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动油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3129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动油泵,包括一个进油口、一个压油口及连接这两个油口的油管,所述的油泵的驱动机构为气动装置,即所述的油管在进油口与压油口之间,分成首尾相连通的两条液压管路,在每条液压管路上均设置两个同向的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油口指向压油口,在每条液压管路上的两个单向阀之间,各设一个三通接头;所述的两条管路上的两个三通接头与气动往复油缸的两端的油腔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气动压力获得连续的高压液压油,而且可以方便地进行调节,自动实现系统的压力控制;不需要电源,实现安全应用,满足不同工程场合的需要;可广泛胜于各类不同的液压传动系统,结构紧凑,使用方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气动与液压传动的
,涉及液压系统的动力装置,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气动油泵
技术介绍
在液压传动系统中,需要设置液压泵,并且液压泵尽可能地靠近液压执行元件。而 液压泵的驱动装置是电动机,需要为其提供电源。 但是,在有些场合,是不能在现场提供电力电源, 一是受到安全保护的限制,不允 许在现场使用电力,如易爆粉尘、气体环境;二是在近距离内无法获得电源,只能在相当距 离外提供电源,这时,液压系统需要将执行元件设置在施工现场,而将液压泵设置在距施工 现场很长距离外的地方,来连接电源,这样就需要很长的液压管路,问题是一、液压管路越 长,压力损失越大,满足不了执行元件的负荷要求;二、液压管路越长,越易受到外界的影 响、干扰,造成液压油的泄漏,甚至造成管路的受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气动油泵,其目的是利用气动压力获得连 续、可调的液压动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本技术所提供的这种气动油泵,包括一个进油口、一个压油口及连接这两个油口的油管,所述的油泵的驱动机构为气动装置,即所述的油管在进油口与压油口之间,分成首尾相连通的两条液压管路,在每条液压管路上均设置两个同向的单向阀,所述的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油口指向压油口,在每条液压管路上的两个单向阀之间,各设一个三通接头;所述的两条管路上的两个三通接头与气动往复油缸的两端的油腔连接。 本技术还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技术方案,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完善、具体和更具有实用性,以方便在工程中实施。 这些具体技术方案是 所述的气动往复油缸的结构包括气缸筒,所述的气缸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油泵配气 端盖,另一端固定连接油泵端盖,所述的油泵配气端盖和油泵端盖均设有油腔,分别与所述 的两条液压管路上的三通接头连通;在所述的气缸筒内设增压活塞杆,所述的增压活塞杆 的两端分别与油泵配气端盖和油泵端盖的油腔配合,形成油腔的活塞;在所述的气缸筒内 腔的轴向的中间设加强壁,与气缸筒紧固连接,将气缸筒内腔分隔成两个气腔;在所述的两 个气腔内分别设一级活塞和二级活塞,所述的增压活塞杆穿过加强壁并与一级活塞和二级 活塞紧固连接。 所述的油泵配气端盖上设进气口、排气口和自动换向阀芯,所述的自动换向阀芯 的轴向凸肩与油泵配气端盖的配合,构成所述的气动往复油缸的配气通路,分别与所述的 气缸筒内的一级活塞和二级活塞的同向侧的作用腔连通。 所述的所述的气缸筒内设进排气导管,所述的进排气导管穿过所述的加强壁,两端分别通过垫圈与所述的一级活塞和二级活塞连接;所述的进排气导管内设两个气路,分别将所述的气缸内两个气腔内的一级活塞和二级活塞的同向侧的作用腔连通。 所述的一级活塞设在位于油泵配气端盖端的气腔内;在所述的油泵配气端盖上设自动导气管,所述的自动导气管的轴线与一级活塞的轴线平行,穿过并与油泵配气端盖滑动配合;所述的自动导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的一级活塞固定连接;所述的自动导气管的中间一段与所述的自动换向阀芯一端相通形成气腔;所述的自动导气管内设有两个通路,分别连通自动导气管的两端与自动换向阀芯的端部的气腔。 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气动压力获得连续的高压液压油,而且可以 方便地进行调节,自动实现系统的压力控制;不需要电源,实现安全应用,满足不同工程场 合的需要;可广泛胜于各类不同的液压传动系统,结构紧凑,使用方便。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为 1、单向阀,2、管接头,3、三通接头,4、油泵端盖,5、自动换向阀芯,6、一级活塞,7、 进排气导管,8、加强壁,9、二级活塞,10、油泵端盖,11、垫圈,12、增压活塞杆,13、活塞销, 14、螺钉,15、自动导气管,16、气缸筒,17、密封圈,18、螺帽,19、进油口 , 20、压油口 , 21、进气 口,22、排气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 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 工艺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 专利技术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 如图1所表达的本技术的结构,本技术为一种气动油泵,包括一个进油 口 19、一个压油口 20及连接这两个油口的油管。 为了解决在本说明书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的目前公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克服其缺 陷,实现利用气动压力获得连续、可调的液压动力的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 为 本技术所提供的这种气动油泵,其油泵的驱动机构为气动装置,即所述的油 管在进油口 19与压油口 20之间,分成首尾相连通的两条液压管路,在每条液压管路上均设 置两个同向的单向阀l,所述的单向阀1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油口 19指向压油口 20,在每条 液压管路上的两个单向阀l之间,各设一个三通接头3 ;所述的两条管路上的两个三通接头 3与气动往复油缸的两端的油腔连接。 三通接头3通过管接头2与单向阀1连接。单向阀1通过螺帽18紧固连接在液 压管路上。 这样,不管气动往复油缸向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利用四个单向阀l,将液压油通过进油口 19吸入,然后通过压油口 20压出,送到液压系统的执行机构和控制机构,实现其驱 动负载的功能。因此从压油口 20输出的液压油是连续的,且压力经过气动装置升压,改变 气体的压力就可很方便地实现液压系统的调压。 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气动压力获得连续的高压液压油,而且可以 方便地进行调节,自动实现系统的压力控制;不需要电源,实现安全应用,满足不同工程场 合的需要;可广泛用于各类不同的液压传动系统,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以下是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示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实施本技术时 可以参考和选择应用 —、气动往复油缸的结构的实施例 本技术所述的气动往复油缸的结构包括气缸筒16,所述的气缸筒16的一端 固定连接油泵配气端盖4,另一端固定连接油泵端盖10,所述的油泵配气端盖4和油泵端盖 10均设有油腔,分别与所述的两条液压管路上的三通接头3连通;在所述的气缸筒16内设 增压活塞杆12,所述的增压活塞杆12的两端分别与油泵配气端盖4和油泵端盖10的油腔 配合,形成油腔的活塞;在所述的气缸筒16内腔的轴向的中间设加强壁8,与气缸筒16紧 固连接,将气缸筒16内腔分隔成两个气腔;在所述的两个气腔内分别设一级活塞6和二级 活塞9,所述的增压活塞杆12穿过加强壁8并与一级活塞6和二级活塞9紧固连接。 油泵配气端盖4和油泵端盖10与气缸筒16之间采用密封圈17密封。密封圈17 为O型密封圈。 —级活塞6和二级活塞9分别通过活塞销13与增压活塞杆12连接。 加强壁8通过螺钉14紧固连接在气缸筒16上。加强壁8的作用是提高气缸的整体的结构强度和刚度,使增压活塞杆12的中间获得支承。这样,就可以采用两个活塞,来获得更大的推力,使增压活塞杆12两端的油腔内的液压获得更大的油压。 二、油泵配气端盖及自动换向阀芯的结构实施例 本技术所述的油泵配气端盖4上设进气口 21、排气口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动油泵,包括一个进油口(19)、一个压油口(20)及连接这两个油口的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泵的驱动机构为气动装置,即所述的油管在进油口(19)与压油口(20)之间,分成首尾相连通的两条液压管路,在每条液压管路上均设置两个同向的单向阀(1),所述的单向阀(1)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油口(19)指向压油口(20),在每条液压管路上的两个单向阀(1)之间,各设一个三通接头(3);所述的两条管路上的两个三通接头(3)与气动往复油缸的两端的油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气动油泵,包括一个进油口(19)、一个压油口(20)及连接这两个油口的油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油泵的驱动机构为气动装置,即所述的油管在进油口(19)与压油口(20)之间,分成首尾相连通的两条液压管路,在每条液压管路上均设置两个同向的单向阀(1),所述的单向阀(1)的导通方向为从进油口(19)指向压油口(20),在每条液压管路上的两个单向阀(1)之间,各设一个三通接头(3);所述的两条管路上的两个三通接头(3)与气动往复油缸的两端的油腔连接。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动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动往复油缸的结构包括气 缸筒(16),所述的气缸筒(16)的一端固定连接油泵配气端盖(4),另一端固定连接油泵端 盖(IO),所述的油泵配气端盖(4)和油泵端盖(10)均设有油腔,分别与所述的两条液压管 路上的三通接头(3)连通;在所述的气缸筒(16)内设增压活塞杆(12),所述的增压活塞杆 (12)的两端分别与油泵配气端盖(4)和油泵端盖(10)的油腔配合,形成油腔的活塞;在所 述的气缸筒(16)内腔的轴向的中间设加强壁(8),与气缸筒(16)紧固连接,将气缸筒(16) 内腔分隔成两个气腔;在所述的两个气腔内分别设一级活塞(6)和二级活塞(9),所述的增 压活塞杆(12)穿过加强壁(8)并与一级活塞(6)和二级活塞(9)紧固连接。3. 按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晓飞瞿国权
申请(专利权)人:芜湖洪金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