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production method of a polyamide fiber roll,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winding a polyamide fiber tow to obtain a polyamide fiber roll; winding the winding in an under feed manner when winding. The invention adopts the method in the winding less feed, polyester spinning equipment can be used for low speed winding and stable spinning of polyamide, and reduce the newly designed funding of polyester spinning equipment, greatly reduces the production cos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聚酰胺纤维卷装及其生产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聚酰胺材料
,涉及一种聚酰胺纤维卷装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介绍
合成纤维作为重要的纺织纤维,其地位已经超过天然纤维,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其中,聚酯纤维(涤纶)、聚酰胺纤维(锦纶)和聚丙烯腈纤维(腈纶)占到合成纤维总产量的90%,而聚酯纤维产量为第一位。聚酯纤维是现有市场常见的一种纤维,纺丝过程中所使用的纺丝设备较为成熟,一般采用低速纺丝的方法进行纺丝。例如CN102634859A公开了一种涤纶的纺丝及卷绕工艺,其卷绕分为多级卷绕,但最高卷绕速度为3350m/min。又例如CN1664185A公开了一种聚酯纤维的为拉伸丝的生产方法,从其实施例的记载可知其卷绕速度为2500m/min左右。聚酰胺纤维的产量仅次于聚酯纤维,由于其结构与聚酯不同,为了避免卷绕过程中丝束在卷绕装上发生过多松弛而导致变软、塌边,故其相应的纺丝速度必须达到4000m/min以上,4000m/min以上的高速纺丝工艺,可以保证聚酰胺的高取向度,使其结构稳定,从而不会发生松桶塌边现象。例如CN106062262A公开了记载以4000m/mi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聚酰胺纤维卷装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对聚酰胺纤维丝束进行卷绕,得到所述聚酰胺纤维卷装;优选地,所述卷绕时采用欠喂方式进行卷绕。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聚酰胺纤维卷装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对聚酰胺纤维丝束进行卷绕,得到所述聚酰胺纤维卷装;优选地,所述卷绕时采用欠喂方式进行卷绕。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包括如下步骤:使所述聚酰胺纤维丝束在两个导丝辊的带动下进入卷绕辊,所述卷绕辊对所述聚酰胺纤维丝束进行卷绕,形成所述聚酰胺纤维卷装;优选地,所述导丝辊包括第一导丝辊;所述第一导丝辊为下导丝辊;所述卷绕时,所述第一导丝辊的线速度小于所述卷绕辊的线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绕辊的卷速为500‐8000m/min,优选≤4000m/min以下,更优选为500‐3600m/min,更优选为800‐3200m/min,进一步优选为1000‐3000m/min,更进一步优选为1500‐2500m/min。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欠喂的欠喂率δ为1‐15%,优选为2‐12%,更优选为3‐10%,进一步优选为5‐8%,更进一步优选为6‐7%。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辊包括第一导丝辊和第二导丝辊;所述第一导丝辊为下导丝辊;所述第二导丝辊为上导丝辊;优选地,所述卷绕辊的线速度V2与所述第一导丝辊的线速度V1满足以下关系:δ为1‐15%,优选为2‐12%,更优选为3‐10%,进一步优选为5‐8%,更进一步优选为6‐7%。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酰胺纤维丝束的生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聚酰胺纺丝得到聚酰胺纤维丝束;所述纺丝的方法包括:切片纺丝或熔体直纺;所述聚酰胺纤维丝束的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二元胺和二元酸聚合,形成聚酰胺熔体;或者,将聚酰胺树脂加热至熔融状态,形成聚酰胺熔体;(2)、将所述聚酰胺熔体通过喷丝板的喷丝头喷出,得到初生丝;(3)、对所述初生丝进行冷却和上油,形成聚酰胺纤维丝束。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二元酸包括乙二酸、丁二酸、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一碳二元羧酸、十二碳二元羧酸、十三碳二元羧酸、十四碳二元羧酸、十五碳二元羧酸、十六碳二元羧酸、十七碳二元羧酸、十八碳二元羧酸、马来酸和Δ9‐1,18十八烯二元羧酸中的一种或多种;和/或,步骤(1)中,所述二元胺的碳原子个数为2‐6,优选为3‐5;和/或,步骤(1)中,还加入共聚单体和/或添加剂;优选地,所述共聚单体的添加摩尔数为二元羧酸和二元胺的添加摩尔总数的0‐20%,优选为0‐15%,更优选为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朝续,徐晓辰,秦兵兵,刘修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凯赛生物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