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607369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5 12:15
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包括支架底座及设置在支架底座中段上部的轨道,支架底座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油缸支架,油缸支架上安装设置有液压油缸,两处的液压油缸呈面对面设置,且液压油缸的顶升方向均为支架底座的中部,液压油缸一端与油缸支架连接,而另一端则与一同步对顶组件的两端连接,该同步对顶组件设置在轨道上,同步对顶组件受液压油缸的压力,同时向支架底座的中部移动,待模锻的U型件则置于同步对顶组件内,在同步对顶组件的作用下矫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应用效果明显,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维修便利,可以解决材料的均匀变形,尺寸控制,速度控制及压力控制提高生产合格率,同时通过自动动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
本技术涉及金属加工用辅助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冶金行业中摸锻成型的U型件的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各家钢铁冶金企业的热加工变形是金属生产的必备工序,金属热加工变形的主要方式是:轧钢机轧制、锻压机锻造。锻压机锻压分为自由锻和模锻,其中模锻就是将原材料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将经过加热的原材料通过机械手放置在上、下模具当中,通过压机施加一定的压力使金属发生朔性变形,模锻成需要的形状。模锻根据材料的变形量,可以通过变换模具实现多火次逐步变形的方式来达到最终的变形量。在中间变形过程中有时还需要辅助装置进行辅助矫形工作。在生产一个深度620mm,宽度450mm,长度650mm的U型模锻件时要进行3次模锻。第一次模锻需要将一个金属圆棒模锻成板状;第二次模锻是将板状金属模锻成初步的凹型件,外形还没有达到U的形状,需要对顶装置进行矫形,使其形成初步的浅U型;第三次模锻使用成型模具进行矫正定型现有技术下的对顶装置是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油缸推进,油缸是单作用油缸,无返程功能,移动端的回程需要油缸泄压后由人工完成。由于对顶装置的两端不是同步动作,在进行矫形时经常发生料的变形不对称,同时对顶的压力、对顶的尺寸精度及对顶的速度都不能控制,给后续的模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生产合格率较低;移动端的回程需要人工完成,生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具体结构如下所述: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包括支架底座及设置在支架底座中段上部的轨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底座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油缸支架,油缸支架上安装设置有液压油缸,两处的液压油缸呈面对面设置,且液压油缸的顶升方向均为支架底座的中部;所述的液压油缸一端与油缸支架连接,而另一端则与一同步对顶组件(A)的两端连接,该同步对顶组件设置在轨道上,同步对顶组件受液压油缸的压力,同时向支架底座的中部移动,待模锻的U型件则置于同步对顶组件内,在同步对顶组件的作用下矫形。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对顶组件包括左对顶支架、右对顶支架、销轴和支架防尘罩,其中,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分别通过销轴与位于支架底座两端的油缸支架上设置的液压油缸连接,且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的下部通过支架防尘罩安装在轨道上,支架防尘罩的下部开设有与轨道同方向的防尘罩滑槽,即,液压油缸提供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向中间合拢的液压顶升力,而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则通过支架防尘罩及其开设的防尘罩滑槽沿着轨道同步向支架底座的中间移动,将设置在左对顶支架、右对顶支架之间的待模锻的U型件矫形。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轨道的中部设置有一定位齿轮,该定位齿轮与两处支架防尘罩内部设置的齿条啮合,当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通过支架防尘罩及其开设的防尘罩滑槽沿着轨道同步向支架底座的中间移动时,齿条沿着定位齿轮同步向中间位置移动。此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向中间移动时的精度,配合下述的液压油缸设置的比例阀和位移传感器,使得整个同步对顶位移同步准确。根据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液压油缸由一外接的液压站控制,且液压油缸设置有比例阀和位移传感器,该位移传感器同步了两处液压油缸的推进行程,精确控制尺寸精度,另外,两个液压油缸的进出管路联通,液压油缸的液压力同时对同步对顶组件施加相等的液压力,实现同步对顶组件的移动。液压缸由比例阀和位移传感器进行闭环控制,外接的液压站则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比例减压阀,在控制面板有压力显示和调节旋钮,可以进行压力调节,通过调节液压流量阀控制油缸的移动速度。使用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应用效果明显,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维修便利;2.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可以解决材料的均匀变形,尺寸控制,速度控制及压力控制提高生产合格率,同时通过自动动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的支架防尘罩与轨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架底座,2-轨道,2a-定位齿轮,3-油缸支架,4-液压油缸,A-同步对顶组件,A1-左对顶支架,A2-右对顶支架,A3-销轴,A4-和支架防尘罩,A4a-防尘罩滑槽,A4b-齿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包括支架底座1及设置在支架底座中段上部的轨道2,支架底座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油缸支架3,油缸支架上安装设置有液压油缸4,两处的液压油缸呈面对面设置,且液压油缸的顶升方向均为支架底座的中部;液压油缸4一端与油缸支架3连接,而另一端则与一同步对顶组件A的两端连接,该同步对顶组件设置在轨道2上,同步对顶组件受液压油缸的压力,同时向支架底座的中部移动,待模锻的U型件则置于同步对顶组件内,在同步对顶组件的作用下矫形。同步对顶组件A包括左对顶支架A1、右对顶支架A2、销轴A3和支架防尘罩A4,其中,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分别通过销轴与位于支架底座1两端的油缸支架3上设置的液压油缸4连接,且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的下部通过支架防尘罩安装在轨道2上,支架防尘罩的下部开设有与轨道同方向的防尘罩滑槽A4a,即,液压油缸提供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向中间合拢的液压顶升力,而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则通过支架防尘罩及其开设的防尘罩滑槽沿着轨道同步向支架底座的中间移动,将设置在左对顶支架、右对顶支架之间的待模锻的U型件矫形。轨道2的中部设置有一定位齿轮2a,该定位齿轮与两处支架防尘罩A4内部设置的齿条A4b啮合,当左对顶支架A1和右对顶支架A2通过支架防尘罩及其开设的防尘罩滑槽A4a沿着轨道同步向支架底座的中间移动时,齿条沿着定位齿轮同步向中间位置移动。此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向中间移动时的精度,配合下述的液压油缸设置的比例阀和位移传感器,使得整个同步对顶位移同步准确。液压油缸4由一外接的液压站控制(外接装置,故图中未示出),且液压油缸设置有比例阀和位移传感器(内部元器件,故图中未示出),该位移传感器同步了两处液压油缸的推进行程,精确控制尺寸精度,另外,两个液压油缸的进出管路联通,液压油缸的液压力同时对同步对顶组件施加相等的液压力,实现同步对顶组件的移动。液压缸由比例阀和位移传感器进行闭环控制,外接的液压站则设有压力传感器和比例减压阀,在控制面板有压力显示和调节旋钮,可以进行压力调节,通过调节液压流量阀控制油缸的移动速度。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应用效果明显,设计新颖,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维修便利;本技术可以解决材料的均匀变形,尺寸控制,速度控制及压力控制提高生产合格率,同时通过自动动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本技术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适用于各种模锻U型件的矫形领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包括支架底座(1)及设置在支架底座中段上部的轨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底座(1)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油缸支架(3),油缸支架上安装设置有液压油缸(4),两处的液压油缸呈面对面设置,且液压油缸的顶升方向均为支架底座的中部;所述的液压油缸(4)一端与油缸支架(3)连接,而另一端则与一同步对顶组件(A)的两端连接,该同步对顶组件设置在轨道(2)上,同步对顶组件受液压油缸的压力,同时向支架底座的中部移动,待模锻的U型件则置于同步对顶组件内,在同步对顶组件的作用下矫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包括支架底座(1)及设置在支架底座中段上部的轨道(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底座(1)在其两端分别设置有油缸支架(3),油缸支架上安装设置有液压油缸(4),两处的液压油缸呈面对面设置,且液压油缸的顶升方向均为支架底座的中部;所述的液压油缸(4)一端与油缸支架(3)连接,而另一端则与一同步对顶组件(A)的两端连接,该同步对顶组件设置在轨道(2)上,同步对顶组件受液压油缸的压力,同时向支架底座的中部移动,待模锻的U型件则置于同步对顶组件内,在同步对顶组件的作用下矫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锻U型件矫形用同步对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同步对顶组件(A)包括左对顶支架(A1)、右对顶支架(A2)、销轴(A3)和支架防尘罩(A4),其中,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分别通过销轴与位于支架底座(1)两端的油缸支架(3)上设置的液压油缸(4)连接,且左对顶支架和右对顶支架的下部通过支架防尘罩安装在轨道(2)上,支架防尘罩的下部开设有与轨道同方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永波李英杰秦佰韬唐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宝钢特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