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5858460 阅读:1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22 19: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包括:一螺旋状上行通道,一螺旋状下行通道,以及共同连接于所述螺旋状上行通道的底层末端和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底层末端的出入通道以及设置于各层上的可连通车库的车道出入口;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相互依次交错形成双螺旋状。该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节约立体空间,提高了行车的通行效率,可满足车道内任意点车辆进出,无车道交错,并且该通道可根据需求改变通道高度,其设计巧妙,实用性强,同时,实现了车道在有限、集中的用地内快速、大幅度提升高度的要求,提升过程中,车道可在任意标高设置出入口,在车道内行驶无任何交叉,大大节约了城市立体空间。

Three dimensional double helix lane system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three-dimensional double helix lane system, which comprises a helical uplink channel, a spiral downward channel, and the bottom end of the common access channel is connected to the bottom end of the spiral channel uplink and downlink channel and spirally arranged in each layer can be communicated with the garage Lane among them, the entrance; the spiral and spiral uplink downlink channel are sequentially staggered to form the double helix. The stereo double helix lane system, saving space, improve the traffic efficiency of vehicles, which can meet the traffic lane at any point out of the vehicle, no lane staggered, and the channel can be changed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channel height, its ingenious design, strong practic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make the lane with a limited and concentrated area, fast greatly enhance the height requirement, in the process of ascension can be set out in the entrance lane, arbitrary elevation, running without any cross in the driveway, greatly saves the city spa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设计
,尤其涉及一种可快速、大幅度提升道路标高,同时方便连接多个出入口,结构紧密,高效,节约空间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不断增长,而对于地球上有限可用面积提出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口集中的城市,土地资源严重紧张,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对于这些大中城市,汽车保有量更是持续增长,而汽车停放也是继续解决的问题。如办公楼,商场,游乐场等等,如何在有限的立体空间内设计汽车车道以及停车场,是目前建筑设计的难点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解决了现有建筑结构的车库车道所占空间较大的技术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技术方案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包括:一螺旋状上行通道,一螺旋状下行通道,以及共同连接于所述螺旋状上行通道的底层末端和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底层末端的出入通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相互依次交错形成双螺旋状。优选的,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所述螺旋状下行通道的相邻层的层高均相同。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和螺旋状下行通道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重合,且结构相同。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层间一侧在可达标高范围内设有可连接车库的入口通道;所述螺旋状下行通道的一侧在可达标高范围内设有可连接车库的出口通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下行通道的行车方向为顺时针,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的行车方向为逆时针。其中,当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层高不相同时,车库所在的当前层与相邻的下层车库之间还设有一跨层连接通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均为单向行车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的底层端部或顶层端部和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底层端部或顶层端部与车库之间共同形成的出入通道为Y形坡道或独立的单行车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和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平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圆角矩形。优选的,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层间相互平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节约立体空间,可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车辆的上升和下降通道,同时采用上行和下行分离通道结构,提高了行车的通行效率,可满足车道内任意点车辆进出,无车道交错,并且该通道可根据实际需求改变通道形状和高度,其设计巧妙,实用性强,同时,实现车道在有限、集中的用地内快速、大幅度提升高度的要求,在提升过程中,车道可在任意标高设置出入口,车道内行驶无交叉情形,大大节约了城市立体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的纵向剖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请参阅附图1至附图3,在本实施例中,该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包括:一螺旋状上行通道1,一螺旋状下行通道2,以及共同连接于所述螺旋状上行通道1的底层末端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底层末端的出入通道3。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螺旋状下行通道2相互依次交错形成双螺旋状,类似于DNA结构的对称式双螺旋结构。当然,所述的出入通道3也可以是两条独立的分别连接于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底层末端的出口通道和入口通道,且位于不同方向。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该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是以设计于地面之上的结构进行说明的。于其他实施例中,若该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设置于地面以下,则出入通道需3要连接于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顶层的末端。出入通道3可以是合并的Y型交叉通道,也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单行通道。优选的,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所述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相邻层的层高均相同。层高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如通行车型,或者车库层高等而定。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车道的层高也可以是不同的。由于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螺旋状下行通道2为依次交错的双螺旋结构,因此,从侧面看,该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呈上行通道与下行通道依次交错纵向排列分布的。请再次参阅附图2,当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螺旋状下行通道2之间层高均相等时,在距离地面等高的车库层一边连接于螺旋状上行通道1,另一边连接于螺旋状下行通道2,从而直接实现同一等高层的车库各设有车辆入口和车辆出口,图2中向上箭头为上行通道,向下箭头为下行通道。其中,当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层高不相同时,车库4所在的当前层与相邻的下层车库之间还设有一跨层连接通道,即,在此情况下,车辆下行出车库,首先从所述的跨层连接通道向下行驶至下一层的螺旋状下行通道2,然后从罗旋转下行通道驶出。优选的,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重合,当然,此处的投影重合是指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纵向主体部分,不包括连接端部的进出通道。即要求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通道宽度、通道走向相同。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在竖直方向的投影也可以是部分重合的,甚至是不重合,其根据实际施工空间需要而定。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层间一侧均设有车库4。请再次参阅附图3,所述的车库4与螺旋状上行通道1在可达标高范围内设有上行连接通道6,与所述螺旋状下行通道2在可达标高范围内设有下行连接通道5,由所述的上行连接通道6,下行连接通道5将车辆引流至对应层的车库。图中,并未示出,存在于各层间连通车库的出入通道,附图中的上行连接通道6和下行连接通道5均是连接于顶层的通道,用于说明其中一层的结构特征,其他层与该结构类似,其它层上行连接通道和下行连接通道设置在当前层的任意边缘处。当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各层高度与其对应的一侧车库等高时,则车库与上行或下行通道无需设置上述的上行连接通道6和下行连接通道5;二者高度不相等时,则在当前层可达标高范围内的一侧车库设置上述上行连接通道6和下行连接通道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行车方向为顺时针,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的行车方向为逆时针。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也可以反方向设置。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与螺旋状下行通道2均为单向行车道,包括单向单车道和单向多车道。当然,为了增加通车效率,也可以将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道宽增加,使其成为单向多车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的底层端部或顶层端部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底层端部或顶层端部共同形成的出入通道为Y形坡道或者分别独立的单向车道,即通常所述的三岔路口或并列的双向车道。更具体的,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横截面(即建筑领域的平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圆角矩形等形状。优选的,上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1和螺旋状下行通道2的层间相互平行,即各层间上行和下行通道保持相互平行,在保持施工难度相同的同时,保证了空间利用率。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还包括车位预约系统,用户可提前进行车位预约,以减少车位寻找时间。同时在各层连接车库的分叉口设有剩余车位指示牌,提示车主。该实施例中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可以在有限、集中的用地内实现快速、大幅度的道路标高抬升;第二、由于将车道拆成了两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螺旋状上行通道,一螺旋状下行通道,以及共同连接于所述螺旋状上行通道的底层末端和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底层末端的出入通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相互依次交错形成双螺旋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螺旋状上行通道,一螺旋状下行通道,以及共同连接于所述螺旋状上行通道的底层末端和螺旋状下行通道的底层末端的出入通道;其中,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螺旋状下行通道相互依次交错形成双螺旋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与所述螺旋状下行通道的相邻层的层高均相同。(此处进一步限定层高相同的优选方案,在上文中已有包含层高不相同的情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和螺旋状下行通道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重合,且结构相同。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立体双螺旋车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状上行通道层间一侧在可达标高范围内设有可连接车库的入口通道;所述螺旋状下行通道的一侧在可达标高范围内设有可连接车库的出口通道。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体双螺旋车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东张伟峰马冀叶君超
申请(专利权)人:柏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