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1605795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22 13: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的化学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本发明专利技术首次公开了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具有良好的ERβ受体激动效果,有望开发出新型的ERβ受体激动剂。

A class of polyhydroxy ketones, compounds, methods of preparation and uses thereof

The invention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biological medicine, in particular relates to a class of compound compounds of the compound of polyhydroxy hydroxyl, a preparation method and an application thereof, wherein the chemical structure general formula of the compound is as shown in formula (I).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compound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activation of ER beta receptors and is expected to develop a new type of ER beta receptor agoni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具体涉及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技术介绍
雌激素受体属于类固醇核受体,是由配体诱导的核转录因子的受体。雌激素受体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调节蛋白,它通过内源性雌激素在众多的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女性第二性征发育和维护,包括肌肉和骨骼的质量等。内源性甾体雌激素一般被称为女性性激素,包括雌二醇。雌二醇是在女性血清中发现的主要的甾体雌激素,它主要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受体(ER)包括受体亚型ER-α(雌激素受体α)和ER-β(雌激素受体β)。此外还有与雌激素受体结构密切相关的受体(ERRs),如ERR-α,ERR-β和ERR-γ。类固醇类核受体在身体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包括有关电解质和水平衡的转录动态平衡、生长发育、伤口愈合、生育、应激反应、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因此,化合物具有调节(即拮抗剂,激动剂,部分拮抗剂,部分激动剂)类固醇核受体活动的调节剂都具有治疗和预防受类固醇核受体活动影响的疾病。例如,雌激素受体ER-β存在于脑、骨骼、免疫系统、胃肠道、肺、卵巢、子宫内膜、前列腺、血管系统、泌尿生殖道、涎腺等组织中。因此,有关这些组织的病症可通过ER-β受体选择性配体调节剂来治疗。ER-β可通过与雌激素受体ER-α异二聚而对ER-α受体起到拮抗剂的作用。例如,ER-β受体激动剂可以阻止雌激素受体ER-α在前列腺癌和乳腺癌组织中促进肿瘤的增生的作用。众所周知,内源性雌激素对绝经前妇女的血管系统的影响巨大,对心肌也具有保护作用。雌激素直接影响各种血管组织舒张功能(即降低血管收缩或血管张力),降低全身血管阻力,改善微血管循环。雌激素还减少血管细胞增殖和迁移,降低血管反应性、粘性,减缓血管的纤维化。ER-β受体激动剂可能对高血压和各种其他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有治疗效用。ER-β受体激动剂也具有抗氧化活性。在体内氧化磷酸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活性氧自由基,超氧(O2·-)和过氧化氢(H2O2)等不稳定分子。这些活性氧与内源性大分子如DNA、脂类和蛋白质产生各种氧化反应而损害其功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氧化损伤积累会导致各种与年龄有关的病症。例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亨廷顿氏病,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多种类型的癌症,包括前列腺和结肠、中风等血管疾病和各种年龄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等。抗坏血酸(维生素C),来自红酒的茶多酚和源自大豆产品的染料木黄酮与香豆雌酚等植物雌激素分子具有消除体内活性氧的功能。ERβ受体激动剂是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很多文献与专利报道了非甾体类小分子ERβ受体激动剂,但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作为ERβ受体激动剂还没有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类新的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以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化学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其中R1、R2、R3、R4各自独立的为氢、羟基、C1~3烷氧基或卤素;R5为氢、C1~4烷基、C1~4卤代烷基、苯基或氰基;R6为氢或卤素。所述卤素为氟、氯或溴。优选的,所述R1、R2、R3为羟基,R4和R6为氢;R5为氢、C1~4烷基、C1~4卤代烷基、苯基或氰基。优选的,所述R1、R2、R3为羟基,R4和R6为氢;R5为氯或溴。优选的,所述R1、R2、R3为羟基;R4为氢或卤素;R5为氢;R6为氯或溴。所述卤素为氟、氯或溴。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当所述R1、R2、R3为羟基,R4和R6为氢;R5为氢、C1~4烷基、C1~4卤代烷基、苯基或氰基时,包括如下步骤:以化合物(1)为起始原料与烷基或苯基格式试剂反应得到相应的二级醇化合物(2);再溴化为化合物(3),化合物(3)经羧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4);化合物(4)经氧化生成(5);化合物(5)和相应的肼经过缩合反应生成化合物(6);化合物(6)经脱甲基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7),其化学反应式如下:当R1、R2、R3为羟基,R4和R6为氢;R5为氯或溴时,包括如下步骤:化合物(8)与肼缩合生成化合物(9);化合物(9)再经过卤化反应得到中间体(10);化合物(10)通过脱甲基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11),其化学反应式如下:当所述R1、R2、R3为羟基;R4为氢或卤素;R5为氢;R6为氯或溴时,包括如下步骤:化合物(12)与溴代琥珀亚酰胺或氯代琥珀亚酰胺反应生成化合物(13);化合物(13)再经过脱甲基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14),其化学反应式如下:本专利技术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与雌激素相关的疾病中的应用。优选地,所述与雌激素相关的疾病包括前列腺疾病、肿瘤、泌尿生殖道疾病、胃肠疾病、炎症、骨质疏松症、周围血管疾病、阿兹海默症、帕金森病、中风、眼疾病、关节炎、更年期潮热、心血管疾病、肥胖及脂肪肝。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合物,包含上述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或其盐,以及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首次公开了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具有良好的ERβ受体激动效果,有望开发出新型的ERβ受体激动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6,8-二羟基-2-(4-羟基苯基)-4-甲基酞嗪酮,(C15H12N2O4)步骤1.在50mL园底烧瓶中加入原料3,5-二甲氧基苯甲醛1.0克,无水四氢呋喃20mL作为溶剂,在-20℃下滴加7.2毫摩尔甲基溴化镁格式试剂,搅拌,反应时间2.5~3.5小时,点层析板确定反应终点,反应完成后,水解,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抽干,得到油状物。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乙酸乙酯=9:1)分离,纯化,得到白色粉末物质,烘干,称重,得1.0克3,5-二甲氧基苯乙醇,产率约为92%。质谱:(ESI,positive)m/z[M+H]+183.09。步骤2.在50mL园底烧瓶中加入原料3,5-二甲氧基苯乙醇1.00克,溴代琥珀酰亚胺1.17克,无水氯仿30mL作为溶剂,搅拌,反应时间6小时,点层析板确定反应终点,反应完成后,水解,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抽干,得到油状物。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乙酸乙酯=9:1)分离,纯化,得到黄色粉末物质,烘干,称重,得1.3克产物,产率约为91%。质谱:(ESI,positive)m/z[M+H]+261.01。步骤3.在250mL园底烧瓶中加入原料2-溴-3,5-二甲氧基苯乙醇17.4克,无水四氢呋喃100mL作为溶剂,在-78℃下滴加140毫摩尔正丁基锂,搅拌,反应时间2小时,然后通入二氧化碳,反应完成后,水解,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抽干,得到油状物。硅胶柱层析(二氯甲烷:乙酸乙酯=9:2)分离,纯化,得到白色粉末物质,烘干,称重,得10.0克产物,产率约为72%。质谱:(ESI,positive)m/z[M+H]+209.09。步骤4.在50mL园底烧瓶中加入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类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其化学结构通式如式(I)所示:其中R1、R2、R3、R4各自独立的为氢、羟基、C1~3烷氧基或卤素;R5为氢、C1~4烷基、C1~4卤代烷基、苯基或氰基;R6为氢或卤素。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3为羟基,R4和R6为氢;R5为氢、C1~4烷基、C1~4卤代烷基、苯基或氰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3为羟基,R4和R6为氢;R5为氯或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R3为羟基;R4为氢或卤素;R5为氢;R6为氯或溴。5.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2所述多羟基酞嗪酮化合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以化合物(1)为起始原料与烷基或苯基格式试剂反应得到相应的二级醇化合物(2);再溴化为化合物(3),化合物(3)经羧基化反应得到化合物(4);化合物(4)经氧化生成(5);化合物(5)和相应的肼经过缩合反应生成化合物(6);化合物(6)经脱甲基反应得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发香丁燕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锐聚恩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