构的导向杆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保证了导向机构的体积小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前置连杆机构包括:两个前置连杆组件;以及后置连杆机构包括:两个后置连杆组件;其中,前置连杆组件包括:第一前置连杆,一端与上联板相铰接;第二前置连杆,一端与第一前置连杆的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与下联板相铰接;后置连杆组件包括:第一后置连杆,一端与上联板相铰接;第二后置连杆,一端与第一前置连杆的另一端相铰接,另一端与下联板相铰接。在该技术方案中,当电机带动丝杠旋转时,第一前置连杆与第二前置连杆以两者之间的铰接处为轴心折弯或伸展,两者另两端以上联板及下联板相铰接处为轴心旋转;同时,第一后置连杆与第二后置连杆也以两者之间的铰接处为轴心折弯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动支撑架及电动自行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支撑架,用于电动自行车,设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底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联板,与所述底板相连接;下联板,与所述上联板相对设置;两个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之间,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相铰接;丝杠,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之间,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中间部分相连接,当所述丝杠转动时,所述连杆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上联板与所述下联板靠近或远离;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之间,所述导向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联板和/或所述下联板相连接,位于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之间,所述丝杠穿过所述导向结构;电机,设置在所述导向机构上,与所述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丝杠转动;其中,所述电机启动,带动所述丝杆转动,进而带动两个所述连杆机构运动,所述上联板与所述下联板随着所述连杆机构运动,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支撑架,用于电动自行车,设置在前车轮与后车轮之间的底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联板,与所述底板相连接;下联板,与所述上联板相对设置;两个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之间,所述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相铰接;丝杠,设置在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之间,所述丝杠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中间部分相连接,当所述丝杠转动时,所述连杆机构能够带动所述上联板与所述下联板靠近或远离;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之间,所述导向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联板和/或所述下联板相连接,位于两个所述连杆机构之间,所述丝杠穿过所述导向结构;电机,设置在所述导向机构上,与所述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驱动所述丝杠转动;其中,所述电机启动,带动所述丝杆转动,进而带动两个所述连杆机构运动,所述上联板与所述下联板随着所述连杆机构运动,实现相互靠近或远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前置连杆机构,设置在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之间,所述前置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相铰接;后置连杆机构,与所述前置连杆机构相匹配,且与所述前置连杆机构并排设置在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之间,所述后置连杆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联板和所述下联板相铰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丝杠中间位置两侧的螺纹旋向相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变速机构,设置在导向结构上,输入端与所述电机相连接,输出端与所述丝杠中间部分相连接,用于改变所述电机转动速度和/或转动方向并传递给所述丝杠,且所述电机安装在所述变速机构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机构包括:齿轮组件、齿轮齿条组件、涡轮蜗杆组件、链轮链条以及带轮皮带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而成;其中,所述齿轮可以是圆柱齿轮或圆锥齿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机构包括:导向机构主体,所述导向机构主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至少一个导向杆,穿设于所述通孔中,与所述上联板或所述下联板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支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导向杆设置有四个,且四个所述导向杆呈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捷冯春献王松根孙北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