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黄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956334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油泵机械技术领域,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黄油泵在低温状态下工作效率低、容易出故障的弊端,提供一种气动黄油泵,该黄油泵采用注塞式的进油方式,油的流动性对其工作效率影响较小,在油流动性差的时候仍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该装置的动力部分将活塞部分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堵头对排气孔开启闭合的方式来控制气缸内气体的排放,堵头几乎不发生磨损,黄油泵不易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动黄油泵
本技术属于油泵机械
,具体涉及一种气动黄油泵。
技术介绍
现有的黄油泵大多采用挤压出油的方式,液体状态的油自然流入黄油泵外管套底部的进油口后,外管套底部内侧设置的提料板再将油通过挤压的方式抽到外界,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01884914U,“气动黄油泵”,包括配气体、气室盖组件,配气体的顶部连接气管的一端,气管的另一端连接气室盖组件;气室盖组件包括气室盖,气室盖内由内向外依次设置有配气纸垫、配气阀座、限位板,限位板内设置配气滑块;限位板的一侧设置阻尼弹簧片,通过六角一字螺钉将阻尼弹簧片及限位板、配气阀座、配气纸垫固定设置于气室盖内;阻尼弹簧片套设于配气滑块上;通过内六角螺钉将气室盖固定连接于配气体的上部,使气室盖组件与配气体固定连接,该黄油泵就是采用自然流入进油口的进油方式,该进油方式受到油的流动性影响,若是在低温状态油的流动性差的时候,油无法自然流入进油口,黄油泵上提料板就无法将油输送到上方,这样的黄油泵不能用在温度较低的环境,同时,配气滑块需要不断滑动,容易磨损导致黄油泵出故障,不能正常工作,需要较为频繁的更换配气滑块进行维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黄油泵在低温状态下工作效率低、容易出故障的弊端,提供一种气动黄油泵,该黄油泵采用注塞式的进油方式,油的流动性对其工作效率影响较小,在油流动性差的时候仍然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同时该装置的动力部分将活塞部分进行重新设计,通过堵头对排气孔开启闭合的方式来控制气缸内气体的排放,堵头几乎不发生磨损,黄油泵不易发生故障。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气动黄油泵,包括油室、动力部分和进油部分,油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嘴,动力部分安装在油室上平面,进油部分通过油室下平面的一连接孔安装在油室下平面,所述动力部分包括气缸外壳、活塞杆以及设置在气缸外壳内控制活塞杆做往复运动的活塞座,气缸外壳上设有位于活塞座上方的进气口和位于活塞座下方的出气口,还包括上端与气缸外壳上端连接的行程限位杆,行程限位杆的截面为倒T形结构,行程限位杆上套接有横向压杆和控制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滑座,所述横向压杆上设有堵头,所述滑座的上下两端都设有能推动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横梁,横向压杆设置在两横梁之间,所述滑座侧面铰接有对滑座施加弹力的助力器,助力器下端与活塞座铰接,所述活塞座上设有连通活塞座的上下两端的排气孔,排气孔位于堵头正下方,所述活塞座上设有夹持横向压杆的弹簧限位片,活塞座下端与气缸外壳下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所述活塞杆贯穿油室上平面一通孔与进油部分连接;所述进油部分包括由活塞杆控制的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注塞管,注塞管外侧套有外管套,外管套上端与连接孔螺接,外管套下端设置有进油套,注塞管上端与动力部分的活塞杆下端连接,注塞管为底端开放顶端封闭的中空管形结构,注塞管内部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出的单向阀A,注塞管的管壁上设有连通外管套与注塞管的出油孔,所述注塞管下端套接在进油套内,进油套底端为封闭结构,进油套侧面开有与进油套内部连通的进油孔,进油孔至进油套底端形成一进油腔。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上设有竖直设置的导向限位杆,所述导向限位杆为T形结构,横向压杆上设有第一导向孔,横向压杆通过第一导向孔套接在导向限位杆上。作为优选,所述行程限位杆的上端贯穿气缸外壳上端部并与气缸上端部螺接。作为优选,所述助力器包括导柱、盘绕在导柱周围的助力弹簧以及安装在活塞座上能自转的转轴,导柱上端与滑座铰接,转轴上设有贯穿转轴两侧面的第二导向孔,导柱下端套接在第二导向孔内,导柱垂直于转轴,所述助力弹簧上端与导柱上端连接,助力弹簧下端与转轴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座上外侧面设有的第一环形凹槽,第一环形凹槽内设有橡胶密封圈。作为优选,所述进油套外侧面设有第二环形凹槽,进油孔设置在第二环形凹槽底部,第二环形凹槽内设有滤网。作为优选,所述进油套上端设有对注塞管起导向作用的定位套。作为优选,所述注塞管内还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动的单向阀B,单向阀B位于单向阀A上方。作为优选,所述弹簧限位片为U形结构,U形结构的弹簧限位片的两侧壁向内侧倾斜,弹簧限位片的两侧壁的顶部设有向外侧倾斜的托片,托片与弹簧限位片为整体结构。作为优选,所述气缸外壳上端内侧面还设有防止气缸外壳受到滑座撞击的防撞块。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动力部分中的排气过程是由堵头与活塞座上的排气孔的配合来控制的,整个过程中堵头只是不断以贴合的方式堵住排气孔,堵头与活塞座之间不存在滑动摩擦,所以堵头不易发生磨损,有效提升堵头的使用寿命,无需频繁更换堵头,所以黄油泵不易发生故障,避免频繁维修,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同时,本技术的出油部分通过外管套、注塞管、单向阀A以及进油套的配合,实现注塞式的抽油方式,抽油时油受到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会压入进油套,油的流动性对该黄油泵的工作效率影响及其小,在低温环境、油流动性差的时候该黄油泵比现有黄油泵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能适用于温度较低的环境。同时设置了单向阀B,能对注塞管起到双重密闭效果,防止油倒流。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寿命长、不易发生故障的优点,油的流动性对本技术的工作效率影响及其小,能在低温环境下有较高的作业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右视图;图3为图1中A-A处截面图;图4为图2中B-B处截面图;图5为图3的使用状态图;图6为图4的使用状态图;图7为弹簧限位片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3中C处放大图;附图标记:1、油室,2、动力部分,3、进油部分,4、出油嘴,5、连接孔,6、通孔,7、密封环,201、气缸外壳,202、活塞杆,203、活塞座,204、进气口,205、出气口,206、行程限位杆,207、横向压杆,208、滑座,209、堵头,210、横梁,211、助力器,212、排气孔,213、弹簧限位片,214、复位弹簧,215、导向限位杆,216、第一导向孔,217、导柱,218、助力弹簧,219、转轴,220、第二导向孔,221、第一环形凹槽,222、橡胶密封圈,223、托片,224、防撞块,301、注塞管,302、外管套,303、进油套,304、单向阀A,305、出油孔,306、进油孔,307、进油腔,308、第二环形凹槽,309、滤网,310、定位套,311、单向阀B,401、套体、402堵头螺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8所表示的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如图1-8所示,一种气动黄油泵,包括油室1、动力部分2和进油部分3,油室1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嘴4,动力部分2安装在油室1上平面,进油部分3通过油室1下平面的一连接孔5安装在油室1下平面。所述动力部分2包括气缸外壳201、活塞杆202以及设置在气缸外壳201内控制活塞杆202做往复运动的活塞座203,气缸外壳1上设有位于活塞座203上方的进气口204和位于活塞座203下方的出气口205,还包括上端与气缸外壳上端螺接的行程限位杆206,行程限位杆206的上端贯穿气缸外壳201上端部,行程限位杆206的截面为倒T形结构,行程限位杆206上套接有横向压杆207和控制横向压杆207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滑座208,所述横向压杆207两端设有堵头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黄油泵,包括油室(1)、动力部分(2)和进油部分(3),油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嘴(4),动力部分安装在油室上平面,进油部分通过油室下平面的一连接孔(5)安装在油室下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分包括气缸外壳(201)、活塞杆(202)以及设置在气缸外壳内控制活塞杆做往复运动的活塞座(203),气缸外壳上设有位于活塞座上方的进气口(204)和位于活塞座下方的出气口(205),还包括上端与气缸外壳上端连接的行程限位杆(206),行程限位杆的截面为倒T形结构,行程限位杆上套接有横向压杆(207)和控制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滑座(208),所述横向压杆上设有堵头(209),所述滑座的上下两端设有能推动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横梁(210),横向压杆设置在两横梁之间,所述滑座侧面铰接有对滑座施加弹力的助力器(211),助力器下端与活塞座铰接,所述活塞座上设有连通活塞座的上下两端的排气孔(212),排气孔位于堵头正下方,所述活塞座上设有夹持横向压杆的弹簧限位片(213),活塞座下端与气缸外壳下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14),所述活塞杆贯穿油室上平面一通孔(6)与进油部分连接;所述进油部分包括由活塞杆控制的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注塞管(301),注塞管外侧套有外管套(302),外管套下端设置有进油套(303),注塞管上端与动力部分的活塞杆下端连接,外管套上端与连接孔连接,注塞管为底端开放顶端封闭的中空管形结构,注塞管内部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出的单向阀A(304),注塞管的管壁上设有连通外管套与注塞管的出油孔(305),所述注塞管下端套接在进油套内,进油套底端为封闭结构,进油套侧面开有与进油套内部连通的进油孔(306),进油孔至进油套底端形成一进油腔(307)。...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动黄油泵,包括油室(1)、动力部分(2)和进油部分(3),油室上设有与外界连通的出油嘴(4),动力部分安装在油室上平面,进油部分通过油室下平面的一连接孔(5)安装在油室下平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部分包括气缸外壳(201)、活塞杆(202)以及设置在气缸外壳内控制活塞杆做往复运动的活塞座(203),气缸外壳上设有位于活塞座上方的进气口(204)和位于活塞座下方的出气口(205),还包括上端与气缸外壳上端连接的行程限位杆(206),行程限位杆的截面为倒T形结构,行程限位杆上套接有横向压杆(207)和控制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滑座(208),所述横向压杆上设有堵头(209),所述滑座的上下两端设有能推动横向压杆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横梁(210),横向压杆设置在两横梁之间,所述滑座侧面铰接有对滑座施加弹力的助力器(211),助力器下端与活塞座铰接,所述活塞座上设有连通活塞座的上下两端的排气孔(212),排气孔位于堵头正下方,所述活塞座上设有夹持横向压杆的弹簧限位片(213),活塞座下端与气缸外壳下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14),所述活塞杆贯穿油室上平面一通孔(6)与进油部分连接;所述进油部分包括由活塞杆控制的做上下往复运动的注塞管(301),注塞管外侧套有外管套(302),外管套下端设置有进油套(303),注塞管上端与动力部分的活塞杆下端连接,外管套上端与连接孔连接,注塞管为底端开放顶端封闭的中空管形结构,注塞管内部设有防止液体朝向注塞管下端流出的单向阀A(304),注塞管的管壁上设有连通外管套与注塞管的出油孔(305),所述注塞管下端套接在进油套内,进油套底端为封闭结构,进油套侧面开有与进油套内部连通的进油孔(306),进油孔至进油套底端形成一进油腔(307)。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英鹏
申请(专利权)人:永康市正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