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长体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61418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11 07:34
进行一种挤出成型过程,其中利用挤出成型机(24)挤出成型外侧成型带(11)的主体部。此时,进行第一带附着过程和第二带附着过程,在第一带附着过程中,通过形成在挤出成型机的模具(27)中的带引导通路(29)将第一带(22)引导至模具中处于加热状态的外侧成型带的第一密封唇部(13)的表面,并且第一带附着至第一密封唇部;在所述第二带附着过程中,通过布置为邻近挤出成型机的模具的下游侧端表面的带引导夹具(30)将第二带(23)引导至在紧接着从模具取出后处于加热状态的外侧成型带的第二密封唇部(14)的表面,并且第二带附着至第二密封唇部。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lender body

An extrusion process is carried out in which an extrusion forming machine (24) is used to extrude the main body of an outer molding belt (11). At this time,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belt attachment process with an attachment process, in the first band in the attachment process, by forming in the mold extrusion molding machine (27) with the guide channel (29) in the first zone (22) guide to the lateral molding is heating the mold with the first sealing lip (13) on the surface, and the first belt attached to the first sealing lip; in the second zone in the attachment process, the downstream side of the mold through the extrusion molding machine is arranged adjacent to the end surface of the belt guide clamp (30) with second (23) to the following is taken out from the mold after the heated state is formed on the outer side with the second sealing lip (14) surface, and second with second attached to the sealing li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接至车辆的细长体(elongatedbody)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关于装接至车辆的细长体的实例,已知装接至车门的窗开口的下缘的外侧成型带和内侧成型带、引导上下移动的车窗的外周的玻璃导槽等。这一类型的细长体包括专利文献1(JP-A-H11-291321)中公开的那些。根据该专利文献1,在挤出成型嵌条主体的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形成独立的挤出体供给路径,并且在挤出成型嵌条主体的同时,对通过独立的挤出体供给路径供给的带状部件(独立挤出体,其中装饰薄膜结合至成型体的表面)进行与嵌条主体的熔结。细长体还包括专利文献2(JP-A-H04-189134)中公开的那些。根据该专利文献2,热空气硫化装置布置在挤出成型玻璃导槽的橡胶基体的挤出成型机的下游侧,压制辊布置在热空气硫化装置的下游侧,并且在通过挤出成型机挤出成型的橡胶基体被热空气硫化装置加热并硫化后,通过压制辊将带状部件(接附了层压薄膜的粘合部件)熔接至处于刚刚硫化之后余热状态的橡胶基体的表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JP-A-H11-291321[专利文献2]:JP-A-H04-189134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在一些情况下,需要将多个带(诸如植毛带和装饰带)附着至细长体,诸如装接至车辆的嵌条和玻璃导槽。在此情况下,根据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需要在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形成多个带通路。然而,取决于制品形状等,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可能不能确保用于成形多个带通路的空间。此外,根据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要求在挤出成型机的下游侧设置加热挤出成型体的加热装置和抵着挤出成型体对带施压的带施压辊的多种组合,这可能导致生产线的大型化以及成本的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细长体的制造方法,通过该制造方法能够将多个带附着至细长体,同时抑制生产线的大型化和成本的增加。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长体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利用挤出成型机挤出成型而设置装接至车辆的车体面板的装接部和从装接部突出并抵靠另一部件的抵接部,并且带附着至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方法包括:第一带附着过程,其中通过形成在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的带引导通路将第一带引导并附着至细长体的第一带附着表面;以及第二带附着过程,其中通过布置为邻近挤出成型机的模具的下游侧端表面的带引导夹具将第二带引导并附着至细长体的第二带附着表面。在该制造方法中,在第一带附着过程中,通过利用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的带引导通路将第一带引导至模具中处于加热状态(半熔化状态)的细长体的表面(第一带附着表面),并且通过细长体的热量熔接第一带和细长体,能够将第一带附着至细长体。在第二带附着过程中,通过利用布置为邻近挤出成型机的模具的下游侧的带引导夹具将第二带引导至在紧接着离开模具之后处于加热状态(未冷却状态)的细长体的表面(第二带附着表面),并且通过细长体的热量熔接第二带和细长体,能够将第二带附着至细长体。因此,即使在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不能确保用于形成多个带引导通路的空间的情况下,多个带也能够附着至细长体。此外,用于附着带的加热装置不需要设置于挤出成型机的下游侧,并且因此能够抑制生产线的大型化和成本的增加。在此情况下,第二带能够插入其中的带通路可以形成在模具的下游侧端表面和带引导夹具之间。因此,通过利用具有简单结构的带引导夹具形成带通路,能够将第二带引导至细长体的表面,而不需要使用具有复杂结构的带引导夹具(诸如其中形成带通路的带引导夹具)。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可以设置到细长体,在第一带附着过程中,第一带可以附着至作为第一带附着表面的第一抵接部的表面,并且在第二带附着过程中,第二带可以附着至作为第二带附着表面的第二抵接部的表面。因此,带能够分别地良好附着至细长体的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应用于一种细长体,其中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设置于装接部的相同表面并且沿着细长体的长度方向平行延伸以并排布置。即使在两个抵接部设置为互相接近而由此难以在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确保用于形成两个带引导通路的空间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带能够良好地附着至两个相对应的抵接部。装饰部可以设置到细长体,在第一带附着过程中,第一带可以附着至作为第一带附着表面的装饰部分的表面,并且在第二带附着过程中,第二带可以附着至作为第二带附着表面的抵接部的表面。因此,带能够分别地良好附着至细长体的装饰部分和抵接部。此外,在通过模具中的带引导通路引导并附着带的第一带附着过程中,带能够比在第二带附着过程中更好地附着。因此,在第一带附着过程中,通过将第一带附着至装饰部分的表面,带能够更好地附着至装饰部分,并且因此能够提高装饰部分的外观。第一带和第二带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薄膜状的基材和从所述基材的表面竖立的无数的纤维的植毛带。因此,能够减少细长体的附着了植毛带的部分(诸如抵接部)的磨损。此外,即使在不能或难以静电植毛的部分,也能够通过使用植毛带形成低摩擦层。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例的外侧成型带的生产线的示意构造的图。图2是挤出成型机的模具的前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线A-A的截面图。图4是沿着图2的线B-B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1外侧成型带(细长体)12装接部13第一密封唇部(第一抵接部)14第二密封唇部(第二抵接部)22第一带23第二带24挤出成型机27模具29带引导通路30带引导夹具31带通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描述具体实施例,其中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应用于装接至车门的窗开口的下缘的细长外侧成型带(beltmolding)。此处,在外侧成型带的说明中的上下方向和内外方向是指外侧成型带装接至车辆时的重力方向和乘客室内外方向。如图2所示,在外侧成型带11(细长体)中,通过利用挤出成型机24(见图1)挤出成型热塑性聚合材料(诸如热塑性树脂和热塑弹性体)而一体地设置具有U形截面并且装接至车辆的外门板(车体面板)的凸缘部的装接部12、以及从装接部12向车内侧(窗玻璃侧)突出并且抵靠窗玻璃(另一部件)的唇状的第一密封唇部13(第一抵接部)和唇状的第二密封唇部14(第二抵接部)。在装接部12中,互相面对的一对车内侧侧壁15和车外侧侧壁16与连接两个侧壁15和16的顶壁17一体地设置。第一密封唇部13和第二密封唇部14设置于装接部12的车内侧侧壁15的外侧表面(即,相同表面)并且与外侧成型带11的纵向方向平行地延伸以并排布置。向车内侧突出的覆盖唇部18一体地设置于装接部12的车内侧侧壁15的上端(或者顶壁17),并且车外侧密封唇部19一体地设置于装接部12的车外侧侧壁16的下端。向车外侧侧壁16突出的多个突出部20一体地设置于装接部12的车内侧侧壁15的内侧表面,并且向车内侧侧壁15突出的保持唇部21一体地设置于装接部12的车外侧侧壁16的内侧表面。车外侧侧壁16的外侧部与顶壁17的外侧部对应于装饰部。第一带22(见图3)至少附着于第一密封唇部13的抵靠窗玻璃的表面13a。第二带23(见图4)至少附着于第二密封唇部14的抵靠窗玻璃的表面14a。图2中未图示出带22和23。第一带22附着的第一密封唇部13的表面的部分对应于第一带附着表面并且第二带23附着的第二密封唇部14的表面的部分对应于第二带附着表面。在实施例中,包括薄膜状基材和从基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细长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长体的制造方法,在该细长体中,装接至车辆的车体面板的装接部和从所述装接部突出并抵靠另一部件的至少一个抵接部通过利用挤出成型机被挤出成型而设置,并且带附着至所述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带附着过程,其中,第一带通过形成在所述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的带引导通路被引导并附着至所述细长体的第一带附着表面;以及第二带附着过程,其中,第二带通过带引导夹具被引导并附着至所述细长体的第二带附着表面,所述带引导夹具布置为邻近所述挤出成型机的所述模具的下游侧端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5.12.03 JP 2015-2365571.一种细长体的制造方法,在该细长体中,装接至车辆的车体面板的装接部和从所述装接部突出并抵靠另一部件的至少一个抵接部通过利用挤出成型机被挤出成型而设置,并且带附着至所述抵接部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制造方法包括:第一带附着过程,其中,第一带通过形成在所述挤出成型机的模具中的带引导通路被引导并附着至所述细长体的第一带附着表面;以及第二带附着过程,其中,第二带通过带引导夹具被引导并附着至所述细长体的第二带附着表面,所述带引导夹具布置为邻近所述挤出成型机的所述模具的下游侧端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长体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带能够插入到带通路中,该带通路形成在所述模具的所述下游侧端表面和所述带引导夹具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细长体的制造方法,其中,第一抵接部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菅原太一德川洋和矢野慎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东海兴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