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615350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包括若干散热板、制冷模块、两个第一变径管道及两个第二变径管道,散热板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两个相邻的散热板形成散热空间;制冷模块可循环产生冷却液,制冷模块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第一变径管道包括第一主管路,第一主管路的管径依次减小,第一主管路设有若干第一支管路,第一支管路与若干散热板的进液口一一对应连接;第二变径管道包括第二主管路,第二主管路的管径依次减小,第二主管路设有若干第二支管路,第二支管路与若干散热板的出液口一一对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变径管道均匀分配冷却液,结合双管路设计,具有散热效果好、均温性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
本技术涉及电池组散热领域,尤其设计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动汽车的推广和普及,对于高电压、高容量的动力电池组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由于动力电池组工作电流很大,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为了保证电池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需要对电池组进行降温。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液冷散热器对电池组进行降温。但是,传统液冷散热器的冷却液通过同一个等径管道进入不同散热板中,由于分流的作用,导致进入到不同散热板的冷却液的流速和流量都会随着冷却液流动的方向减弱,存在对电池组散热效果不均匀的缺点。此外,单个散热板只有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存在散热效果不佳的缺点。鉴于以上弊端,实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以克服以上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采用变径管道均匀分配冷却液,结合双管路设计,具有散热效果好、均温性好的特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包括若干散热板、制冷模块、两个第一变径管道及两个第二变径管道,所述散热板呈长方体,包括一对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上均开设有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若干所述散热板相互平行且间隔排列,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板形成用于收容电池组的散热空间;所述制冷模块可循环产生冷却液,所述制冷模块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变径管道包括一端为第三开口、另一端为第一封闭端的第一主管路,所述第一主管路的管径沿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一封闭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第一主管路沿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一封闭端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主管路连通的第一支管路,所述第一支管路与若干所述散热板的进液口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变径管道包括一端为第四开口、另一端为第二封闭端的第二主管路,所述第二主管路的管径沿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主管路连通的第二支管路,所述第二支管路与若干所述散热板的出液口一一对应连接。作为本技术电池组散热结构的一种改进,所述散热板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进液口均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方,所述散热板上的第一端面的进液口与所述第二端面的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端面的出液口与所述第二端面的进液口连通,形成双管路。作为本技术电池组散热结构的一种改进,两个所述第一变径管道的第一主管路平行且同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变径管道的第二主管路与所述第一主管路平行且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封闭端至所述第三开口的方向一致。作为本技术电池组散热结构的一种改进,还包括两个三通接口,所述三通接口呈“Y”型,包括一个主接口和两个大小一致且与所述主接口相连的副接口,其中一个所述三通接口的主接口连接所述制冷模块的第一开口,两个所述副接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变径管道的第三开口相连;另一个所述三通接口的主接口连接所述制冷模块的第二开口,两个所述副接口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变径管道的第四开口相连。作为本技术电池组散热结构的一种改进,还包括6个中间连接管,所述中间连接管包括4个第一中间连接管和2个第二中间连接管,所述第一中间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三通接口的副接口和所述第一变径管道的第三开口、所述三通接口的副接口和所述第二变径管道的第四开口;所述第二中间连接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三通接口的主接口和所述制冷模块的第一开口、所述三通接口的主接口和所述制冷模块的第二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池组散热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变径管道均匀分配冷却液,结合双管路设计,具有散热效果好、均温性好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池组散热结构的俯视图。图2为图1所示的区域A的结构放大图。图3为图1所示电池组散热结构的散热板的正视图。图4为图1所示电池组散热结构的三通接口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100,包括若干散热板20、制冷模块30、两个第一变径管道40及两个第二变径管道50。请同时参阅图3,所述散热板20呈长方体,包括一对相对的第一端面201和第二端面202,所述第一端面201和所述第二端面202上均开设有一个进液口21和一个出液口22,且所述进液口21位于所述出液口22的上方,具体的,所述第一端面201的进液口21与所述第二端面202的出液口22连通,所述第一端面201的出液口22与所述第二端面202的进液口21连通形成双管路。若干所述散热板20相互平行且间隔排列,所述第一端面201和所述第二端面202位于平行的散热板20的两侧,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板20形成用于收容电池组的散热空间203。所述制冷模块30可循环产生冷却液,所述制冷模块30开设有第一开口301和第二开口302。具体的,所述制冷模块30对从所述第二开口302进入的热的冷却液进行降温处理形成冷的冷却液,并通过所述第一开口301排出,依此循环工作。所述第一变径管道40包括一端为第三开口401、另一端为第一封闭端402的第一主管路41,所述第三开口401与所述第一开口301相连,所述第一主管路41的管径沿所述第三开口401至所述第一封闭端402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一主管路41沿所述第三开口401至所述第一封闭端402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主管路41相连通的第一支管路42,所述第一支管路42与若干所述散热板20的进液口21一一对应连接。具体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变径管道40的若干第一支管路42分别与所述散热板20的第一端面201的进液口21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一变径管道40的若干第一支管路42分别与所述散热板20的第二端面202的进液口21相连。所述第二变径管50道包括一端为第四开口501、另一端为第二封闭端502的第二主管路51,所述第二主管路51的管径沿所述第四开口501至所述第二封闭端502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四开口501与所述第二开口302相连,所述第二主管路51沿所述第四开口501至所述第二封闭端502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主管路51相连通的第二支管路52,所述第二支管路52与若干所述散热板20的出液口22一一对应连接。具体的,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变径管道50的若干第二支管路52分别与所述散热板20的第一端面201的出液口22相连,另一个所述第二变径管道50的若干第二支管路52分别与所述散热板20的第二端面202的出液口22相连。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变径管道40的第三开口401和所述第二变径管道50的第四两个所述第一变径管道40的第一主管路41平行且同向设置,两个所述第二变径管道50的第二主管路51与所述第一主管路41平行且所述第四开口501至所述第二封闭端502的方向与所述第一封闭端402至所述第三开口401的方向一致。每个所述第一支管路42和每个所述第二支管路52的管径大小一致,由于所述第一主管路41和所述第二主管路52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包括若干散热板、制冷模块、两个第一变径管道及两个第二变径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呈长方体,包括一对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上均开设有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若干所述散热板相互平行且间隔排列,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板形成用于收容电池组的散热空间;所述制冷模块可循环产生冷却液,所述制冷模块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变径管道包括一端为第三开口、另一端为第一封闭端的第一主管路,所述第一主管路的管径沿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一封闭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第一主管路沿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一封闭端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主管路连通的第一支管路,所述第一支管路与若干所述散热板的进液口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变径管道包括一端为第四开口、另一端为第二封闭端的第二主管路,所述第二主管路的管径沿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主管路连通的第二支管路,所述第二支管路与若干所述散热板的出液口一一对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组散热结构,包括若干散热板、制冷模块、两个第一变径管道及两个第二变径管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呈长方体,包括一对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上均开设有一个进液口和一个出液口,若干所述散热板相互平行且间隔排列,两个相邻的所述散热板形成用于收容电池组的散热空间;所述制冷模块可循环产生冷却液,所述制冷模块开设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变径管道包括一端为第三开口、另一端为第一封闭端的第一主管路,所述第一主管路的管径沿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一封闭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连,所述第一主管路沿所述第三开口至所述第一封闭端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一主管路连通的第一支管路,所述第一支管路与若干所述散热板的进液口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二变径管道包括一端为第四开口、另一端为第二封闭端的第二主管路,所述第二主管路的管径沿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的方向依次减小,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连,所述第二主管路沿所述第四开口至所述第二封闭端方向上设有若干与所述第二主管路连通的第二支管路,所述第二支管路与若干所述散热板的出液口一一对应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组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进液口均位于所述出液口的上方,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宇梨周高华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