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双腔管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7247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用双腔管模具,其包括:外模、位于外模内部的内模,内模与外模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外模内部设有一纵向延伸的锥形通道及圆形通道,锥形通道与圆形通道连通。内模包括锥型部、与锥型部连接的圆柱及定型套,定型套围绕于圆柱外侧形成第二塑形空间,锥形部上设有若干进料槽,进料槽与第二塑形空间连通,定型套上设有一开口,开口连通第一塑形空间及第二塑形空间。该医用双腔管模具通过锥型部上的进料槽便于胶状原料进入第二塑形空间,保证了第一塑形空间、第二塑形空间进料同步,便于生产的进行,生产效率高、结构合理、便于操作。

Medical double cavity tube mould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medical double cavity tube mold, which comprises: inner mold outer mould, located outside the mold, the first molding space is formed between inner mold and outer mold, the outer mold is provided with a conical channel and a longitudinally extending circular channel, tapered channel and circular channel. The internal model comprises a conical part and a conical part is connected with the cylinder and the sleeve, sleeve around the cylinder to form second shaping space, the tapered portion i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feeding trough, feed trough and second space shaping connected, forming sleeve is provided with an opening, the opening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first space and the two space shaping shaping. The medical double cavity tube mould through a conical portion of the feed material into the second slot for colloidal shaping space, the first space and the second space shaping shaping feed synchronization, convenient production, high production efficiency, reasonable structure, convenient ope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双腔管模具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生产
,特别是涉及一种医用双腔管模具。
技术介绍
在皮肤表面伤口的日常治疗中,比如烧伤、烫伤、手术缝合口等等,经常会碰到患者创口感染、化脓或组织液渗出等情况,传统的清创方法为双氧水或盐水冲洗、碘伏擦拭等。在这个过程中,医生或护士一般都是用纱布或棉签沾取药液处理创口表面,尤其是创口面积较大的情况下,会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医生或者护士免不了要接触伤口,有感染的风险。为了便于医生或护士对创口的治疗,避免感染的风险,设计出一种既可以清洗创口,又可以对创口喷涂药液,还可以避免直接接触创口的医用双腔管。医用双腔管由于结构的特殊,现有生产模具结构不合理,生产出来的医用双腔管的表面粗糙,质量低,而且现有的生产模具操作繁琐,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医用双腔管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操作简单、生产效率高的医用双腔管模具。一种医用双腔管模具,包括:外模、位于所述外模内部的内模,所述内模与所述外模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所述外模内部设有一纵向延伸的锥形通道及圆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与所述圆形通道连通;所述内模包括锥型部、与所述锥型部连接的圆柱及定型套,所述定型套围绕于所述圆柱外侧形成第二塑形空间,所述锥形部上设有若干进料槽,所述进料槽与所述第二塑形空间连通,所述定型套上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塑形空间及第二塑形空间。上述医用双腔管模具,包括外模、位于外模内部的内模,内模与外模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使用时,将医用级PU原料在螺筒中加热熔化成胶体状态,通过螺杆的旋转及推挤,胶状原料先通过第一塑形空间流入,当胶状原料流到进料槽时,部分胶状原料会通过进料槽流入第二塑形空间,在第一塑形空间、第二塑形空间内的胶状原料会在一定挤压力的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挤出,并经过冷却水冷却定型呈需要的形状。该医用双腔管模具通过外模与内模的配合使用,可以胶状原料很好进入,并经过第一塑形空间、第二塑形空间挤压出医疗医用双腔管,结构合理,便于操作。锥型部上的进料槽便于胶状原料进入第二塑形空间,保证了第一塑形空间、第二塑形空间进料同步,便于生产的进行,生产效率高。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模上设有定位凸缘及定位孔,所述定位凸缘位于所述外模远离所述圆形通道的一端,所述定位孔位于所述外模靠近所述圆形通道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锥型部上还设有一螺纹槽及二定位槽,所述螺纹槽自所述锥型部向所述圆柱延伸,所述定位槽位于所述锥型部远离所述圆柱的一端。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模上设有一贯穿所述锥型部、圆柱的第一气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模上还设有若干贯穿所述锥型部、定型套的第二气道。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气道的数量为三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进料槽的数量为三个。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医用双腔管模具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医用双腔管模具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医用双腔管模具的剖视图;图4为图1所述医用双腔管模具中外模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医用双腔管模具中内模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内模的另一视角示意图;图7为医用双腔管的示意图;附图标注说明:10-医用双腔管模具,20-外模,21-第一塑形空间,22-锥形通道,23-圆形通道,24-定位凸缘,25-定位孔,30-内模,31-锥型部,32-圆柱,33-定型套,34-第二塑形空间,35-进料槽,36-开口,37-螺纹槽,38-定位槽,41-第一气道,42-第二气道,43-医用双腔管,44-内管,45-外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1至图7,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医用双腔管模具10,用于生产一医用双腔管43,该医用双腔管43包括内管44及外管45。该医用双腔管模具10包括外模20、位于外模20内部的内模30,内模30与外模20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21。外模20呈管状,外模20内部设有一纵向延伸的锥形通道22及圆形通道23和定位凸缘24及定位孔25,锥形通道22与圆形通道23连通,定位凸缘24位于外模20于远离圆形通道23的一端,定位孔25位于外模20靠近圆形通道23的一端。内模30包括锥型部31、与锥型部31连接的圆柱32及定位套33,定位套33围绕于圆柱32外侧形成第二塑形空间34。具体的,锥型部31上设有若干进料槽35、一螺纹槽37及二定位槽38,进料槽35的数量为三个,三个进料槽35等距间隔设置且与第二塑形空间34连通。定位套33上设有一开口36,开口36贯穿定位套33的侧面,开口36连通第一塑形空间21及第二塑形空间34。螺纹槽37自锥型部31向圆柱32延伸,定位槽38位于锥型部31远离圆柱32的一端。在另一实施例中,内模30上设有一贯穿锥型部31、圆柱32的第一气道41和若干贯穿锥型部31、定型套33的第二气道42,第二气道42的数量为三条。通过第一气道41、第二气道42可以调整医用双腔管43中内管44及外管45的大小及圆度。上述医用双腔管模具10,包括外模20、位于外模20内部的内模30,内模30与外模20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21。使用时,将医用级PU原料在螺筒中加热熔化成胶体状态,通过螺杆的旋转及推挤,胶状原料先通过第一塑形空间21流入,当胶状原料流到进料槽35时,部分胶状原料会通过进料槽35流入第二塑形空间34,在第一塑形空间21、第二塑形空间34内的胶状原料会在一定挤压力的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挤出,并经过冷却水冷却定型呈需要的形状得到医用双腔管43。该医用双腔管模具10通过外模20与内模30的配合使用,可以胶状原料很好进入,并经过第一塑形空间21、第二塑形空间34挤压出医疗医用双腔管43,结构合理,便于操作。锥型部31上的进料槽35便于胶状原料进入第二塑形空间34,保证了第一塑形空间21、第二塑形空间34进料同步,便于生产的进行,生产效率高。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医用双腔管模具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医用双腔管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位于所述外模内部的内模,所述内模与所述外模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所述外模内部设有一纵向延伸的锥形通道及圆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与所述圆形通道连通;所述内模包括锥型部、与所述锥型部连接的圆柱及定型套,所述定型套围绕于所述圆柱外侧形成第二塑形空间,所述锥形部上设有若干进料槽,所述进料槽与所述第二塑形空间连通,所述定型套上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塑形空间及第二塑形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医用双腔管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模、位于所述外模内部的内模,所述内模与所述外模间形成第一塑形空间;所述外模内部设有一纵向延伸的锥形通道及圆形通道,所述锥形通道与所述圆形通道连通;所述内模包括锥型部、与所述锥型部连接的圆柱及定型套,所述定型套围绕于所述圆柱外侧形成第二塑形空间,所述锥形部上设有若干进料槽,所述进料槽与所述第二塑形空间连通,所述定型套上设有一开口,所述开口连通所述第一塑形空间及第二塑形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双腔管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上设有定位凸缘及定位孔,所述定位凸缘位于所述外模远离所述圆形通道的一端,所述定位孔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桂红王江华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凯思特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