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管连接结构及其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633446 阅读:2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7: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管连接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塑料管连接结构以及结构的加工方法,包括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外沿设有与第一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一翻边,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外沿上皆设有与第二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二翻边;该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固定第一塑料管、探针开槽、翻边、固定第二塑料管、翻边、打磨、攻螺纹孔。和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在管口增加了内套部,将管口的间隙进行遮挡,同时锥面的设置增加了内套部和第二塑料管内壁的贴合面积,密封效果更好;同时内套部还起到一定的内部支撑作用,防止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之间相互折弯,提高了连接的强度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塑料管连接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管连接

技术介绍
管子是构成管道的主要构件,管子按材质有钢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非金属管若干种。塑料管一般是以合成树脂,也就是聚酯为原料、加入稳定剂、润滑剂、增塑剂等,以“塑”的方法在制管机内经挤压加工而成。由于它具有质轻、耐腐蚀、外形美观、无不良气味、加工容易、施工方便等特点,在诸多领域内皆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作房屋建筑的自来水供水系统配管、排水、排气和排污卫生管、地下排水管系统、雨水管以及电线安装配套用的穿线管等。为适应不同工作领域的使用,塑料管往往会根据实际需求被切取成不同长度,并根据需要进行塑料管的连接和密封,现有的塑料管的联接方式一般采用近似于法兰连接的方式,即在管口各安装一个抱箍,管口对接后采用螺栓将两抱箍连接紧固,实现塑料管的连接。但是,该连接方式塑料管管口之间并没有相互连接,在塑料管折弯或是震动时,管口会存在较大间隙,影响连接处的可靠性和密封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意在提供一种塑料管连接结构,以提高塑料管连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本方案中的塑料管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所述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外沿设有与第一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外沿上均设有与第二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内沿设有和轴线平行的内套部,所述内套部的外表面为锥形面,所述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内壁设有和所述锥形面相配合的内圆锥面;所述第一塑料管的内套部插入第二塑料管内,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接触,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通过螺栓连接。安装过程:将第一塑料管的内套部插于第二塑料管的管口,使内套部外表的锥面和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内壁锥面相贴合,直至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接触,此时内套部会发生细微弯折变形,以增加两锥面的贴合力;采用螺栓将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连接并紧固。有益效果:和现有技术相比,该方案在管口增加了内套部,将管口的间隙进行遮挡,同时锥面的设置增加了内套部和第二塑料管内壁的贴合面积,密封效果更好;同时内套部还起到一定的内部支撑作用,防止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之间相互折弯,提高了连接的强度和可靠性。进一步,所述内套部的锥形面和第一塑料管的轴线夹角为15℃,在该角度下内套部和第二塑料管内壁的贴合面积够大,同时内套部也不会因为过薄而使强度降低,综合性能最强。进一步,所述第一翻边的厚度为第一塑料管管壁厚度的1/2,所述第二翻边的厚度为第二塑料管管壁厚度的1/2。保证第一翻边和内套部厚度的平衡,同时保证第一翻边和内套部的强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塑料管连接结构的加工方法,以实现连接的可靠性和密封性高的塑料管连接结构的加工。本方案中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第一塑料管:将第一塑料管固定在夹具上,第一塑料管待加工的一端管口伸出夹具;S2.探针开槽:在第一塑料管管口轴向方向上布置一个可滑动的滑座,在滑座上安装若干呈圆周分布并且径向滑动的探针;将探针加热,移动滑座,将探针沿第一塑料管管壁端部插入,熔化塑料形成熔融孔;探针旋转,切割塑料管,在第一塑料管端部制成加工槽,加工槽将塑料管端部分隔为内筒和外筒;S3.翻边:沿第一塑料管的轴线方向布置用于翻边的第一模具,第一模具为圆锥形,第一模具设有通孔,通孔外套在第一塑料管的内筒外端,第一模具轴向移动,圆锥表面推动外筒变形,制成第一翻边;S4.固定第二塑料管:将第二塑料管固定在夹具上,第二塑料管待加工的一端管口伸出夹具;S5.翻边:沿第二塑料管的轴线方向布置用于翻边的第二模具,第二模具为圆锥形,将第二模具加工至高温,第二模具轴向移动,圆锥表面推动管壁变形,制成第二翻边;S6.打磨:利用磨床打磨第一塑料管的内筒外表面呈锥面,制成内套部;利用磨床打磨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内壁至锥面;S7.攻螺纹孔:在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上攻取螺纹孔。有益效果:本方案利用高温探针预制加工槽,同时加热软化第一塑料管,便于翻边;利用带通孔的圆锥形第一模具,即不会对塑料管内筒造成影响,同时完成外筒的弯折变形,制成第一翻边;第二塑料管则直接采用第二模具进行加热,由第二模具推动管口变形,形成第二翻边;上述加工方法能够实现该连接结构管件的预加工,采用探针进行第一塑料管加工槽的切割,保证了塑料的均匀受热,避免了塑料因局部受热不均而软化不均匀,影响翻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塑料管连接结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待安装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第一塑料管1、第一翻边11、内套部12、第二塑料管2、第二翻边21、螺栓3。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本方案中的塑料管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管1和第二塑料管2,所述第一塑料管1的管口外沿加工有与第一塑料管1轴线垂直的第一翻边11,第二塑料管2的管口外沿上皆设有与第二塑料管2轴线垂直的第二翻边21;第一塑料管1的管口内沿加工有和轴线平行的内套部12,所述内套部12的外表面为锥形面,第二塑料管2的管口内壁加工有和所述锥形面相配合的内圆锥面。第一塑料管1的内套部12插入第二塑料管2内,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相接触,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上通过螺栓3连接。内套部12的锥形面和第一塑料管1的轴线夹角为15℃,在该角度下内套部12和第二塑料管2内壁的贴合面积够大,同时内套部12也不会因为过薄而使强度降低,综合性能最强。第一翻边11的厚度为第一塑料管1管壁厚度的1/2,所述第二翻边21的厚度为第二塑料管2管壁厚度的1/2。保证第一翻边11和内套部12厚度的平衡,同时保证第一翻边11和内套部12的强度。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上皆加工有螺纹孔,螺纹孔安装有螺栓3进行紧固。安装过程:将第一塑料管1的内套部12插于第二塑料管2的管口,使内套部12外表的锥面和第二塑料管2的管口内壁锥面相贴合,直至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相接触,此时内套部12会发生细微弯折变形,以增加两锥面的贴合力;采用螺栓3将第一翻边11和第二翻边21连接并紧固。上述连接结构采用的塑料管采用以下方式加工:S1.固定第一塑料管1:将第一塑料管1固定在夹具上,第一塑料管1待加工的一端管口伸出夹具;S2.探针开槽:在第一塑料管1口轴向方向上布置一个可滑动的滑座,在滑座上安装若干呈圆周分布并且径向滑动的探针;将探针加热,移动滑座,将探针沿第一塑料管1管壁端部插入,熔化塑料形成熔融孔;圆周分布的探针整体旋转,切割塑料,在第一塑料管1端部制成加工槽,加工槽的内侧和外侧分别为内筒和外筒;S3.翻边:沿第一塑料管1的轴线方向布置用于翻边的第一模具,第一模具为圆锥形,第一模具设有通孔,通孔外套在第一塑料管1的内筒外端,第一模具轴向移动,圆锥表面推动外筒变形,制成第一翻边11;S4.固定第二塑料管2:将第二塑料管2固定在夹具上,第二塑料管2待加工的一端管口伸出夹具;S5.翻边:沿第二塑料管2的轴线方向布置用于翻边的第二模具,第二模具为圆锥形,将第二模具加工至高温,第二模具轴向移动,圆锥表面推动管壁变形,制成第二翻边21;S6.打磨:利用磨床打磨第一塑料管1的内筒外表面至锥面,制成内套部12;利用磨床打磨第二塑料管2的管口内壁至锥面;S7.攻螺纹孔: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塑料管连接结构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塑料管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外沿设有与第一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外沿上均设有与第二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内沿设有和轴线平行的内套部,所述内套部的外表面为锥形面,所述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内壁设有和所述锥形面相配合的内圆锥面;所述第一塑料管的内套部插入第二塑料管内,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接触,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通过螺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料管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塑料管和第二塑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外沿设有与第一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外沿上均设有与第二塑料管轴线垂直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塑料管的管口内沿设有和轴线平行的内套部,所述内套部的外表面为锥形面,所述第二塑料管的管口内壁设有和所述锥形面相配合的内圆锥面;所述第一塑料管的内套部插入第二塑料管内,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相接触,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通过螺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部的锥形面和第一塑料管的轴线夹角为1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料管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翻边的厚度为第一塑料管管壁厚度的1/2,所述第二翻边的厚度为第二塑料管管壁厚度的1/2。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料管连接结构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固定第一塑料管:将第一塑料管固定在夹具上,第一塑料管待加工的一端管口伸出夹具;S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震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永高塑业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