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84827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0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包括公交站本体、支撑结构、雨棚,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公交站本体底部的两端;所述雨棚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为乘客提供了良好的候车环境,且实现了公交站台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交站台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交站台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


[0001]本技术涉及公交站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

技术介绍

[0002]公交站台属于一种常见的乘客候车的公共设施,然而现有的公交车站设施过于简陋,虽顶部设有雨棚,但是由于车站内部空间有限,难以抵挡夏日的酷暑和冬日的严寒;并且当出现降雨时,传统的公交车站的避雨效果非常有限,雨水会随着风向飘至公交车站的边缘,靠近公交车站边缘的乘客有时会被雨水浸湿。因此,现有的公交车站为乘客提供的候车环境不理想,受气象因素影响较大。
[0003]鉴于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它能较大程度的抵挡气象因素对候车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从而为乘客提供了良好的候车环境,且实现了公交站台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
[0005]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包括公交站本体,还包括:
[0007]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公交站本体底部的两端;
[0008]所述支撑结构包括:
[0009]支撑板;
[0010]支撑柱,多个所述支撑柱间隔设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与所述雨棚相连接;
[0011]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座位区,用于乘客候车休息;
[0012]雨棚,所述雨棚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上。
[00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所述公交站本体包括:
[0014]承重体;
[0015]第一建筑体和第二建筑体,所述第一建筑体与所述第二建筑体相连接且位于所述承重体的顶部,所述第一建筑体的内部设有休息室,所述第二建筑体的内部设有服务中心;
[0016]其中,所述承重体的内部设有连通至所述休息室和所述服务中心的楼道,当人们遇到恶劣天气时,可通过楼道进入到所述休息室或所述服务中心候车,为乘客抵挡外界恶劣的天气,从而提供了更为舒适的候车环境。
[001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所述休息室与所述服务中心之间设有走廊,所述走廊与所述楼道的顶端连接,当人们到达走廊时,可通过自己的需求进入休息室里休息或进入服务中心里咨询交通信息。
[001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所述承重体的内部还设有管理室,所述管理室内设有智能监控设备、电子显示屏以及线路调度设备,其中智能监控设备用于监测所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周围的情况;电子显示屏用于显示候车信息;线路调
度设备则用于对所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的用电根据需要进行调度。
[0019]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所述第一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建筑体的顶部设有屋盖。
[0020]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还包括:
[0021]吊顶,所述吊顶设于所述屋盖的底部;
[0022]压顶,所述压顶设于所述屋盖与所述吊顶之间,且所述压顶位于所述屋盖底端的四角。
[0023]其中,所述吊顶用于所述休息室和所述服务中心的顶部装修;所述压顶用于提高所述第一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建筑体的屋盖与墙体连接的整体稳定性以及安全性。
[002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还包括第三建筑体,所述第三建筑体设于所述第一建筑体的一侧,所述第三建筑体的表面还设有“Bus Station”字样的标志牌,用于提示远处的乘客。
[002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所述第二建筑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建筑体靠近所述第二建筑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二建筑体的一端倾斜;所述第三建筑体远离所述第二建筑体的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建筑体的一端倾斜。
[0026]所述第一建筑体和所述第三建筑体均采用倾斜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所述第一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建筑体的连接部设有凹槽,当遇到降雨天气时,有利于雨水的排出。
[002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技术方案,上述建筑一体化公交站中,所述第一建筑体和所述第三建筑体的顶部均设有导流槽,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建筑的排水功能。
[00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9]1)通过在支撑柱上设置雨棚以及在管理室内设置电子显示屏,实现了公交站台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省去了现有公交站台的空间位置,从而加大了乘客的活动空间;
[0030]2)当乘客在候车过程中遇到了恶劣的天气环境,可以通过楼道进入到休息室或服务中心里候车,从而为乘客提供了舒适的候车环境;
[0031]3)倾斜式的建筑结构设计搭配导流槽的设置,使得建筑的排水效果大幅度提高。
附图说明
[0032]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建筑一体化公交站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34]图3为图2的A

A剖切图;
[0035]图4为图3的A处局部放大图。
[0036]图中所述数字标注表示为:1、第一建筑体;2、第二建筑体;3、承重体;4、支撑柱;5、雨棚;6、座位区;7、管理室;8、楼道;9、压顶;10、吊顶;11、支撑板;12、屋盖;13、第三建筑体;14、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8]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部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0039]还需说明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004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41]实施例1
[0042]如图1

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包括公交站本体、支撑结构、雨棚5,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公交站本体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包括公交站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公交站本体底部的两端;所述支撑结构包括:支撑板;支撑柱,多个所述支撑柱间隔设于所述支撑板上,并与雨棚相连接;其中,两个相邻的所述支撑柱与所述支撑板之间形成座位区;雨棚,所述雨棚设于所述支撑结构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公交站本体包括:承重体;第一建筑体和第二建筑体,所述第一建筑体与所述第二建筑体相连接且位于所述承重体的顶部,所述第一建筑体的内部设有休息室,所述第二建筑体的内部设有服务中心;其中,所述承重体的内部设有连通至所述休息室和所述服务中心的楼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休息室与所述服务中心之间设有走廊,所述走廊与所述楼道的顶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一体化公交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体的内部还设有管理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其明喻丽萍黄明魏玲娜容世锐叶家欣高云天黄衍嘉
申请(专利权)人:柏涛建筑设计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