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河海大学专利>正文

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及实现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6096917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9 20: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及实现方法,在生物滞留设施内部增设排水管和溢流堰作为辅助排水设施,以实现对雨水径流总量调蓄和峰值流量削减的双效控制目标。并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径流总量控制标准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中雨水管道峰值流量控制标准,提出底部排水管和溢流堰设计流量设计步骤。根据相关水力学计算公式和湿润地区降雨特征推算得出底部排水管和溢流堰关键参数的计算方法。本方法弥补了以往仅以径流总量作为控制目标的不足,可作为南方湿润地区生物滞留设施排水系统的重要设计依据,为其他地区海绵城市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及实现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物滞留设施排水系统,具体是一种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及实现方法,属于雨水处理

技术介绍
城市暴雨洪涝减灾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迫切要求解决的关键问题。新形势下国家大力推进的“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城市地表对雨水在自然循环过程中尤其是入渗过程中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能力,突出城市建设的低影响开发特点。生物滞留设施是一种有效的低影响开发雨洪管理措施,一般由蓄水层、覆盖层、填料层、砾石调蓄层组成,主要通过植物(微生物)、填料的共同作用实现对雨水的调节、渗透、转输、储存和净化,近年来在国内外应用非常广泛。研究表明生物滞留系统对小降雨事件具有更好的调控效果,但对高重现期降雨的调控能力非常有限。对于降雨总量、峰值均较大的南方湿润地区,生物滞留设施下渗速率有限,可能会发生淹没、冲刷、堵塞等情况,影响其正常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针对南方湿润地区的降雨峰高量大特征,综合考虑雨水峰值及总量双效控制目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及实现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滞留设施中增设底部排水管和溢流堰,分别用于控制雨水总量和峰值,底部排水管主要用于雨水总量调蓄,溢流堰主要用于雨水峰值的控制;所述底部排水管设置在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层的下方,底部排水管上设有多个开孔;所述溢流堰为正方形溢流堰,溢流堰设置于生物滞留设施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滞留设施中增设底部排水管和溢流堰,分别用于控制雨水总量和峰值,底部排水管主要用于雨水总量调蓄,溢流堰主要用于雨水峰值的控制;所述底部排水管设置在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层的下方,底部排水管上设有多个开孔;所述溢流堰为正方形溢流堰,溢流堰设置于生物滞留设施中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开孔截面分布沿排水管轴中心点对称均匀分布,底部排水管侧面开孔的分布为平行于排水管轴线的均匀直线分布;排水管位于生物滞留设施排水层的中部,管上、下留有安全距离,开孔的下方,垫有集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堰为正方形溢流堰,溢流堰设置可设置为生物滞留设施边缘豁口进行排水,在此种情况下,溢流堰排水线长度与设置于生物滞留设施中部的溢流堰排水线长度相等。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针对底部排水管和溢流堰不同的工作性质,采取不同的标准和计算公式对其具体尺寸进行推导;底部排水管采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径流总量控制标准,根据Colebrook-White公式对其管径尺寸进行推算,根据孔口公式对其孔径进行推算;溢流堰采取《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4版)》雨水管道峰值控制标准,采取宽顶堰公式和孔口公式分别对自由出流和淹没出流条件下的溢流堰边长进行推算;最终得出底部排水管管径、孔径及溢流堰边长计算公式。5.一种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的实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生物滞留设施中增设底部排水管和溢流堰,分别用于控制雨水总量和峰值,底部排水管主要用于雨水总量调蓄,溢流堰主要用于雨水峰值的控制;所述底部排水管设计流量确定即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年径流总量控制标准,根据不同径流总量控制率查找相对的设计降雨量,由该部分降雨量计算底部排水管设计流量;对于底部排水管流量设计,应考虑最不利的情况,当生物滞留设施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时,则该设计降雨量就是底部排水管需要排出的雨水量;综合考虑各因素,给出以下底部排水管流量设计公式,如公式(7)所述:式中,Qp-生物滞留设施底部排水管设计流量(m3/s);H-生物滞留设施设计降雨量(mm);Φ-生物滞留设施服务区域径流系数;F-生物滞留设施服务面积(hm2);t-下渗时间(min),一般可取120min。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针对湿润地区雨水双效控制的生物滞留设施内部排水系统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立琴张雪张海阔高成姜翠玲
申请(专利权)人:河海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