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1783122 阅读:1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7-27 23:33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大田处理: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消毒、施有机肥500公斤、三元(N15、P15、K15)复合肥40公斤,之后翻耕待移栽;步骤二、移栽后放鱼苗:秧苗移栽7~10天后,投放田鱼鱼苗;步骤三、头季稻管理:随秧苗、鱼苗成长,加深水位,待水稻成熟后,留水收割,留适当桩高以便于再生稻生长;步骤四、再生稻管理:头季收割后及时防治虫和施用叶面肥,再生稻90%成熟时收割水稻,并收获田鱼。这种再生稻鱼共生能较大幅度增加了全年水稻总产量,延长了稻鱼共生期,充分发挥了稻鱼共生正效应,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产增收、利国利民、经济-社会-环境共持续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稻再生栽培与稻田养殖
,特别涉及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 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在南方稻区具有很大的生产规模。位于浙江南部山区 的稻鱼共生系统,在丽水青田、景宁、龙泉及温州永嘉、瑞安等广泛存在延续了至少1200 年以上,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IAHS),社会、经济、生态、政治、文化多重意义并存。稻鱼共生利用水稻和田鱼生态种养, 是适合山丘区自然条件的稻田养鱼典型模式,以稻养鱼,以鱼促稻,两者互利互惠,资源互 补利用。目前,稻鱼共生技术已经基本成熟,水稻亩产450-550公斤、田鱼亩产100-150公 斤,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前些年生产实践来看,稻鱼共生体系尚 有创新改革余地,即单季稻鱼共生的水稻收获后尚有热量条件未被充分利用,稻鱼共生共 育时间和资源互补及生态互惠效应均未彻底发挥,但栽种双季晚稻又因热量和劳力条件又 都不够而不具有可行性。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 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方法。在常规的传统的稻鱼共生技术研发基础上,我们利用稻鱼共生 体系下热量尚且有余的自然条件,研宄开发该体系下水稻再生稻蓄育栽培试验和生产示 范,通过延长稻鱼共生期内的生态互补效应,从而提高全年粮食产量和田鱼产量。经过六年 的探索,开发出了适合于这种稻鱼共生体系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技术,较大幅度增加了全年 水稻总产量,延长了稻鱼共生期,充分发挥了稻鱼共生正效应,具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 产增收、利国利民、经济-社会-环境共持续的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大田处理:在秧苗移栽前1~3天,大田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进行消 毒,施有机肥500公斤翻耕,然后施三元(N15、P15、K15)复合肥40公斤,待移栽。 步骤二、移栽放鱼苗:水稻育秧在3月20~25日播种,并根据不同育秧方式决定 移栽时间,水秧或半旱育秧一般于30天左右可移栽,两段育秧于40天后移栽,工厂化旱育 秧于20天左右移栽,移栽7~15天后,放田鱼300~500尾/亩(规格50克/尾)。 步骤三、头季稻管理:随秧苗、鱼苗成长,逐渐加深水位15~25厘米,田鱼每天定 时投饲料2次,投放量为当时鱼重的2. 5%左右。水稻抽穗期防治病虫害一次,水稻成熟后, 保留水位及时收割,收割高度留40厘米高粧以便于再生稻生长。 步骤四、再生稻管理:头季收割后3天内及时防治虫并结合叶面肥,田鱼投饲管理 与步骤三一样,再生稻90%成熟后收割水稻,并收获田鱼。 进一步的,所述水稻品种选取中浙优1号或准两优608。 进一步的,所述田鱼为青田田鱼。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田鱼放养密度为300~500尾/亩,每尾约50克,田鱼 投喂配合饲料,插秧密度为0. 8~I. 1万从/亩。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育秧时间为3月下旬,移栽时间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头季稻收割时间为8月中旬,浙南地区不宜迟于8月20 曰。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留粧高度为40cm以上。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主茬生长季以及再生茬生长发育期间进行深度为15~ 25cm的持续水深管理。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为期六年的品种筛选、大面积示范与技术优化试验,结合当地百姓对米质 的要求,提出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是目前较适合浙南山区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 品种之一(如果不考虑米质食用习惯和要求,则准两优608的再生能力及全年产量更高)。 水稻品种中浙优1号由中国水稻研宄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由农业 部确定的籼型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具有高产、优质、适应广、分蘖再生能力强等优点,适宜于 长江中下游区域作单季种植,也是目前稻鱼共生系统广泛推广的水稻主栽品种之一。 (2)主茬栽培技术对于获得较好的再生茬产量非常重要,特别是播插期安排所引 起的主茬收获期对于再生茬的安全抽穗和获得高产至为重要。同时,田间共生饲养的田鱼 既是该生产技术体系通过田鱼增收和米质提高的重要途径,也是本专利专利技术有别于常规的 再生稻栽培的根本区别(因为考虑到田鱼的生长,田间水位逐渐提升,主茬分蘖中期以后 始终保持淹水15~25厘米左右,因此主茬茎蘖低节位的潜伏芽基本不能发育,这与普通的 水稻再生稻栽培存在关键区别)。最大的技术关键在于该体系水分管理,随着田鱼苗生长, 水位不断加深至15~25厘米,来保证和促进田鱼的正常存活生长,这有别于以往常规的再 生稻栽培。以往常规的再生稻产量构成主要由主茬茎蘖基部乃至中部多个潜伏芽所形成的 大穗,而稻鱼共生体系下的再生茬水稻产量主要由主茬茎中上部1~2个潜伏芽形成的穗 子(基部潜伏芽因持续淹水而无法萌发),穗型不会很大。在田鱼目标产量控制在100~ 150公斤/亩水平左右的体系中,中浙优1号主茬播种期确定为3月20日,并根据育秧方式 定于4月10~20日移栽(营养钵统一育秧时,适栽秧龄定为20天;普通大田育秧时,适栽 秧龄确定为30天),插植方式为宽行窄株(行距33厘米,株距17厘米左右),每穴插一本 (1粒种子育成的秧苗),田间保持15~25厘米的水深,刚栽下时共生的鱼体较小,可以稍 浅水,随着稻株长高和鱼体长大,逐渐加大水深。主茬收获期必须在保证在8月20日之前, 最好在8月15日左右收获(但收获期若再往前则又会影响主茬的成熟完熟与产量),确保 再生稻于9月20日前安全抽穗,10月底前收割,保证再生稻产量。 (3)主茬抽穗期防治1次病虫害,收获前7天每亩施2. 5公斤尿素促芽肥,主茬成 熟时留水收获,田鱼继续养在田中,灌水深度保持在15~25厘米。为了发挥倒二芽优势, 要求主茬收获高度以40厘米以上为好,利于再生稻和鱼生长。主茬收获完毕后3天内防治 虫害,便能满促再生稻生长。按照该专利技术,在浙南山区及其他生态条件类似区域的稻鱼 共生系统条件下,全年可以收获稻谷620~750公斤/亩(其中主茬500~550公斤,再生 茬150~200公斤)、田鱼100~150公斤/亩的收益。和单茬栽培相比,净增稻谷150~ 200公斤,且米质更佳,期望售价更高。田鱼产量也因共生期的延长而明显增加和质量更好。【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试验例I :2009年稻鱼共生体系再生稻培育初步试验 本年度开展的是生产性示范研宄作为初步探索。水稻选用当地主栽品种中浙优1 号。该品种高产、优质、分蘖能力比较强,食用品质比较受到当地百姓的喜欢和肯定,产量表 现良好,近年来在稻鱼共生体系中常做主茬主栽品种。本年度属于摸索性示范试验。示范点 在青田县仁庄镇新彭村。参与农户27户,试验面积54.5亩。供试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 鱼品种为青田田鱼。大田在放入田鱼前10-15天,大田每亩施用生石灰100公斤消毒、施有 机肥500公斤、复合肥(N15、P15、K15)40公斤。水稻于2009年4月12日播种,采用本地常 规水育秧苗,5月25日移栽,密度插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适合于南方稻鱼共生系统的再生稻蓄育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大田处理:在秧苗移栽前1~3天,大田每亩施用生石灰75公斤进行消毒,施有机肥500公斤翻耕,然后施三元(N15、P15、K15)复合肥40公斤,待移栽;步骤二、移栽水稻后释放鱼苗:水稻育秧在3月20~25日播种,并根据不同育秧方式决定移栽时间,水秧或半旱育秧一般于30天左右可移栽,两段育秧于40天后移栽,工厂化旱育秧于20天左右移栽,移栽7~15天后,放田鱼300~500尾/亩;步骤三、头季稻管理,随秧苗、鱼苗成长,逐渐加深水位15~25厘米,田鱼每天定时投饲料2次,投放量为当时鱼重的2.5%;水稻抽穗期防治病虫害一次,水稻成熟后,保留水位及时收割,收割高度留40厘米高桩以便于再生稻生长;步骤四、再生稻管理,头季收割后3天内及时防治虫并结合叶面肥,田鱼投饲管理与步骤三一样,再生稻90%成熟后收割水稻,并收获田鱼。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建军吴敏芳陈欣张剑任伟征谢坚胡亮亮孙翠萍吴雪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