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轿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893642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8 18: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包括轿顶、轿底及与所述轿顶和所述轿底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轿壁,所述轿壁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一壁板包括板体及分别自所述板体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折弯部,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的所述折弯部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电梯轿厢还包括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的螺栓及配合所述螺栓的螺母,所述螺栓包括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以防止所述螺栓旋转的方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解决了因电梯井道空间较小造成的不便于安装的问题。

Elevator ca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elevator car. The elevator car comprises a car roof and car bottom and the top of car and the car bottom car wall formed of accommodation space, the car wall includes connected are sequentially first and second side walls, third side wall and four side walls, wherein the first side wall includes a first wall in the same structure and the second panel, the first panel comprises a plate body respectively from the plate body to bend away from the accommodating space extension bending formed, the bending part of the first panel and the second panel of the abutment and one side is provided with a hole the elevator car passes through the bolt and nut are connected with the two folding unit for the bolt, the bolt comprises clamped on the clamping holes to prevent the rotation of the square neck bolt. The elevator car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solves the problem that the space of the elevator shaft is small and the installation is inconveni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轿厢
本技术涉及电梯设备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电梯轿厢。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发展,各种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的上下行动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了节省电梯占用空间,一般电梯井道的空间比较小。这种较小的电梯井道的空间会造成轿厢的厢壁板安装和连接困难。此外,由于厢壁板的连接中多数的结构都采用六角头螺栓与六角螺母+垫圈+弹簧垫圈的组合,在现场安装时遇到空间比较小的不能用一只手完成安装并紧固。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梯轿厢进行进一步开发,以避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的电梯轿厢存在厢壁板在电梯井道空间较小的情况下安装困难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易于安装的电梯轿厢。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包括轿顶、轿底及与所述轿顶和所述轿底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轿壁,所述轿壁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一壁板包括板体及分别自所述板体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折弯部,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的所述折弯部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电梯轿厢还包括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的螺栓及配合所述螺栓的螺母,所述螺栓包括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以防止所述螺栓旋转的方颈。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围合形成矩形框结构。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壁板结构相同的第三壁板,所述第三壁板的所述折弯部与所述第一壁板的所述板体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所述卡合孔,所述第三壁板和所述第一壁板通过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固定连接。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壁板、所述第二壁板及所述第三壁板均还包括自所述折弯部远离所述板体的一端弯折延伸并终止于一末端缘的延伸部,所述末端缘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板体上。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分别与所述延伸部和所述板体垂直。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方颈的截面呈多边形。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多边形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及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在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一种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螺母为六角法兰面螺母。相较于相关技术,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通过在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的其中一方上开设与所述方颈形状相匹配的卡合孔;组配时,所述螺栓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并使得所述方颈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从而防止所述螺栓在组配过程中旋转;进而通过所述螺母配合所述螺栓以固定相邻两壁板,可以解决因电梯井道空间较小造成的不便于安装的问题。二、通过将所述螺母设置为六角法兰面螺母,可以避免额外使用平垫圈和弹簧垫圈,进而可以简化安装工艺和节省安装时间。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电梯轿厢沿A-A方向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其中,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梯轿厢沿A-A方向的剖视图。所述电梯轿厢100包括轿顶1、轿底3、与所述轿顶1和所述轿底3围合形成容纳空间5的轿壁7及用于固定组装所述轿壁7的螺栓8及配合所述螺栓8的螺母9。所述螺栓8包括螺杆81、方颈83及螺杆头85,所述方颈83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螺杆81和所述螺杆头85。所述方颈83呈多边形。所述多边形可以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及六边形中的任意一种,但本实施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多边形。所述螺母9为六角法兰面螺母。所述轿壁7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并围合形成矩形框结构的第一侧壁71、第二侧壁73、第三侧壁75及第四侧壁7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壁71、所述第二侧壁73、所述第三侧壁75及所述第四侧壁77的结构相同,且相邻两侧壁的连接方式也相同。为了便于乘客出入所述电梯轿厢100,所述第三侧壁75上设有轿门79。为了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的理解,特以所述第一侧壁71的结构及所述第一侧壁71与所述第二侧壁73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所述第一侧壁71包括结构相同且通过所述螺栓8和所述螺母9固定连接的第一壁板711和第二壁板713。为了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清楚的理解,特以所述第一壁板711的结构进行说明。所述第一壁板711包括板体714、分别自所述板体714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5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折弯部715及自所述折弯部715远离所述板体714的一端弯折延伸并终止于一末端缘716的延伸部717,所述末端缘717的正投影位于所述板体714上。所述板体714分别垂直于所述轿顶1和所述轿底3。所述折弯部715分别与所述延伸部717和所述板体714垂直。所述第一壁板711和所述第二壁板713的所述折弯部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与所述方颈83形状相匹配的卡合孔。组配时,所述螺栓8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715并使得所述方颈83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所述螺母9配合所述螺栓8以固定所述第一壁板711和所述第二壁板713。通过所述方颈83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可以防止所述螺栓8在组配过程中旋转,通过将所述螺母9设置为六角法兰面螺母,可以避免额外使用平垫圈和弹簧垫圈。所述第二侧壁73包括与所述第一壁板711结构相同的第三壁板731和第四壁板733。所述第三壁板731和所述第四壁板733的连接方式与所述第一壁板711和所述第二壁板713的连接方式相同。其中,所述第三壁板731的所述折弯部715与所述第一壁板711的所述板体714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所述卡合孔,所述第三壁板731和所述第一壁板711通过所述螺栓8和所述螺母9固定连接。本技术提供的电梯轿厢100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一、通过在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715的其中一方上开设与所述方颈83形状相匹配的卡合孔;组配时,所述螺栓8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715并使得所述方颈83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从而防止所述螺栓8在组配过程中旋转;进而通过所述螺母9配合所述螺栓8以固定相邻两壁板,可以解决因电梯井道空间较小造成的不便于安装的问题。二、通过将所述螺母9设置为六角法兰面螺母,可以避免额外使用平垫圈和弹簧垫圈,进而可以简化安装工艺和节省安装时间。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电梯轿厢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轿厢,包括轿顶、轿底及与所述轿顶和所述轿底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轿壁,所述轿壁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一壁板包括板体及分别自所述板体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折弯部,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的所述折弯部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电梯轿厢还包括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的螺栓及配合所述螺栓的螺母,所述螺栓包括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以防止所述螺栓旋转的方颈。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轿厢,包括轿顶、轿底及与所述轿顶和所述轿底围合形成容纳空间的轿壁,所述轿壁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及第四侧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结构相同的第一壁板和第二壁板,所述第一壁板包括板体及分别自所述板体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折弯部,所述第一壁板和所述第二壁板的所述折弯部抵接且其中一方开设有卡合孔,所述电梯轿厢还包括依次穿过相抵接的两所述折弯部的螺栓及配合所述螺栓的螺母,所述螺栓包括卡合于所述卡合孔中以防止所述螺栓旋转的方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围合形成矩形框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包括与所述第一壁板结构相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礼陈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卓梅尼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