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31866 阅读:2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1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包括耳板、轴向内钢棒、防护钢筒、叠层橡胶钢板、支承钢管、铅块柱和连接底盘,叠层橡胶钢板共有两个,每个叠层橡胶钢板的内部穿设有轴向内钢棒,轴向内钢棒的一端与耳板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铅块柱与连接底盘固定连接,连接底盘的周部设有若干支承钢管;叠层橡胶钢板由管状钢板层和管状胶板层交替粘接而成,叠层橡胶钢板的最内侧、最外侧均为橡胶层,两个叠层橡胶钢板通过防护钢筒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铅块柱的弹性、塑性变形不断耗散地震输入的能量,实现了减隔震的作用,能够替代传统弹簧阻尼导杆系统,作为新型三维隔震支座的轴向隔震系统元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隔震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
技术介绍
中国地处两条主要的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遭受到地震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城市内结构、设备(如馆藏文物储放装置)破坏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将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地震是由于地壳岩层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中,随着地壳的不断变化,地应力的作用超过某处岩层的极限强度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断裂和错动,从而引起震动,并以弹性波的形式传到地表,引起地表附近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产生惯性力,当物体本身具有的抵抗这种惯性作用的抗震能力不足时,物体发生破坏。而当地震动的卓越周期和物体的自振周期比较接近时,物体的破坏就将更加严重。而通过对物体设置一定的隔震装置可以显著改变物体的自振周期,从而避开地震的卓越周期,从而显著的降低作用于物体的惯性力,减小物体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增加物体在地震下的安全。传统的减隔震技术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隔震装置的设置来延长结构的自振周期,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另一类是通过在结构与基础的连接处设置耗能的装置,消耗地震对结构的能量输入,从而减小输入到结构中的地震能量,降低地震作用的破坏。目前这两种减隔震技术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但上述上述两种减隔振方式所采取的隔震措施都是以减小水平地震作用为目标,以此为减隔振目标所设计的支座也仅能够满足水平隔振的需要。但实际震害表明,轴向(竖向)地震对物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某些情况下,其作用会超过水平地震作用。传统隔震台座一般都是针对水平方向进行隔震,这使得传统隔震台座一方面不满足轴向隔震的要求,另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对轴向地震作用产生放大作用。公开号为CN104315079A、CN104315080A、CN104294954A、CN104295660A和CN104358822A的五个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新型三维隔震支座,但是这种支座中弹簧阻尼导杆系统的性能限制了其应用,需要更加适宜的轴向隔震系统元件,本专利技术可以作为新型三维隔震支座很好的轴向隔震系统元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能够替代传统弹簧阻尼导杆系统,作为新型三维隔震支座的轴向隔震系统元件。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包括耳板、轴向内钢棒、防护钢筒、叠层橡胶钢板、支承钢管、铅块柱和连接底盘,所述叠层橡胶钢板共有两个,每个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的内部穿设有轴向内钢棒,所述轴向内钢棒的一端与耳板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铅块柱与连接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底盘的周部设有若干支承钢管;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由管状钢板层和管状胶板层交替粘接而成,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的最内侧、最外侧均为橡胶层,两个所述叠层橡胶钢板最外侧橡胶层通过所述防护钢筒连接于一体。进一步地,所述轴向内钢棒和铅块柱的直径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管状钢板层中每层钢板厚度相等。进一步地,所述管状胶板层中每层胶板通过硫化或胶粘方式与两侧的钢板固定。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底盘呈长方体状,周部四个侧面设有支承钢管。进一步地,所述支承钢管的外端面呈与防护钢筒内侧面配合的弧面。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解决了轴向减隔震的问题,为待减隔震设备如馆藏文物储放装置提供减隔震保护,最大限度地“切断”或削弱地震作用的传递,延长待减隔震设备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作用的卓越周期,地震输入的能量通过铅块柱的弹性和塑性变形不断耗散,实现了减隔震的作用。本专利技术装置能够替代传统弹簧阻尼导杆系统,作为新型三维隔震支座的轴向隔震系统元件。2、根据待减隔震设备的轴向自振周期,选择不同厚度的橡胶层及钢板层并交替粘结,延长待减隔震设备的轴向自振周期。当然,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减隔震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减隔震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减隔震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护钢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护钢筒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省略防护钢筒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耳板、轴向内钢棒、铅块柱及连接底盘的连接示意图;图10为图9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中铅块柱、连接底盘及支承钢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3为图12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2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2结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中叠层橡胶钢板的侧视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耳板,2-轴向内钢棒,3-防护钢筒,4-叠层橡胶钢板,5-支承钢管,6-连接底盘,7-铅块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6所示,本实施例为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包括耳板1、轴向内钢棒2、防护钢筒3、叠层橡胶钢板4、支承钢管5、铅块柱7和连接底盘6,叠层橡胶钢板4共有两个,每个叠层橡胶钢板4的内部穿设有轴向内钢棒2,轴向内钢棒2的一端与耳板1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铅块柱7与连接底盘6固定连接,连接底盘6的周部设有若干支承钢管5;叠层橡胶钢板4由管状钢板层和管状胶板层交替粘接而成,叠层橡胶钢板4的最内侧、最外侧均为橡胶层,两个叠层橡胶钢板4最外侧橡胶层通过防护钢筒3连接于一体。其中,轴向内钢棒2和铅块柱7的直径相等。其中,管状钢板层中每层钢板厚度相等,管状胶板层中每层胶板通过硫化或胶粘方式与两侧的钢板固定。其中,连接底盘6呈长方体状,周部四个侧面设有支承钢管5。支承钢管5的外端面呈与防护钢筒3内侧面配合的弧面。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适用于城市内的多种待减隔震设备,如馆藏文物储放装置。使用时,馆藏文物储放装置直接与耳板1固定连接,非地震状态时轴向荷载作用下,馆藏文物储放装置通过叠层橡胶钢板4中橡胶的剪切作用达到受力平衡;地震作用发生时,轴向产生的幅值不断变化的压力通过叠层橡胶钢板4的剪切变形削弱,并且叠层橡胶钢板4的设置延长了馆藏文物储放装置的轴向自振周期,使得馆藏文物储放装置的轴向自振周期远离地震的卓越周期,从而大幅度减小轴向地震作用,地震输入的能量通过铅块柱7的弹性和塑性变形不断耗散,实现了减隔震的作用;地震发生后,馆藏文物储放装置重新达到受力平衡。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板、轴向内钢棒、防护钢筒、叠层橡胶钢板、支承钢管、铅块柱和连接底盘,所述叠层橡胶钢板共有两个,每个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的内部穿设有轴向内钢棒,所述轴向内钢棒的一端与耳板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铅块柱与连接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底盘的周部设有若干支承钢管;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由管状钢板层和管状胶板层交替粘接而成,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的最内侧、最外侧均为橡胶层,两个所述叠层橡胶钢板最外侧橡胶层通过所述防护钢筒连接于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耳板、轴向内钢棒、防护钢筒、叠层橡胶钢板、支承钢管、铅块柱和连接底盘,所述叠层橡胶钢板共有两个,每个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的内部穿设有轴向内钢棒,所述轴向内钢棒的一端与耳板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铅块柱与连接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底盘的周部设有若干支承钢管;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由管状钢板层和管状胶板层交替粘接而成,所述叠层橡胶钢板的最内侧、最外侧均为橡胶层,两个所述叠层橡胶钢板最外侧橡胶层通过所述防护钢筒连接于一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层橡胶钢板铅柱阻尼杆式轴向减隔震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辰啸聂桂波戴君武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