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5349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包括液冷管道、冷却液、若干第一隔板和若干第二隔板;液冷管道包括一侧壁及由侧壁围设形成的通孔,侧壁位于通孔内的一面为内壁,内壁包括第一内壁及与第一内壁相连且相对的第二内壁;通孔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均收容于通孔内,第一隔板固定于液冷管道的第一内壁上,第二隔板固定于液冷管道的第二内壁上;第一隔板与第二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第二隔板与第一内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冷却液从进液口经液冷管道的通孔向出液口方向流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增设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改变冷却液的流动路径,达到冷却效率高、冷却温度均匀且结构稳定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组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对于高电压、高容量的动力电池组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由于动力电池组工作电流很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了保证电池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需要对电池组进行降温。常用且较为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液冷散热器对电池组进行降温。但是,传统液冷散热器的液冷管道为带通孔的柱形管道,存在如下缺点:1、液冷管道内的冷却液流动路径为直线型,在管道内的流动路径短,冷却液的冷却效率低;2、液冷管道的横截面下半部分冷却液基本保持不动,导致液冷管道的温度不均匀,且冷却范围小;3、因无任何加强措施,当液冷管道较长时,液冷管道的强度较低。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冷却效率高、冷却温度均匀且结构稳定。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包括液冷管道、冷却液、若干第一隔板和若干第二隔板;所述液冷管道包括一侧壁及由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的通孔,所述侧壁位于所述通孔内的一面为内壁,所述内壁包括第一内壁及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且相对的第二内壁;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收容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隔板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一内壁上,所述第二隔板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二内壁上;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口经所述液冷管道的通孔向所述出液口方向流动。作为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的一种改进,两相邻的所述第一隔板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隔板。作为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液冷管道为圆柱体,所述侧壁为中空圆柱形,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为半圆形;所述第一隔板及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圆柱状的液冷管道的中心轴垂直,所述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在垂直液冷管道的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投影组成一个与通孔形状一致的圆形。作为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冷却液在所述液冷管道的通孔内沿所述第一间隙和所述第二间隙流动,且流动的路径呈“S”型。作为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的连接处设有加强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增设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改变冷却液的流动路径,达到冷却效率高、冷却温度均匀且结构稳定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冷却液流动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100,包括液冷管道10、冷却液20及若干第一隔板30和若干第二隔板40。请同步参考图2,所述液冷管道10包括一侧壁105及由所述侧壁105围设形成的通孔106,所述侧壁105位于所述通孔106内的一面为内壁107,所述内壁107包括第一内壁103及与所述第一内壁103相连且相对的第二内壁104。所述通孔106为所述冷却液20流动的通道和进行热传递的场所。所述通孔106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101和出液口102,所述进液口101为所述冷却液20进入所述通孔106的入口,一般与液冷循环压缩机的输出管连接;所述出液口102为所述通孔106排出所述冷却液20的出口,一般与液冷循环压缩机输入管连接。所述进液口101和所述出液口102的内径均小于或等于所述液冷管道10的内径。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管道10为圆柱体,即所述侧壁105为中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管道10也可以是棱柱等其他空心结构的柱状体。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均收容于所述通孔106内。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的外径均小于所述液冷管道10的通孔106的内径。所述第一隔板30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10的第一内壁103上,且与所述第二内壁104之间存在第一间隙301。两相邻的所述第一隔板30之间设有一个所述第二隔板40,所述第二隔板40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10的第二内壁104上,且与所述第一内壁103之间存在第二间隙401。所述第一间隙301和所述第二间隙401交错排列。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对所述通孔106内的冷却液20起到阻隔和引流的作用。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与所述液冷管道10的第一内壁103和第二内壁104的连接处均设有加强筋31,所述加强筋31对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起到加强固定的作用,并增强所述液冷管道10的整体强度。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均为半圆形的板状结构,所述第一隔板30及所述第二隔板40与所述圆柱状的液冷管道10的中心轴垂直,所述第一隔板30与所述第二隔板40在垂直所述液冷管道10的中心轴的平面上的投影组成一个与通孔形状一致的圆形,如此既能保证所述液冷管道10内的冷却液20可以充分融合、流通,也能控制所述冷却液20在所述液冷管道10内的流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也可以是半圆形以外的板状结构。所述冷却液20具有防冻、防腐蚀、防开锅和防水垢等特点。所述冷却液20从所述进液口101进入到所述液冷管道10的通孔106中,由于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的阻隔和引流作用,所述冷却液20沿着所述第一间隙301和所述第二间隙302向所述出液口102方向流动,所述冷却液20在所述液冷管道10的通孔106内的流动路径呈“S”型,如图2箭头所示。与传统直线型流动路径相比,优点在于:1、所述冷却液20在所述液冷管道10的通孔106内流动的路径长,有助于所述冷却液20的冷却效率得到更充分的利用;2、“S”型的流动路径,确保所述液冷管道10内的冷却液20交换充分,温度均匀。本技术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100,增设所述第一隔板30和所述第二隔板40,改变传统的所述冷却液20的流动路径,达到冷却效率高、冷却温度均匀且结构稳定的效果。本技术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描述,因此对于熟悉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优点和修改,故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技术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代表性的设备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示示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包括液冷管道、冷却液、若干第一隔板和若干第二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道包括一侧壁及由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的通孔,所述侧壁位于所述通孔内的一面为内壁,所述内壁包括第一内壁及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且相对的第二内壁;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收容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隔板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一内壁上,所述第二隔板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二内壁上;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口经所述液冷管道的通孔向所述出液口方向流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包括液冷管道、冷却液、若干第一隔板和若干第二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管道包括一侧壁及由所述侧壁围设形成的通孔,所述侧壁位于所述通孔内的一面为内壁,所述内壁包括第一内壁及与所述第一内壁相连且相对的第二内壁;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均收容于所述通孔内,所述第一隔板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一内壁上,所述第二隔板固定于所述液冷管道的第二内壁上;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内壁之间存在第一间隙,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存在第二间隙;所述冷却液从所述进液口经所述液冷管道的通孔向所述出液口方向流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液冷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元亮吴施荣许浩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