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539396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9 06:06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三绝缘体及金属壳,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内金属件通过组装固定于一体,所述第三绝缘体通过一体成型围设于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内金属件外围,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绝缘体及包括有若干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的第二绝缘体及包括有若干第二端子的第二端子组,所述各第一端子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绝缘体,所述各第二端子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绝缘体,以利于注塑成型时的定位。三次注塑成型使得各端子与绝缘本体固持稳定,电连接器整体强度好。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es a first terminal module, a terminal module, second metal parts, third insulator and metal shell, the first terminal module, a terminal module and a second inner metal piece by assembling fixed in one of the third insulator by integral molding is arranged around the first end sub module, second terminal module and inner metal piece the periphery of the first terminal module comprises a first insulator by injection molding is one of the first terminal group and includes a plurality of first terminals, the terminal module comprises second by injection molding is one of the second insulating body and comprises a plurality of second terminals of the second terminal group, wherein the front edge of the first terminal at least in part expose the first insulator, the front edge of each of the second terminal is at least partially exposed second insulator, in order to locate the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The three injection molding makes the terminals stable with the insulation body, and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electric connector is go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请参考中国技术专利公告CN204045770U,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有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端子、屏蔽件及套设于绝缘本体外以形成收容空间的金属壳。所述端子包括分别位于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所述屏蔽件埋设于上排端子和下排端子之间用于屏蔽接地功能。所述金属壳包括有一套设与绝缘本体外围的内金属壳和一覆盖于内金属壳外围的外金属壳。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通过前后两次注塑而成,分别包括有第一绝缘体,和第二绝缘体,所述上排端子及下排端子通过组装固定至第一绝缘体上。但现有技术中的此类电连接器端子数量较多,且电连接器整体体型较小,各端子厚度很薄,在组装端子时容易出现不良弯折变形,或者在组装后端子头部出现翘曲与绝缘本体剥离等情况,从而影响产品良率。因此却有必须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与绝缘本体固持稳定,良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冲压形成具有若干个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组,冲压形成具有若干个第二端子的第二端子组,冲压形成内金属件,冲压形成金属壳;所述各第一端子及各第二端子均包括有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于第一端子组上注塑形成第一绝缘体并共同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此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中的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绝缘体;于第二端子组上注塑形成第二绝缘体并共同形成第二端子模组;此时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绝缘体;将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及第二端子模组叠加组装固定为一体;于组装固定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及第二端子模组外围注塑形成第三绝缘体;将金属壳组装至已经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绝缘体外围形成完整的电连接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制造方法包括冲压形成屏蔽件,将屏蔽件套设组装至已经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绝缘体外围的步骤。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由以上制造方法所制成的电连接器,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基部、沿第一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部及沿基部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贴板部,所述第一贴板部上形成有组装槽,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第二基部,沿第二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片及沿第二基部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贴板部,所述第二贴板部收容贴合于第一绝缘体的组装槽内。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贴板部包括有后端板及连接后端板与第一基部的底板,所述组装槽由后端板、底板及第一基部围设而成,所述底板与后端板连接处向下凹陷形成有卡位槽,所述第二贴板部对应卡位槽位置形成有收容卡持于卡位槽内的凸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侧缘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一绝缘体和/或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二端子的侧缘至少部分露出与第二绝缘体。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三绝缘体及金属壳,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内金属件通过组装固定于一体,所述第三绝缘体通过注塑形成围设于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内金属件外围,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包括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绝缘体及第一端子组,所述第二端子模组包括通过注塑成型为一体的第二绝缘体及第二端子组,所述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第三绝缘体共同组成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组包括若干第二端子,所述各第一端子及各第二端子均包括有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所述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绝缘体,所述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绝缘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均包括有与接触部相连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相连的用于与对接电路板固定的焊接部,所述第一端子组的各焊接部呈一排设置,所述第二端子组的各焊接部呈两排设置且位于第一端子组的各焊接部的前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侧缘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一绝缘体和/或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二端子的侧缘至少部分露出与第二绝缘体。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基部、沿第一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部及沿基部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贴板部,所述贴板部上形成有组装槽,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第二基部,沿第二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片及沿第二基部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贴板部,所述第二贴板部收容贴合于第一绝缘体的组装槽内,所述第一贴板部包括有后端板及连接后端板与第一基部的底板,所述组装槽由后端板、底板及第一基部围设而成,所述底板与后端板连接处向下凹陷形成有卡位槽,所述第二贴板部对应卡位槽位置形成有收容卡持于卡位槽内的凸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包括有基部及沿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电连接器包括有屏蔽件,所述屏蔽件包括有套设于所述舌板上的环部及与环部相连的扣部,所述绝缘本体的基部上对应扣部位置向内凹陷形成有与扣部卡合固定的卡持槽,所述金属壳对应扣部位置形成有卡持片,所述卡持片贴靠于扣片表面并与卡持槽卡扣固定。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所述电连接器的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绝缘体,所述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绝缘体以利于注塑成型时的定位,且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通过三次注塑成型制程,各端子与绝缘本体固持稳定,电连接器整体强度好,良率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安装至对接电路板后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及内金属件与绝缘本体分离后的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去除后,内金属件、屏蔽件、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注塑件分离后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去除后,内金属件、屏蔽件、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注塑件分离后的立体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金属壳去除后,内金属件、屏蔽件、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组合在一起,且注塑件分离的立体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仰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后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组和第二端子组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为了表述方便,本文所有涉及前后、上下等方向的一律以图2方向为参照,将电连接器100的对接端视为前端,其另一端视为后端。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本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有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端子2和内金属件3、套设于绝缘本体1的局部外围的屏蔽件4及套设于绝缘本体1外围的金属壳5。所述屏蔽件4与金属壳5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100沉板式设计固定于对接电路板200,所述电连接器100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未图示)对接,可实现正反插功能,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的电连接器100的端子2的排布符合USBType-C规格。请参阅图2、图3和4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冲压形成具有若干个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组,冲压形成具有若干个第二端子的第二端子组,冲压形成内金属件,冲压形成金属壳;所述各第一端子及各第二端子均包括有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于第一端子组上注塑形成第一绝缘体并共同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此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中的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绝缘体;于第二端子组上注塑形成第二绝缘体并共同形成第二端子模组;此时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绝缘体;将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及第二端子模组叠加组装固定为一体;于组装固定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及第二端子模组外围注塑形成第三绝缘体;将金属壳组装至已经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绝缘体外围形成完整的电连接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冲压形成具有若干个第一端子的第一端子组,冲压形成具有若干个第二端子的第二端子组,冲压形成内金属件,冲压形成金属壳;所述各第一端子及各第二端子均包括有用于与对接连接器接触的接触部;于第一端子组上注塑形成第一绝缘体并共同形成第一端子模组,此时所述第一端子组中的各第一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一绝缘体;于第二端子组上注塑形成第二绝缘体并共同形成第二端子模组;此时所述第二端子组中的各第二端子的接触部的前端缘至少部分露出第二绝缘体;将所述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及第二端子模组叠加组装固定为一体;于组装固定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及第二端子模组外围注塑形成第三绝缘体;将金属壳组装至已经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绝缘体外围形成完整的电连接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制造方法包括冲压形成屏蔽件,将屏蔽件套设组装至已经成型为一体的第一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二端子模组及第三绝缘体外围的步骤。3.如权利要求1或2的制造方法所制成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体包括第一基部、沿第一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部及沿基部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贴板部,所述第一贴板部上形成有组装槽,所述第二绝缘体包括第二基部,沿第二基部前端面向前延伸形成的舌片及沿第二基部后端面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贴板部,所述第二贴板部收容贴合于第一绝缘体的组装槽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板部包括有后端板及连接后端板与第一基部的底板,所述组装槽由后端板、底板及第一基部围设而成,所述底板与后端板连接处向下凹陷形成有卡位槽,所述第二贴板部对应卡位槽位置形成有收容卡持于卡位槽内的凸部。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一端子的侧缘至少部分露出于第一绝缘体和/或位于两侧的两个第二端子的侧缘至少部分露出与第二绝缘体。6.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内金属件、第三绝缘体及金属壳,所述第一端子模组、第二端子模组及内金属件通过组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兵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优瑞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