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壳体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的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60939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8
一种电机壳体,包括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套设于所述外壳体外,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流道内设置有扰流弹簧。该电机壳体能够减小冷却液流道内冷却液的层流现象,增大冷却液湍流扰动,使冷却液热传导充分,从而提高电机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壳体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的电机
本技术涉及电机
,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机壳体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的电机。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电动汽车因具有环保节能、噪声小的优点,从而倍受各大生产厂商的推崇。新能源汽车的电机具有功率密度高、输出电压变化范围大、过载能力强的优点,然而,电机的性能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电磁负荷以及提高电机的性能,在电机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电机进行冷却降温,以防止电机的温度过高。在现有技术中,一般是通过在电机壳体的上设置冷却液流道,并使冷却液流过冷却液流道以对电机壳体内部的定子及转子进行冷却,现有的冷却液流道大多为螺旋结构。螺旋结构形式的冷却液流道,其进出水口设置于电机壳体的两端,水道光滑,水阻力损失小、散热面积大、冷却效果较好,但是在冷却液从双螺旋冷却液流道进液口流向出液口时,一方面冷却液在出液口处的温度会高于进液口处的温度,形成温度梯度;另一方面冷却液距电机内部的距离越近,其温度会越高,容易形成局部层流,上述原因使冷却液的吸热并不充分。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壳体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的电机,该电机壳体能够减小冷却液流道内冷却液的层流现象,增大冷却液湍流扰动,使冷却液热传导充分,从而提高电机冷却效率。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壳体,包括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套设于所述外壳体外,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流道内设置有扰流弹簧。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上,所述扰流弹簧的自由长度小于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当所述扰流弹簧设置于所述冷却流道内时,所述扰流弹簧处于拉伸状态。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上,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小于所述扰流弹簧的最大拉伸长度。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上,当所述扰流弹簧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内时,所述扰流弹簧的底部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底面接触。进一步地,当所述扰流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时,所述扰流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当所述扰流弹簧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内时,所述扰流弹簧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个侧壁接触。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流道为螺旋型流道,在所述内壳体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肋板,两条所述肋板在所述内壳体上,从所述内壳体的一端至所述内壳体的另一端呈螺旋状布设,当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内壳体上时,两个所述肋板的顶端均与外壳体的内表面接触,所述冷却流道由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及两条所述肋板围成。进一步地,在所述内壳体的两端设置有阻挡边,当所述外壳体套设于所述内壳体上时,所述阻挡边与所述外壳体接触并形成密封结构。进一步地,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通过焊接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内,沿所述扰流弹簧的长度方向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焊点,所述扰流弹簧通过间隔的多个所述焊点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底面焊接。进一步地,多个焊点等间距布设。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机,包括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壳体。综上所述,在本技术中,通过在冷却流道内设置扰流弹簧,由于弹簧为螺旋状,当冷却液经过冷却流道时,螺旋状的弹簧会对冷却液的流场产生湍流,使靠近内壳体的下层冷却液与靠近外壳体的上层冷却液充分混合,减小冷却液流道内冷却液的层流现象,使冷却液与内壳体的热交换更加的充分,从而提高电机的冷却效率。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机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机壳体及具有该电机壳体的电机,该电机壳体能够减小冷却液流道内冷却液的层流现象,增大冷却液湍流扰动,使冷却液热传导充分,从而提高电机冷却效率。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电机中电机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内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外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电机壳体包括内壳体10及外壳体20,外壳体20套设于内壳体10外,在内壳体10及外壳体20之间设置有冷却流道30,在冷却流道30内设置有扰流弹簧40。在本技术中,通过在冷却流道30内设置扰流弹簧40,由于弹簧为螺旋状,当冷却液经过冷却流道30时,螺旋状的弹簧会对冷却液的流场产生湍流,使靠近内壳体10的下层冷却液与靠近外壳体20的上层冷却液充分混合,减小冷却液流道内冷却液的层流现象,使冷却液与内壳体10的热交换更加的充分,从而提高电机的冷却效率。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扰流弹簧40沿冷却流道30的长度方向设置,扰流弹簧40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冷却流道30的两端上,扰流弹簧40的自由长度小于冷却流道30的长度,也即,当扰流弹簧40设置于冷却流道30内时,扰流弹簧40处于拉伸状态,此时,扰流弹簧40的螺距较大,扰流弹簧40的各段均能够与冷却液接触,使冷却液的混合更加充分。进一步地,冷却流道30的长度小于扰流弹簧40的最大拉伸长度,当冷却液流过冷却流道30时,可以使部分扰流弹簧40拉伸,并使另一部分扰流弹簧40压缩,扰流弹簧40的弹性形变能够对冷却液产生作用力,从而使冷却液的混合更加充分。进一步地,为了使靠近内壳体10的下层冷却液受到更多的扰动,当扰流弹簧40固定于冷却流道30内时,扰流弹簧40的底部与内壳体10的外表面,即冷却流道30的底面接触。优选地,当扰流弹簧40处于自由状态时,其外径大于冷却流道30的宽度,当扰流弹簧40固定于冷却流道30内时,扰流弹簧40与冷却流道30的两个侧壁接触。也即,冷却流道30的长度大于扰流弹簧40的自由长度,但小于扰流弹簧40的最大拉伸长度,扰流弹簧40的外径大于冷却流道30的宽度,此种设置对扰流弹簧40无较高的精确度要求,易于对扰流弹簧40进行装配。在本实施例中,冷却流道30为螺旋型流道,在内壳体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肋板11,两条肋板11在内壳体10上从内壳体10的一端至内壳体10的另一端呈螺旋型布设,两个肋板11固定于内壳体10的外表面上,并朝向远离内壳体10的方向延伸,当外壳体20套设于内壳体10外上时,两个肋板11的顶端均与外壳体20的内表面接触,冷却流道30由两条肋板11、内壳体10的外表面及外壳体20的内表面围成,外壳体20上设置有冷却流道30的进液口21及出液口22,进液口21及出液口22分别位于外壳体20的两端,并与冷却流道30的两端相连通。通过对内壳体10及外壳体20的分开设置,易于对电机壳体进行拆装,装配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在内壳体10的两端设置有阻挡边12,当外壳体20套设于内壳体10上时,阻挡边12与外壳体20接触形成密封结构,阻止外部杂物进入外壳体2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机壳体,包括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套设于所述外壳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流道内设置有扰流弹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壳体,包括内壳体及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套设于所述外壳体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与所述外壳体之间设置有冷却流道,在所述冷却流道内设置有扰流弹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上,所述扰流弹簧的自由长度小于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当所述扰流弹簧设置于所述冷却流道内时,所述扰流弹簧处于拉伸状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上,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小于所述扰流弹簧的最大拉伸长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弹簧沿所述冷却流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扰流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的两端上,当所述扰流弹簧固定于所述冷却流道内时,所述扰流弹簧的底部与所述冷却流道的底面接触。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机壳体,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扰流弹簧处于自由状态时,所述扰流弹簧的外径大于所述冷却流道的宽度,当所述扰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配梁文博喻皓覃云萍陈寄贵王文宣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