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153488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9-06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公开了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于帮助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模组换热,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外侧的热电制冷片和贴设在所述电池箱体内侧上与所述热电制冷片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热电制冷片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换热面面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第二换热面背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热电制冷片包括电极P+和电极P‑,所述电极P+和电极P‑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或负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热电制冷片的第一换热面、第二换热面和第一翅片散热器的配合来调整电池箱体内的温度,实现了高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池热管理系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具有大容量和高功率输出的特点。在高倍率充/放电以及高温环境下运行时,将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出,过高的温度将会导致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衰退、循环寿命急速下降,甚至引起电池″热失控″等安全性问题。现有动力电池产品中,已有的热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空气冷却系统、液体冷却系统、热管/相变材料冷却系统等。空气冷却系统结构设计简单,冷却过程中也没有可导电的金属或液体材料与电池直接接触,电气安全性高,缺点是空气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低,无法满足电池在高倍率充放电和高温环境下运行时的散热要求;液体冷却系统的换热系数较高,但是结构复杂,接口繁多,有潜在的漏液风险,且金属管道与电池直接接触,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热管/相变材料冷却系统的换热系统高,但是热管同样存在金属管道与电池直接接触的安全性问题,并且热管本身的形状与电池的外形无法很好的匹配,另外热管的使用寿命也是一大问题点。针对现有热管理系统存在的上述不足之处,亟需提出一种结构更加简单,换热效率更高的热管理系统来帮助动力电池换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热管理系统的换热效果较差、结构复杂、接口繁多、存在漏液、热管的实际使用寿命不长等安全隐患提出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于帮助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模组换热,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外侧的热电制冷片和贴设在所述电池箱体内侧上与所述热电制冷片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热电制冷片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换热面面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第二换热面背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热电制冷片包括电极P+和电极P-,所述电极P+和电极P-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或负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一换热面吸热,所述第二换热面散热;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付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第一换热面散热,所述第二换热面吸热。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片和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的数量根据电池模组的发热量来进行增加或减少。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内的与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相对的位置处。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散热风扇的数量根据电池模组的发热量来进行增加或减少。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片的第二换热面的外侧设置第二翅片散热器。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片的第二换热面的外侧设置第二散热风扇。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热电制冷片的第二换热面的外侧设置第二翅片散热器,在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的对面设置第二散热风扇。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翅片散热器和第二散热风扇的数量根据电池模组的发热量来进行增加或减少。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模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电池模组之间形成风道,所述第一散热风扇与所述风道相对设置。作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一种改进,所述电池箱体包括钣金结构和隔热保温层,所述隔热保温层镶嵌在所述钣金结构内,所述钣金结构用于承重支撑电池模组,所述隔热保温层用于隔绝电池箱体内外不受控制的热交换。本技术产生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热电制冷片的第一换热面、第二换热面和第一翅片散热器的配合来调整电池箱体内的温度,实现了高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本技术中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简单,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接口繁多,漏液、换热系数低等问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热电制冷片的一角度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热电制冷片的另一角度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技术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技术,并不是为了限定本技术。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于帮助电池箱体1内的电池模组2换热,具体的,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1的外侧的热电制冷片10和贴设在所述电池箱体1内侧上与所述热电制冷片10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翅片散热器20,所述热电制冷片10具有第一换热面11和第二换热面12,所述第一换热面11面向所述电池箱体1,所述第二换热面12背向所述电池箱体1;所述热电制冷片10包括电极P+和电极P-,所述电极P+和电极P-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或负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一换热面11吸热,所述第二换热面12散热;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付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第一换热面11散热,所述第二换热面12吸热。本技术中,当动力电池工作时,导致所述电池箱体1内的温度较高时,将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20将电池箱体1内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电池箱体1上,所述热电制冷片10的第一换热面11开始吸收所述电池箱体1上热量,所述第二换热面12开始散热,这样所述电池箱体1内的温度就可快速的通过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20和热电制冷片10散发到空间中,进而降低了电池箱体1内的温度;当动力电池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时,避免温度过低影响动力电池的性能时,将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热电制冷片10的第二换热面12开始吸热,所述第一换热面11开始散热并通过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20传递到电池箱体1内,来提高电池箱体1内的温度。本技术中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通过热电制冷片10的第一换热面11、第二换热面12和第一翅片散热器20的配合来调整电池箱体1内的温度,实现了高效的动力电池热管理,本技术中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简单,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的接口繁多,漏液、换热系数低等问题。具体的,所述热电制冷片10和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20的数量可根据电池模组2的发热量来进行增加或减少。进一步的,为了增加换热效率,所述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30,所述第一散热风扇30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1内的与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20相对的位置处。这样,当需要换热时,启动所述第一散热风扇30可加快电池箱体1内热量的流通,加快换热效率。具体的,所述第一散热风扇30的数量可根据电池模组2的发热量来进行增加或减少。进一步的,也可在所述热电制冷片10的第二换热面12的外侧设置第二翅片散热器40,可帮助提高所述热电制冷片10第二换热面12的换热效率,进而提高整个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换热效率。当然,也可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于帮助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模组换热,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外侧的热电制冷片和贴设在所述电池箱体内侧上与所述热电制冷片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热电制冷片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换热面面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第二换热面背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热电制冷片包括电极P+和电极P‑,所述电极P+和电极P‑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或负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一换热面吸热,所述第二换热面散热;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付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第一换热面散热,所述第二换热面吸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用于帮助电池箱体内的电池模组换热,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的外侧的热电制冷片和贴设在所述电池箱体内侧上与所述热电制冷片对应位置处的第一翅片散热器,所述热电制冷片具有第一换热面和第二换热面,所述第一换热面面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第二换热面背向所述电池箱体;所述热电制冷片包括电极P+和电极P-,所述电极P+和电极P-用于连接直流电源正极或负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负极,所述第一换热面吸热,所述第二换热面散热;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付极,所述电极P-接通直流电源正极,所述第一换热面散热,所述第二换热面吸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电制冷片和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的数量根据电池模组的发热量来进行增加或减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还包括第一散热风扇,所述第一散热风扇设置在所述电池箱体内的与所述第一翅片散热器相对的位置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志坚吴施荣许浩
申请(专利权)人:铜陵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