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9071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2 08:08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该线路板本体包括第一内层线路板层、第二内层线路板层、散热层、第一负载高电流层、第二负载高电流层、第一阻焊层、第二阻焊层以及半固化片层,所述的散热层设置在线路板本体的中间位置,散热层的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第一负载高电流层、半固化片层、第一内层线路板层以及第一阻焊层;散热层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第二负载高电流层、半固化片层、第二内层线路板层以及第二阻焊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动力电池在长时间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问题,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寿命和续航能力,避免动力电池在工作时电池发生起火或爆炸等风险,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
本技术属于线路板生产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
技术介绍
随着近年来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拉动了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动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电动汽车核心部件之一的动力电池是保证新能源汽车普及推广的关键所在,而动力电池中的线路板的品质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的性能。动力电池发展之初,主要考虑高电流负载、电池的安全性及续航能力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动力电池生产企业通常在线路板内埋置厚度为0.8~1.2mm的紫铜板来解决。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承载大电流高电压,在长时间工作后会出现温度过高,导致电池寿命及续航能力下降,严重时会有电池起火或爆炸的风险,存在极大的风险和隐患。因此,如何克服现有的动力电池中的不足,提高一种安全性能高,实用性前,且能够有效的改善动力电池在长时间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问题,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寿命和续航能力,降低动力电池工作过程中起火爆炸的风险,提升动力电池的性能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成为电池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一种性能高,安全隐患低的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能够有效的改善动力电池在长时间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问题,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寿命和续航能力,降低动力电池工作过程中起火爆炸的风险。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所述的线路板本体包括第一内层线路板层、第二内层线路板层、散热层、第一负载高电流层、第二负载高电流层、第一阻焊层、第二阻焊层以及半固化片层,所述的散热层设置在线路板本体的中间位置,散热层的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第一负载高电流层、半固化片层、第一内层线路板层以及第一阻焊层;散热层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第二负载高电流层、半固化片层、第二内层线路板层以及第二阻焊层;设置在散热层上方的半固化片层、第一负载高电流层、半固化片层、第一内层线路板层以及第一阻焊层与设置在散热层的下方的半固化片层、第二负载高电流层、半固化片层、第二内层线路板层以及第二阻焊层之间以散热层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负载高电流层和第二负载高电流层均采用厚度为0.5mm的铜板制成的线路板层。优选地,所述的散热层采用厚度为1mm的铜板制成的线路板层。优选地,所述的第一负载高电流层和第二负载高电流层所采用的铜板和所述的散热层的铜板所采用厚度的铜板均为紫铜板。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内层线路板层和第二内层线路板层均采用0.50Z的铜箔制成。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阻焊层和第二阻焊层均为阻焊油墨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结构,通过线路板中间设有负载高电流的层和散热层,且负载高电流的层和散热层分离,能够有效的改善动力电池在长时间工作时产生的高温问题,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寿命和续航能力,使得动力电池在工作时线路板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散出,避免了因线路板承载大电流高电压后,在长时间工作后会出现温度过高,且线路板上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导致电池寿命及续航能力下降,避免动力电池在工作时电池发生起火或爆炸等风险,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从而整体上改善了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和续航时间,确保汽车的品质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线路板本体;11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2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3散热层;14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5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6第一阻焊层;17第二阻焊层;18半固化片层。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1。所述的线路板本体包括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散热层13、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第一阻焊层16、第二阻焊层17以及半固化片层18。所述的散热层13采用厚度为1mm的铜板制成的线路板层,且该铜板为紫铜板,可以有效的提高了线路板的散热性能,避免了线路板工作过程中热量集聚而无法散出,导致线路板因温度过高影响线路板的使用性能,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寿命和续航能力。所述的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和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均采用厚度为0.5mm的铜板制成的线路板层,且该铜板为紫铜板,可以有效的提高了线路板的负载电流能力,避免了线路板工作过程中因线路板承载大电流高电压后,在长时间工作后会出现温度过高,且线路板上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发,导致电池寿命及续航能力下降,避免动力电池在工作时电池发生起火或爆炸等风险,提高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所述的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和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均采用0.50Z的铜箔制成。所述的散热层13设置在线路板本体1的中间位置,且设置在散热层上端面和下端面的内层线路板以散热层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散热层13的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18、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半固化片层18、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以及第一阻焊层16;散热层13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18、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半固化片层18、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以及第二阻焊层17。设置在散热层13上方的半固化片层18、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半固化片层18、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以及第一阻焊层16与设置在散热层13的下方的半固化片层18、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半固化片层18、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以及第二阻焊层17之间以散热层13为对称轴对称设置,即分布设置在散热层上端面和下端面的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和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以散热层为对称轴对称设置。设置在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上端面的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和设置在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下端面的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以散热层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所述的半固化片层18包括高胶半固化片和普通半固化片,所述的高胶半固化片位于内侧,且位于散热层13两侧的半固化片层18中的高胶半固化片与散热层13接触,位于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上端面的半固化片层18中的高胶半固化片与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接触,位于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下端面的半固化片层18中的高胶半固化片与第二载高电流层15接触,使得高胶半固化片在压合过程中能够有限的填充在散热层13、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以及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提高线路板的性能。为了提高线路板的性能,在所述的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的上端面印刷一层第一阻焊层16,在所述的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的下端面印刷第二阻焊层17,且第一阻焊层16和第二阻焊层17均为阻焊油墨层。该阻焊油墨层采用现有的市场上销售的阻焊油墨即可,通过在第一内层线路板层和第二内层线路板层上印刷一层阻焊油墨层,从而在线路板本体表面形成一层永久性的保护膜层,从而能够有选择地掩蔽导线,使线路板中的图形和线路不受损伤,在阻焊时不发生短路,同时阻焊油墨层具有耐化学药品性、耐溶剂性、耐热性、绝缘性良好,有防潮、防盐雾的功能,防止焊锡黏附在不需要的部分,防止铜对焊锡槽的污染等。本技术中所述的散热层13的铜板厚度、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的铜板的厚度可根据实际动力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路板本体包括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散热层(13)、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第一阻焊层(16)、第二阻焊层(17)以及半固化片层(18),所述的散热层(13)设置在线路板本体(1)的中间位置,散热层(13)的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18)、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半固化片层(18)、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以及第一阻焊层(16);散热层(13)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18、)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半固化片层(18)、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以及第二阻焊层(17);设置在散热层(13)上方的半固化片层(18)、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半固化片层(18)、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以及第一阻焊层(16)与设置在散热层(13)的下方的半固化片层(18)、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半固化片层(18)、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以及第二阻焊层(17)之间以散热层(13)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的线路板,包括线路板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路板本体包括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散热层(13)、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第一阻焊层(16)、第二阻焊层(17)以及半固化片层(18),所述的散热层(13)设置在线路板本体(1)的中间位置,散热层(13)的上方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18)、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半固化片层(18)、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以及第一阻焊层(16);散热层(13)的下方从上至下依次设有半固化片层(18、)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半固化片层(18)、第二内层线路板层(12)以及第二阻焊层(17);设置在散热层(13)上方的半固化片层(18)、第一负载高电流层(14)、半固化片层(18)、第一内层线路板层(11)以及第一阻焊层(16)与设置在散热层(13)的下方的半固化片层(18)、第二负载高电流层(15)、半固化片层(18)、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永谋何艳球张亚锋李雄杰
申请(专利权)人: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