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散热系统,用于解决散热问题。它包括动力电池包、液泵、散热器和光热集热板,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芯、均温片和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上顶板和端盖,主壳体内部隔板与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芯,且在电池芯的两侧分别填充有导热硅胶和均温片,隔板中设置有若干上下通透的通孔,为冷却通道。所述光热集热板安装在车顶位置,且光热集热板的介质进出口分别通过液泵连接到冷去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散热器与所述光热集热板并列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陶瓷壳体,具有较好的导热、抗爆性能,且能够避免热张冷缩,给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带来保证,保证在运行的过程中,始终在安全的控制范围之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温控功能的动力电池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对于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已经越来越趋于成熟化,由于纯电动汽车具有高效、环保的特点,它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将逐步替代传统内燃机汽车,成为世界各大城市交通线路的主要交通工具。但对于纯电动汽车的供能源泉——动力电池的性能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往往电池的使用寿命、环保性和安全可靠性决定了电动汽车的品质和新能源汽车的运行状况。动力电池是一种能为各种交通工具提供电能的电池,相对普通对小型设备供电的电池而言,它具有较大的电能储备,能够满足较大电能的需求。动力锂离子电池之所以成为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因为在其使用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应用特点,如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高倍率部分荷电状态下的循环使用,循环寿命可达3000次以上,工作温度范围宽(-30℃~65℃)等。通常,动力电池在各种场合应用时都需以较高的电流进行充放电,过程中常伴有放热反应发生。温度对动力电池的性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动力电池对于温度的变化往往非常敏感,电池温度的差异性决定着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它的稳定性,锂离子电池最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为在0℃~30℃之间。具体来说,温度对于电池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当温度较低时,限制了动力电池的室温动力学特性,化学反应速度幔,能量易散失,不能满足使用要求;当温度较高时,
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明显加剧,且反应速率和温度成级数关系,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加倍,会使得电池内阻相对变小,电池效率得到提升。但是,较高的温度同样也加速有害反应速率,易损坏极板,也易产生过充,严重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对电池结构产生永久损坏。尤其在电池使用过程中,当受到焦耳热,反应热,极化热等影响,大量的热量聚集,温度急剧上升,影响电池寿命和循环效率,严重的甚至引起爆炸,故要有一定的温度限制。目前电池包的主要散热装置主要采用的是离心式电池散热风扇,即风冷,以外转子式的三相永磁同步电机作为驱动电机,散热风口采用的是固定式窗格,实现对蓄电池的散热。在夏天时,当环境温度较高,只需要打开散热风扇就可以对电池进行散热了。然而,当进入冬天时,电池的工作环境温度较低,固定式窗格依会将冷气放入电池箱中。电池中的温度过低,不利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散热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动力电池的散热装无法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散热性能的问题,以及电池系统无法在最佳状态工作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包、液泵、散热器和光热集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芯、均温片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芯为平板状,所述电池芯的电极集成在电池芯上侧,所述均温片包括金属丝网和石墨,所述石墨填充在金属丝网的网孔中并通过压制工艺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的均温片;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上顶板和端盖,其中,所述主壳体是由底板和三个侧板组成的敞口结构,并在主壳体内部设置有若干彼此平行设置的隔板,所述隔板与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芯,且在电池芯的两侧分别填充有导热硅胶和均温片,所
述端盖设置在主壳体一侧;在所述隔板中设置有若干上下通透的通孔,所述通孔上端与第一凹槽连通,下端与第二凹槽连通;所述上顶板通过螺钉安装在主壳体的顶部,且在上顶板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第一凹槽对应设置,且在第三凹槽的四周设置有与所述隔板配合的第三密封槽,所述第三密封槽内填充有橡胶密封圈;在每一个第三凹槽对应的上顶板上对应的设置一个冷却液出口,在所述上顶板的四周设置有第一密封槽,第一密封槽内填充有橡胶密封圈;在所述上顶板的顶部设置有电极缺口,在主壳体的下侧安装固定一个下端盖,在下端盖内侧表面设置有均流布流槽,所述均流布流槽包括主通道、副通道和稳压通道,条状所述主通道位于下端盖的中央位置,在下端盖的两侧为两个对称设置的稳压通道,所述稳压通道为自主通道向两侧逐渐倾斜形成的斜槽,所述下端盖的四周设置有第二密封槽和橡胶密封圈;在主通道两侧设置有若干连通主通道和稳压通道的副通道,在稳压通道中均匀的布置有若干圆锥形的紊流突起,所述紊流突起尖部与所述通孔同心且插入到通孔处;在所述主通道中设置有一个向下贯穿下端盖的冷却液进口,所述主壳体为陶瓷构件;所述端盖、上顶板和下端盖皆为铝合金构件。所述光热集热板安装在车顶位置,且光热集热板的介质进出口分别通过液泵连接到冷去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并在循环管路中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光热集热板并列设置且通过管路和电磁阀接入到循环管路中。进一步地,所述电池芯为锂电池电池芯。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丝网采用10目规格不锈钢丝网。技术效果为:采用陶瓷壳体,具有较好的导热、抗爆性能,且能够避免热张冷缩,给动力电池的安全运行带来保证,保证在运行的过程中,始终在安全的控制范围之内。整个系统采用外循环给动力电池降温,根据温控系统调控,用于控制液泵的速度,达到均温的目的。其中液泵的控制是在电控系统的调配下完成的。金属和陶瓷各自发挥各自的性能特点,并解决了电池自膨胀、散热、加热、抗爆等一系列容易出现的问题,提高了电池包整体的性能。结构紧凑,可以根据车的大小进行模块化定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车辆自带的散热器进行工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图2为电池包的立体图。图3为图2中隔板处的剖视图。图4为主壳体的立体图。图5为主壳体的俯视图。图6为底板的立体图。图7为上顶板的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与电动轿车的示意图。图中:1电池芯,2壳体,21主壳体,211底板,212侧板,213隔板,214通孔,22上顶板,221电极缺口,23端盖,3均温片,41第一凹槽,42第二凹槽,43第三凹槽,45冷却液出口,46冷却液进口,51第一密封槽,52第二密封槽,53第三密封槽,54均流布流槽,541主通道,542副通道,543稳压通道,544紊流突起,61微型液泵,62散热器,63光热集热板,64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针对动力电池均温效果差、冷却液对电池芯冷却不均
匀、不抗爆、以及冷却系统构造复杂等缺陷,本专利技术的保护主体如下:开发的是一种具有均温效果的动力电池包散热系统,可以使得动力电池保持在基本稳定的温度范围内,并将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电池包结构如下:包括电池芯1、均温片3、壳体2,其中电池芯1为平板状,例如锂电池电池芯,其中的电池芯1的电极集成在一侧,包括正、负电极,一般设计为平板状、或者块状,并在其上设置有电极,根据位置安排,下面重点对均温片进行详细的分析。由于本专利技术的重点不在于电池芯的改进,故对电池芯的结构不做详细的介绍。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由于内部温度的累积,会有较大的温度上升现象,尤其是在汽车加速行驶的过程中,更是会形成较大的升温,这种升温的现象在外会变现为电池芯体积的略微增大,壳体的膨胀,通过温度测试,温度可以升至100度甚至以上,这种升温偏离了电池的最佳工作范围,会造成动力电池的寿命降低,进一步地影响其安全性能,例如自燃和自爆。另外,在寒冷的冬季,外界气温较低,例如零下20度,会影响动力电池的放电,需要增加温控系统进行温度控制。在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包、液泵、散热器和光热集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芯(1)、均温片(3)和壳体(2),所述电池芯(1)为平板结构,所述电池芯(1)的电极集成在电池芯上侧,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21)、上顶板(22)和端盖(23),其中,所述主壳体(21)是由底板(211)和三个侧板(212)组成的敞口结构,并在主壳体内部设置有若干彼此平行设置的隔板(213),所述隔板与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芯,且在电池芯的两侧分别填充有导热硅胶和均温片,所述端盖(23)设置在主壳体一侧;在所述隔板中设置有若干上下通透的通孔(214),所述通孔(214)上端与第一凹槽(41)连通,下端与第二凹槽(42)连通;所述上顶板(22)通过螺钉安装在主壳体的顶部,且在上顶板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凹槽(43),所述第三凹槽(43)与第一凹槽对应设置,且在第三凹槽(43)的四周设置有与所述隔板配合的第三密封槽(53),所述第三密封槽内填充有橡胶密封圈;在每一个第三凹槽(43)对应的上顶板上对应的设置一个冷却液出口(45),在所述上顶板的四周设置有第一密封槽(51),第一密封槽内填充有橡胶密封圈;在所述上顶板(22)的顶部设置有电极缺口(221),在主壳体(21)的下侧安装固定一个下端盖(5),在下端盖内侧表面设置有均流布流槽(54),所述均流布流槽包括主通道(541)、副通道(542)和稳压通道(543),所述主通道(541)位于下端盖的中央位置,在下端盖的两侧为两个对称设置的稳压通道(543),所述稳压通道为自主通道向两侧逐渐倾斜形成的斜槽,所述下端盖的四周设置有第二密封槽(52)和橡胶密封圈;在主通道两侧设置有若干连通主通道和稳压通道的副通道(542),在稳压通道中均匀的布置有若干圆锥形的紊流突起(544),所述紊流突起(544)尖部与所述通孔同心且插入到通孔处;在所述主通道(541)中设置有一个向下贯穿下端盖的冷却液进口(46),所述主壳体(21)为陶瓷构件;所述光热集热板安装在车顶位置,且光热集热板的介质进出口分别通过液泵连接到冷去液出口和冷却液进口,并在循环管路中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散热器与所述光热集热板并列设置且通过管路和电磁阀接入到循环管路中。...
【技术特征摘要】
1.动力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动力电池包、液泵、散热器和光热集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包括电池芯(1)、均温片(3)和壳体(2),所述电池芯(1)为平板结构,所述电池芯(1)的电极集成在电池芯上侧,所述壳体包括主壳体(21)、上顶板(22)和端盖(23),其中,所述主壳体(21)是由底板(211)和三个侧板(212)组成的敞口结构,并在主壳体内部设置有若干彼此平行设置的隔板(213),所述隔板与隔板之间安装有电池芯,且在电池芯的两侧分别填充有导热硅胶和均温片,所述端盖(23)设置在主壳体一侧;在所述隔板中设置有若干上下通透的通孔(214),所述通孔(214)上端与第一凹槽(41)连通,下端与第二凹槽(42)连通;所述上顶板(22)通过螺钉安装在主壳体的顶部,且在上顶板的内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三凹槽(43),所述第三凹槽(43)与第一凹槽对应设置,且在第三凹槽(43)的四周设置有与所述隔板配合的第三密封槽(53),所述第三密封槽内填充有橡胶密封圈;在每一个第三凹槽(43)对应的上顶板上对应的设置一个冷却液出口(45),在所述上顶板的四周设置有第一密封槽(51),第一密封槽内填充有橡胶密封圈;在所述上顶板(22)的顶部设置有电极缺口(221),在主壳体(21)的下侧安装固定一个下端盖(5),在下端盖内侧表面设置有均流布流槽(54),所述均流布流槽包括主通道(541)、副通道(542)和稳压通道(543),所述主通道(541)位于下端盖的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雪,
申请(专利权)人:李清雪,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