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能够吸收从驾驶员的身体施加于转向盘的冲击能量、同时能够向转向盘的前方位移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的改进。具体而言,通过提高发生碰撞事故时的能量吸收特性,来实现可取得驾驶员的充分保护的构造。
技术介绍
汽车用转向装置如图14所示那样构成,将转向盘1的旋转传递至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伴随输入轴3的旋转而推拉左右一对横拉杆4、4,从而对前车轮赋予转向角。转向盘1支撑地固定于转向轴5的后端部。在沿轴向插通有圆筒状的转向管柱6的状态下,转向轴5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于该转向管柱6。并且,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接头7而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它万向接头9而与输入轴3连接。为了保护驾驶员,上述那样的汽车用转向装置需要是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吸收冲击能量、同时使转向盘向前方位移的构造。即,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接着汽车与其它汽车等相撞的一次碰撞,产生驾驶员的身体与转向盘碰撞的二次碰撞。当发生该二次碰撞时,现今公知并且广泛实施缓和施加于驾驶员的身体的冲击来实现保护驾驶员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如下:将对转向盘进行支撑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具备:内管柱,其以前后位置被限制了的状态配置于前侧;外管柱,其外嵌于上述内管柱的后部,利用沿轴向设于作为与上述内管柱嵌合的嵌合部的前部的狭缝,能够扩大、缩小上述前部的直径;转向轴,其将外轴和内轴以能够收缩全长的方式组合而成,旋转自如地支撑于由上述内管柱和上述外管柱构成的转向管柱的内径侧,并使后端部比上述外管柱的后端开口更向后方突出;转向盘,其支撑于上述转向轴;一对被夹持壁部,其设置在上述外管柱的前部且从左右两侧夹着上述狭缝的位置;一对前后方向长孔,其形成于上述一对被夹持壁部的相互匹配的位置;支撑托架,其是具有左右一对夹持板部以及相对于车体支撑上述一对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11.10 JP 2014-2278371.一种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具备:内管柱,其以前后位置被限制了的状态配置于前侧;外管柱,其外嵌于上述内管柱的后部,利用沿轴向设于作为与上述内管柱嵌合的嵌合部的前部的狭缝,能够扩大、缩小上述前部的直径;转向轴,其将外轴和内轴以能够收缩全长的方式组合而成,旋转自如地支撑于由上述内管柱和上述外管柱构成的转向管柱的内径侧,并使后端部比上述外管柱的后端开口更向后方突出;转向盘,其支撑于上述转向轴;一对被夹持壁部,其设置在上述外管柱的前部且从左右两侧夹着上述狭缝的位置;一对前后方向长孔,其形成于上述一对被夹持壁部的相互匹配的位置;支撑托架,其是具有左右一对夹持板部以及相对于车体支撑上述一对夹持板部的安装板部的支撑托架,上述安装板部相对于车体支撑为能够基于在二次碰撞时受到的冲击载荷而向前方脱落;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其形成于上述一对夹持板部的与上述一对前后方向长孔匹配的部分;紧固杆,其插通于上述一对前后方向长孔和上述一对上下方向长孔;固定机构,其扩大、缩小设于上述紧固杆的两端部的一对按压部的间隔,并且在上述间隔的收缩时缩小上述外管柱的上述前部的上述直径,使上述外管柱的前部内周面与上述内管柱的后部外周面摩擦卡合;以及能量吸收部件,其在二次碰撞时吸收从上述转向盘施加于上述外管柱的冲击能量,上述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能量吸收部件固定于上述内管柱的外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而进入上述外管柱的上述狭缝的内侧,在二次碰撞时,上述紧固杆与上述外管柱一起向前方位移,由此上述能量吸收部件一边从上下方向被上述紧固杆以及上述内管柱限制,一边被上述紧固杆压扁来产生冲击吸收载荷。2.根据权利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