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9434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8-08 0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所述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水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水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本发明专利技术显著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

Rice duck intergrowth breeding method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rice duck intergrowth breeding method. The rice duck intergrowth breeding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S1, construction of paddy field ditch Department, will be divided into: paddy rice area, duck duck for overnight bar area and feed isolated island; S2, S3, rice; rice after 7 days on the first batch of 3 ducklings; S4, rice 40 55 days put the second batch of ducks; S5, rice growth and filling stage, the first harvest put duck; S6, rice harvesting before harvest on the second batch of duck. The present invention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the rice duck intergrowth period, increase the income of.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属于生态养殖

技术介绍
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由于其增产增效、减排稻田甲烷的功能,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应用。传统的稻田生态养鸭的数量一般控制在15~30只/亩,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284732A公开的一种利用稻田养殖鸭的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2860286A公开的一种生态养鸭育稻方法,中国专利公开号CN1539274公开的一种稻田养鸭方法,这些养殖密度能够基本实现杂草和病虫害的控制,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单位产值不再具备优势,因此,进一步提高单位产值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目前,普遍的做法有选择品质更好的鸭品种和提高养殖数量。前人已在鸭品种选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水稻垄栽种养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一文对比分析不同鸭品种的经济效益发现,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相比,养殖绿头野鸭的纯利润是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纯利润的2.7倍,产投比也比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高出将20.0%,成本收益率和劳动生产率也显著高于常规稻鸭生态种养技术。但是,上述专利和研究中稻鸭共生期为移栽后3~7天至齐穗后0~7天,没有克服水稻齐穗后0~7至成熟期稻鸭不宜共生的缺点,对抽穗后期水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害控制较差,因此,实现稻鸭全生育期共生有助于稻田生态养鸭技术的发展和普及。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稻鸭共生系统受水稻抽穗后稻鸭不宜共生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该系统及方法能通过大小个体鸭共存的养殖方法,显著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水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水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由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性地将雏鸭分批投入稻田,稻作区用于种植水稻,鸭栏区用于鸭夜宿。本专利技术通过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第一批投放的鸭)与小鸭(第二批投放的鸭)争夺生活空间、休息空间和饲料,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饲料隔离岛视觉上对鸭群形成隔离,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稻鸭共生养殖模式,显著地延长了稻鸭共生期,增加了收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优化,以下为优化后形成的技术方案:优选地,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一字”沟,且在田边内侧形成环沟;优选所述“一字”沟宽0.8~1.0米,深0.3~0.5米。所述稻作区将田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移栽区,一部分为直播区或抛秧区;优选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呈块状间隔排列。由此,可以有有效地形成鸭群聚集区,避免第一批鸭和第二批鸭之间争夺生活空间。更优选地,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的面积之比为1:3-5;优选所述移栽密度为早稻20cmx20cm或晚稻为20cmx23.3cm,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优选地,所述鸭栏区为:在鸭栏区内设置鸭笼,所述鸭笼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该大鸭室的进口兼作出口;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该栅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寸而小于小鸭的通过尺寸;优选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构。优选地,所述饲料隔离岛包括两种饲料区: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栅栏的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避免大鸭对小鸭的抢食,啄伤。优选地,所述第一批雏鸭和/或第二批雏鸭的投放密度为20-40只/亩。优选地,所述第一批雏鸭和/或第二批雏鸭的投放时为20-25日龄、个体重150-250克的雏鸭。优选地,所述水稻成熟收获前3-7天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防止啄食成熟的稻谷。优选地,所述雏鸭的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所述围栏式养殖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鸭舍大小按8-12羽鸭/㎡计算,同时因地制宜,在田块周边设置围栏,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放牧式养殖需放养在距离稻田在1000米以内,按8-12羽鸭/㎡计算鸭舍大小,并配备水面供鸭嬉戏。本专利技术的稻、大小鸭共生系统,包括构建稻田沟系、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实现不同个体鸭在稻田中同时栖息,通过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三种措施避免了大鸭与小鸭争夺生活空间、休息空间和饲料,也避免了大鸭对小鸭的啄伤。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分批投放显著提高了单位稻田的养鸭密度,养鸭密度由常规的225~450只/公顷至600-1200只/公顷。此外,通过第一批雏鸭单独栖息、第一批大鸭和第二批雏鸭共同栖息、第二批雏鸭单独栖息实现早晚稻全生育期的稻鸭共生。通过大小个体鸭共存的养殖方法,对于双季稻模式而言,单季延长稻-鸭共生期50-60天,两季可以延长稻-鸭共生期100-120天。一般而言,水稻种植后约60天左右开始进入灌浆期,种植后90-100天左右进入收获期,因此,单季种植过程中,大鸭、小鸭、水稻共生期为15-20天,两季共生达30-40天。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一种不同大小个体鸭共存的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包括构建稻田沟系,稻作区、鸭栏区、饲料隔离岛。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一字”结构,沿田埂内侧等田间适宜区域开挖“一字”沟。田边内侧形成1条环沟,田中间仍保持原状,所形成的平面为田面。田面是除沟以外的部分,即田面,保持原貌。所述“一字”沟宽0.8~1.0米,深0.3~0.5米。面为沟以外的田面,保持原状,不作改造。所述稻作区将田块以1:4的面积比划分,其中田块面积的4/5为移栽区,移栽密度为早稻20cmx20cm,晚稻为20cmx23.3cm,田块面积的1/5为直播区或抛秧区,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所述移栽区与直播区或抛秧区以间隔结构在稻田呈块状排列。所述鸭栏区在所述鸭笼本体内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鸭室,该大鸭室的进口兼作出口;所述小鸭室与大鸭室之间设有栅栏,该栅栏的间隙小于大鸭的通过尺寸而小于小鸭的通过尺寸;所述鸭的侧壁和顶壁为板状结构。所述饲料隔离岛为两种饲料区,即有栅栏饲料区和无栅栏饲料区,所述栅栏的材料因地制宜,可选用竹子、小木条、塑料管等材料,栅栏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成方形或圆形,栅栏的间隙以大鸭不能通过为宜。所述鸭苗投放及其田间管理包括:1)雏鸭选择:选择生命力、适应力、抗逆性均较强的中小型优良鸭品种,如绍兴鸭、麻鸭、绿头野鸭,使鸭在稻田中能自由穿行觅食;2)养殖方式为围栏式养殖或放牧式养殖两种。围栏式养殖需添置鸭舍于田块任意一角,按坐北朝南的方位建设,鸭舍大小按10羽鸭/㎡计算;同时因地制宜,在田块周边设置围栏,围栏密度以刚放养的雏鸭不能通过为宜,围栏高度为35-45cm为宜;而放牧式养殖需在放养稻田距离在1000米以内,按10羽鸭/㎡计算鸭舍大小,并配备一定水面供鸭嬉戏。3)放养数量和时间:第一批投放2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水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水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稻田沟系,将稻田分为:稻作区、供鸭夜宿的鸭栏区和饲料隔离岛;S2、早稻种植;S3、早稻种植后3-7天投放第一批雏鸭;S4、早稻种植后40-55天投放第二批雏鸭;S5、水稻生长发育至灌浆期时,收获第一批投放的鸭;S6、水稻成熟收获前收获第二批投放的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稻田沟系中稻田沟系为“一字”沟,且在田边内侧形成环沟;优选所述“一字”沟宽0.8~1.0米,深0.3~0.5米。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稻作区将田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移栽区,一部分为直播区或抛秧区;优选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呈块状间隔排列。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区与所述直播区或抛秧区的面积之比为1:3-5;优选所述移栽密度为早稻20cmx20cm或晚稻为20cmx23.3cm,直播的用种量为52.5~60kg/h㎡,抛秧的抛秧盘数为1500~2250盘/h㎡。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稻鸭共生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鸭栏区为:在鸭栏区内设置鸭笼,所述鸭笼设有位于内侧的小鸭室和位于进口侧的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晓兰黄璜郑华斌李静怡陈灿傅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