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齿形部件技术

技术编号:1610824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30 0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齿形部件。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具有:拉深工序,通过对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由此获得具有底面部以及侧面部的圆筒容器;缩径工序,通过对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中的、要形成齿顶部的特定部位进行缩径,由此使上述角部增厚以使上述底面部与上述侧面部之间的角部的外侧的形状满足下述条件式(1);以及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形成上述齿顶部,由此获得具有上述底面部、上述侧面部以及上述齿顶部的齿形部件。(ΔR+ΔH)≤2t…(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齿形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齿形部件。本申请基于2015年1月21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5-9637号、特愿2015-9710号、特愿2015-9711号以及特愿2015-9719号、2015年11月18日在日本提出的特愿2015-226009号以及特愿2015-225947号且主张优先权,并将这些申请的内容援引于本申请。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通过冲压成型来制造金属制的齿形部件的方法。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方法:将车辆用自动变速装置的构成部件即传动板以及齿圈作为一个齿形部件而一体地制造。该方法具有:通过对钣金原材料(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由此获得有底的圆筒容器的工序;以及在对该圆筒容器的侧壁部的内周面进行了限制的状态下,通过锻压成型使侧壁部增厚,并且在侧壁部形成齿形的工序。如图1D所示,齿形部件11具备底面部11a、以及从该底面部11a的外缘部立起的侧壁部11b。在以往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有时在底面部11a的上表面与侧壁部11b的内周面之间的边界,会产生由于侧壁部11b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与底面部11a的上表面重叠而形成的缺陷11e(以下,称作重叠缺陷)。以下,对重叠缺陷11e的产生机理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于在齿形部件11的制造过程中获得的圆筒容器也使用相同的符号11。如图1A所示,将通过对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而获得的圆筒容器11放置到冲模14上,通过限制冲头12的平面部12a与冲模14的平面部14a来限制圆筒容器11的底面部11a。在该状态下,通过锻压冲头13的平面部13a将圆筒容器11的开口端11d压入,由此进行齿形的成型。如图1A所示,在锻压成型前,圆筒容器11的角部11c的板厚薄于底面部11a以及侧壁部11b的板厚。如图1B所示,当锻压成型开始时、即当锻压冲头13的下降动作开始时,侧壁部11b被朝下方压溃,由此侧壁部11b增厚。因此,在锻压成型的过程中,在角部11c在图中的箭头方向上产生材料流动,其结果,在角部11c的内表面侧与限制冲头12的肩R部12b之间产生间隙15。之后,当通过锻压冲头13将圆筒容器11的开口端11d进一步压入时,如图1C所示,侧壁部11b的内周面的一部分隆起而向间隙15流入。其结果,如图1D所示,在锻压成型结束后,侧壁部11b的内周面的一部分与底面部11a的上表面重叠,由此在底面部11a的上表面与侧壁部11b的内周面之间的边界形成重叠缺陷11e。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852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近年来,作为如自动变速装置用的齿形部件那样要求较高的尺寸精度以及强度的机械部件的制造方法,冷锻受到注目。冷锻与热锻相比较,具有能够得到高精度以及高强度的机械部件,并且制造成本较低且成品率较高等优点。但是,上述那样的在齿形部件的制造过程中产生的重叠缺陷成为成品率降低的原因,因此无法充分获得通过采用冷锻而原本应当获得的高成品率这样的优点。因此,即便在作为要求较高的尺寸精度以及强度的齿形部件(即要求较高品质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而采用了冷锻的情况下,也要求能够通过抑制在制造过程中产生重叠缺陷来提高齿形部件的成品率的技术。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齿形部件的成品率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高品质的齿形部件。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实现所述目的,而采用以下的手段。(1)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为,具有:拉深工序,通过对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由此获得具有底面部以及侧面部的圆筒容器;缩径工序,通过对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中的、要形成齿顶部的特定部位进行缩径,由此使上述底面部与上述侧面部之间的角部增厚;以及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形成上述齿顶部,由此获得具有上述底面部、上述侧面部以及上述齿顶部的齿形部件。在上述缩径工序中,在通过包含上述圆筒容器的中心轴方向以及径向的截面来观察上述圆筒容器的情况下,在将相对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平行地相接的直线L1与相对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平行地相接的直线L2的交点定义为P0,将上述直线L1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分离的点定义为P1,将上述直线L2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分离的点定义为P2,进而,将上述直线L1上的上述交点P0与上述点P1之间的长度定义为ΔR,将上述直线L2上的上述交点P0与上述点P2之间的长度定义为ΔH时,使上述角部增厚以使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角部的外侧的形状满足使用上述圆筒容器的板厚t、上述长度ΔR以及ΔH表示的下述条件式(1)。(ΔR+ΔH)≤2t…(1)(2)上述(1)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也可以为,在上述拉深工序与上述缩径工序之间还具有对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进行扩径的扩径工序。(3)在上述(1)或者(2)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上述齿形成型工序具有:粗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形成粗齿形;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工序,通过对上述粗齿形进行加工而在上述特定部位形成完成齿形而作为上述齿顶部。(4)在上述(1)~(3)任一个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上述被加工件是具有以沿着以材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交替地出现的方式设置的峰部以及谷部的平板,上述峰部是从上述谷部朝向以上述材轴为上述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部位。(5)在上述(1)~(3)任一个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上述被加工件是圆形状的平板或者多边形状的平板。(6)在上述(1)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上述被加工件是具有以沿着以材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交替地出现的方式设置的峰部以及谷部的平板,上述峰部是从上述谷部朝向以上述材轴为上述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部位,在上述拉深工序中,对上述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以使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包含上述峰部以及上述谷部,在上述缩径工序中,将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所包含的上述峰部缩径为上述特定部位。(7)在上述(6)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在上述拉深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冲头以及冲模,上述冲头具有: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的冲头平面部;以及经由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的冲头侧面部,在上述冲头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上述冲模具有: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的冲模平面部;以及与上述冲模平面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冲模侧面部,在上述冲模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以上述被加工件的上述峰部位于上述冲模的上述谷肋的方式将上述被加工件放置于上述冲模上,之后,通过使上述冲头向上述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获得上述侧面部相对于上述底面部直立的上述圆筒容器。(8)在上述(6)或者(7)所记载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为,在上述缩径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冲头、反向冲头以及配置于上述反向冲头的外周的冲模,上述冲头具有: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齿形部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拉深工序,通过对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由此获得具有底面部以及侧面部的圆筒容器;缩径工序,通过对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中的、要形成齿顶部的特定部位进行缩径,由此使上述底面部与上述侧面部之间的角部增厚;以及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形成上述齿顶部,由此获得具有上述底面部、上述侧面部以及上述齿顶部的齿形部件,在上述缩径工序中,在通过包含上述圆筒容器的中心轴方向以及径向的截面来观察上述圆筒容器的情况下,在将相对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平行地相接的直线L1与相对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平行地相接的直线L2的交点定义为P0,将上述直线L1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开始脱离的点定义为P1,将上述直线L2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开始脱离的点定义为P2,进而,将上述直线L1上的上述交点P0与上述点P1之间的长度定义为ΔR,将上述直线L2上的上述交点P0与上述点P2之间的长度定义为ΔH时,使上述角部增厚,以使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角部的外侧的形状满足使用上述圆筒容器的板厚t、上述长度ΔR以及ΔH表示的下述条件式(1),(ΔR+ΔH)≤2t…(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01.21 JP 2015-009637;2015.01.21 JP 2015-009711.一种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拉深工序,通过对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由此获得具有底面部以及侧面部的圆筒容器;缩径工序,通过对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中的、要形成齿顶部的特定部位进行缩径,由此使上述底面部与上述侧面部之间的角部增厚;以及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形成上述齿顶部,由此获得具有上述底面部、上述侧面部以及上述齿顶部的齿形部件,在上述缩径工序中,在通过包含上述圆筒容器的中心轴方向以及径向的截面来观察上述圆筒容器的情况下,在将相对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平行地相接的直线L1与相对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平行地相接的直线L2的交点定义为P0,将上述直线L1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开始脱离的点定义为P1,将上述直线L2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开始脱离的点定义为P2,进而,将上述直线L1上的上述交点P0与上述点P1之间的长度定义为ΔR,将上述直线L2上的上述交点P0与上述点P2之间的长度定义为ΔH时,使上述角部增厚,以使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角部的外侧的形状满足使用上述圆筒容器的板厚t、上述长度ΔR以及ΔH表示的下述条件式(1),(ΔR+ΔH)≤2t…(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拉深工序与上述缩径工序之间还具有对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进行扩径的扩径工序。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齿形成型工序具有:粗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形成粗齿形;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工序,通过对上述粗齿形进行加工,由此在上述特定部位形成完成齿形而作为上述齿顶部。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工件是具有以沿着以件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交替地出现的方式设置的峰部以及谷部的平板,上述峰部是从上述谷部朝向以上述件轴为上述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部位。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工件是圆形状的平板或者多边形状的平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被加工件是具有以沿着以件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交替地出现的方式设置的峰部以及谷部的平板,上述峰部是从上述谷部朝向以上述件轴为上述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部位,在上述拉深工序中,对上述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以使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包含上述峰部以及上述谷部,在上述缩径工序中,将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所包含的上述峰部缩径为上述特定部位。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拉深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冲头以及冲模,上述冲头具有: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冲头侧面部,经由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冲头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上述冲模具有:冲模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冲模侧面部,与上述冲模平面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冲模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以上述被加工件的上述峰部位于上述冲模的上述谷肋的方式将上述被加工件放置于上述冲模上,之后,通过使上述冲头向上述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获得上述侧面部相对于上述底面部直立的上述圆筒容器。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缩径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冲头、反向冲头以及配置于上述反向冲头的外周的冲模,上述冲头具有: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冲头侧面部,经由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冲头平面部连续,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且半径与上述齿形部件的上述齿顶部的内半径相等,上述反向冲头具有:反向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反向冲头侧面部,与上述反向冲头平面部连续,在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且半径与上述齿形部件的上述齿顶部的外半径相等,上述冲模具有: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且半径与上述齿形部件的上述齿顶部的外半径相等;以及冲模倾斜部,经由冲模曲面部与上述冲模侧面部连续,且随着在上述第1方向上前进而在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扩开,在将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夹持于上述冲头与上述反向冲头之间的状态下,使上述冲头以及上述反向冲头向上述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将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所包含的上述峰部缩径为上述特定部位。9.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齿形成型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内冲头、配置于上述内冲头的外周的外冲头、反向冲头、以及配置于上述反向冲头的外周的冲模,上述内冲头具有:内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内冲头侧面部,经由内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内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内冲头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内冲头峰肋以及内冲头谷肋,上述冲模具有: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冲模倾斜部,经由冲模曲面部与上述冲模侧面部连续,且随着在上述第1方向上前进而在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扩开,在上述冲模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冲模谷肋以及冲模峰肋,上述外冲头具有:外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外冲头第1侧面部,与上述外冲头平面部连续,沿着上述内冲头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外冲头第2侧面部,与上述外冲头平面部连续,沿着上述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反向冲头具有:反向冲头侧面部,沿着上述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反向冲头平面部,与上述反向冲头侧面部连续,且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在以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位于上述冲模谷肋的方式、将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夹持于上述内冲头平面部与上述反向冲头平面部之间的状态下,使上述外冲头平面部与上述圆筒容器的开口端抵接,之后,使上述内冲头、上述外冲头以及上述反向冲头向上述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在上述外冲头平面部通过上述冲模曲面部之后,在固定了上述内冲头、上述反向冲头以及上述冲模的状态下,使上述外冲头向上述反向冲头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在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形成上述齿顶部。10.如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齿形成型工序具有:粗齿形成型工序,在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形成粗齿形;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工序,通过对上述粗齿形进行加工,由此在上述峰部形成完成齿形而作为上述齿顶部。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粗齿形成型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粗齿形成型内冲头、配置于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的外周的粗齿形成型外冲头、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以及配置于上述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的外周的粗齿形成型冲模,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具有:粗齿形成型内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粗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经由粗齿形成型内冲头曲面部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粗齿形成型内冲头峰肋以及粗齿形成型内冲头谷肋,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具有:粗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粗齿形成型冲模倾斜部,经由粗齿形成型冲模曲面部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连续,且随着在上述第1方向上前进而在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扩开,在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粗齿形成型冲模谷肋以及粗齿形成型冲模峰肋,上述粗齿形成型外冲头具有:粗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粗齿形成型外冲头第1侧面部,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连续而沿着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粗齿形成型外冲头第2侧面部,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连续而沿着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具有: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侧面部,沿着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平面部,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侧面部连续,且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在以通过上述缩径工序而被缩径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位于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谷肋的方式、将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夹持于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平面部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平面部之间的状态下,使上述粗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与上述圆筒容器的开口端抵接,之后,通过使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上述粗齿形成型外冲头以及上述粗齿形成型反向冲头向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在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形成上述粗齿形。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配置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的外周的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冲模,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具有: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经由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为,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以及尺寸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相同,且具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峰肋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谷肋,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冲模具有:完成齿形成型冲模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冲模平面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为,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截面的形状以及尺寸与上述粗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相同,且具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完成齿形成型冲模峰肋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冲模谷肋,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具有: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第1侧面部,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连续而沿着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第2侧面部,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连续而沿着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在以通过上述粗齿形成型工序形成于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的上述粗齿形位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冲模谷肋的方式、将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夹持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内冲头平面部与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冲模平面部之间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完成齿形成型外冲头平面部将上述圆筒容器的开口端压入,由此在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形成上述完成齿形。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拉深工序与上述缩径工序之间还具有对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特定部位进行扩径的扩径工序,上述被加工件是具有以沿着以件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交替地出现的方式设置的峰部以及谷部的平板,上述峰部是从上述谷部朝向以上述件轴为上述中心的径向的外侧突出的部位,在上述拉深工序中,对上述被加工件进行拉深成型,以使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包含上述峰部以及上述谷部,在上述扩径工序中,对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所包含的上述峰部变形而成的突起部进行扩径而作为上述特定部位,在上述缩径工序中,对通过上述扩径工序扩径后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突起部进行缩径。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扩径工序中具有:第1步骤,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第1冲头以及第1冲模;以及第2步骤,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第2冲头以及第2冲模,上述第1冲头具有:第1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第1冲头倾斜部,经由第1冲头第1曲面部与上述第1冲头平面部连续,且随着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前进而在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上扩开;以及第1冲头侧面部,经由第1冲头第2曲面部与上述第1冲头倾斜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第1冲头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上述第1冲模具有:第1冲模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第1冲模侧面部,与上述第1冲模平面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第1冲模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并且,上述第1冲模侧面部以从上述第1冲头侧面部在径向上偏移了上述被加工件的板厚量的方式配置,上述第2冲头具有:第2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第2冲头侧面部,经由第2冲头曲面部与上述第2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第2冲头侧面部的形状以及尺寸与上述第1冲头侧面部相同,且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上述第2冲模具有:第2冲模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第2冲模侧面部,与上述第2冲模平面部连续,且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第2冲模侧面部的形状以及尺寸与上述第1冲模侧面部相同,且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峰肋以及谷肋,在上述第1步骤中,以通过上述拉深工序获得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峰部变形而成的上述突起部位于上述第1冲模的上述谷肋的方式,将上述圆筒容器放置于上述第1冲模上,之后,使上述第1冲头向上述第1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对上述突起部进行扩径,在上述第2步骤中,以扩径后的上述突起部位于上述第2冲模的上述谷肋的方式,将上述圆筒容器放置于上述第2冲模上,之后,通过使上述第2冲头向上述第2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获得上述侧面部相对于上述底面部直立的上述圆筒容器。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缩径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冲头、反向冲头、以及配置于上述反向冲头的外周的冲模,上述冲头具有: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冲头侧面部,经由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冲头平面部连续,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且半径与上述齿形部件的上述齿顶部的内半径相等,上述反向冲头具有:反向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反向冲头侧面部,与上述反向冲头平面部连续,在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延伸,且半径与上述齿形部件的上述齿顶部的外半径相等,上述冲模具有: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且半径与上述齿形部件的上述齿顶部的外半径相等;以及冲模倾斜部,经由冲模曲面部与上述冲模侧面部连续,且随着在上述第1方向上前进而在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扩开,在将具有通过上述扩径工序而被扩径的上述突起部的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底面部夹持于上述冲头与上述反向冲头之间的状态下,使上述冲头以及上述反向冲头向上述冲模的方向相对移动,由此对上述圆筒容器的上述侧面部所包含的上述突起部进行缩径。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齿形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齿形成型工序中,使用中心轴配置在同轴上的内冲头、配置于上述内冲头的外周的外冲头、反向冲头、以及配置于上述反向冲头的外周的冲模,上述内冲头具有:内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以及内冲头侧面部,经由内冲头曲面部与上述内冲头平面部连续,且在与上述中心轴平行的第1方向上延伸,在上述内冲头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内冲头峰肋以及内冲头谷肋,上述冲模具有: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冲模倾斜部,经由冲模曲面部与上述冲模侧面部连续,且随着在上述第1方向上前进而在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方向上扩开,在上述冲模侧面部形成有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的冲模谷肋以及冲模峰肋,上述外冲头具有:外冲头平面部,与相对于上述中心轴正交的径向平行;外冲头第1侧面部,与上述外冲头平面部连续而沿着上述内冲头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以及外冲头第2侧面部,与上述外冲头平面部连续而沿着上述冲模侧面部在上述第1方向上延伸,上述反向冲头具有:反向冲头侧面部,沿着上述冲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形光晴山本修治塚野保嗣
申请(专利权)人:新日铁住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