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6031186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9 12: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应用于公路交通设施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为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交叉路口,该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为双向行驶道路,所述路口包括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右转区、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该路口不设置左转区;一种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方法,禁止车辆在所述路口左转行驶,其中第一道路上车辆在所述路口的行驶方法包括直行穿越路口、右转进入第二道路和调转车头;第二道路上车辆在所述路口的行驶方法包括右转进入第一道路和调转车头;本方案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避免了常规路口车辆行驶的冲突点,从而取消了交通信号灯,保证了路口顺畅通行,有效防止路口拥堵,进而提高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公路交通设施
,尤其涉及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也越来越密集,车流量也越来越大,通常,在交叉路口,车辆的行驶方法包括左转、直行和右,在这样的路口设施及通行规则下,会出现行驶路线的交叉,从而出现行驶冲突,所以,为维护路口通行秩序,通常在交叉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进行通行管理。然而,机动车在信号灯的指示下进行暂停和行驶,在车流量大的时段和路段,信号灯放行量有限,常常造成道路拥堵,车辆前进缓慢,路口通行能力低。堵车时,车辆怠速运转,造成能源浪费,车辆在一定的距离内运行的时间变长,增加尾气排放量。因此,需要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解决现有路口出现行驶路线的交叉,从而出现行驶冲突的现象,防止路口拥堵,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使得进入路口的车辆无行驶冲突,防止路口拥堵,提高路口通行能力。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平面交叉路口,为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交叉路口,所述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为双向行驶道路,所述路口包括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右转区、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直行区供第一道路上的车辆穿过所述交叉路口,所述第一右转区用于第一道路上的车辆右转进入第二道路,所述第一调头区用于第一道路上的车辆在所述路口内调头;所述第二右转区用于第二道路上的车辆右转进入所述第一道路,所述第二调头区用于第二道路上的车辆在所述路口内调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调头区包括内圈调头区和外圈调头区,所述内圈调头区的调头半径小于所述外圈调头区的调头半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路口中间设置有第一禁行区,该区禁止通行。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路口在对应第二道路入口处设置有第二禁行区,该区禁止通行。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直行区绕过所述第一禁行区并位于第一禁行区和第二禁行区之间。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禁行区设置在所述第一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调头区和第二右转区围成的区域内。还提供了一种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方法:禁止车辆在所述路口左转行驶,其中第一道路上车辆在所述路口的行驶方法包括直行穿越路口、右转进入第二道路和调转车头;第二道路上车辆在所述路口的行驶方法包括右转进入第一道路和调转车头。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平面交叉路口,为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交叉路口,该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为双向行驶道路,所述路口无交通信号灯;所述路口包括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右转区、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一种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方法,禁止车辆在所述路口左转行驶,其中第一道路上车辆在所述路口的行驶方法包括直行穿越路口、右转进入第二道路和调转车头;第二道路上车辆在所述路口的行驶方法包括右转进入第一道路和调转车头;本方案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避免了常规路口车辆行驶的冲突点,从而取消了交通信号灯,保证了路口顺畅通行,有效防止路口拥堵,进而提高平面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做简单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第一个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第二个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第三个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附近从A处到达B处的行驶路线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附近从C处到达B处的行驶路线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附近从C处到达D处的行驶路线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附近从A处到达E处的第一种行驶路线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附近从A处到达B处的第二种行驶路线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专利技术中所涉及的上、下、左、右等方位描述仅仅是相对于附图中本专利技术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位置关系来说的。本专利技术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图1是本专利技术平面交叉路口第一个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第一道路100和第二道路200的平面交叉路口,路口不设置左转区,故路口可不设置交通信号灯,路口车辆通行无行驶交叉冲突,该两条道路均为双向行驶道路,本实施例第一道路为双向四车道,第二道路为双向二车道;如图所示,图中虚线部分为各车道车辆拟行驶路线,以路口上半边为例,第一道路自右向左行驶方向与第二道路交汇,包括在该平面交叉路口的路面上划分的直行区110、第一右转区120、第二右转区210、第一调头区130和第二调头区220,其中,第一调头区130还包括内圈调头区131和外圈调头区132,各区域之间设置有用于划分或隔离各区域的分隔物,该分隔物包括交通线、护栏、柔性柱等,各区域内地面上设置引导标识,车辆在上述直行区110、第一右转区120、第二右转区210、第一调头区130和第二调头区220的区域内行驶。直行区110用于第一道路100上的车辆沿其行驶穿过所述交叉路口,第一右转区120用于第一道路100上的车辆右转行驶进入第二道路200,第一调头区130用于第一道路100上的车辆在所述路口内调头行驶,从而进入第一道路100上的反向车道,第一调头区130包括内圈调头区131和外圈调头区132,该内圈调头区的调头半径小于外圈调头区的调头半径,既可对对调头车辆进行分流,又可适用于不同调头转弯半径的车辆;第二右转区210用于第二道路200上的车辆右转行驶进入第一道路100,第二调头区220用于第二道路200上的车辆在所述路口内调头行驶,从而进入第二道路200的反向车道;在本方案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可设置一圈、二圈或多圈。路口下半边(即第一道路自左向右行驶方向与第二道路交汇)与上述上半边呈中心对称,其路面设置与行驶方法与上述上半边一致。路口中间设置有第一禁行区310,在对应第二道路的入口处设置有第二禁行区320,该第一禁行区310与第二禁行区320禁止通行。直行区110绕过第一禁行区310并位于第一禁行区和第二禁行区之间。第二禁行区320设置在第一直行区110、第一右转区120、第二调头区220和第二右转区210围成的区域内,有助于正确分流,防止车辆跨区域行驶。路口路面上在相应的区域内还设置柔性立柱330,防止车辆跨区行驶,该柔性立柱被车辆挤压时可进行摆动,防止车辆撞击损坏。第一禁行区310和第二禁行区320的边界设置有用于划分或隔离该区域的分隔物,该分隔物包括交通线、护栏、柔性柱等,禁止车辆进入,第一禁行区和第二禁行区内地面上设置禁行标识,或由护栏、柔性柱等进行隔离,防止车辆进入。该第一禁行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平面交叉路口及其通行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平面交叉路口,为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为双向行驶道路,所述路口包括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右转区、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面交叉路口,为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路和第二道路为双向行驶道路,所述路口包括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右转区、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区、第一右转区、第二右转区、第一调头区和第二调头区之间设置有用于划分或隔离各区域的分隔物,所述分隔物包括交通线、护栏、柔性立柱中的一种或其组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直行区供第一道路上的车辆穿过所述交叉路口,所述第一右转区用于第一道路上的车辆右转进入第二道路,所述第一调头区用于第一道路上的车辆在所述路口内调头;所述第二右转区用于第二道路上的车辆右转进入所述第一道路,所述第二调头区用于第二道路上的车辆在所述路口内调头。4.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平面交叉路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头区包括内圈调头区和外圈调头区,所述内圈调头区的调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纪世钦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飞铁交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