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27821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0 06:34
一种连接器结构,包括绝缘本体、数个导电端子、固定条、数条导线以及上壳体,其中绝缘本体的承载面上设有数个端子插槽。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槽内,固定条设置于承载面上,且横跨于端子插槽以及导电端子上,其中固定条嵌合固定导电端子的嵌合部。导线连接固定于导电端子的搭接部上,上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其中上壳体位于固定条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连接器结构,特别关于一种增加导电端子抗拉力的连接器结构。
技术介绍
连接器是一种以电气方式连接电线、电路板和其它电路组件的连接装置。因此,广泛地运用于人们生活周遭的各种电子产品,例如笔记本型计算机、手机以及个人数字助理器(PDA)等。一般现有的连接器的结构包括绝缘本体、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数条导线以及遮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壳体。为了将导电端子固定于绝缘本体上,导电端子的左右两侧皆设有倒刺可固定于绝缘本体上,且导电端子的上下两侧被绝缘本体整个覆盖包围,如此导电端子可以得到非常稳定的固持状态,不容易受到拉力等外力影响而弯曲变形。然而,此种连接器由于厚度较大,并不符合现今产品薄型化的要求,因此需要发展一种既可稳定固持导电端子并且又可薄型化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可进一步薄型化,符合现今产品薄型化发展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结构,其包括:绝缘本体、数个导电端子、固定条、数条导线以及上壳体,其中绝缘本体设有一承载面及相对于该承载面的一支撑面,承载面与支撑面呈上下相对设置,承载面上设有数个端子插槽。导电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的端子插槽内,每一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部、一嵌合部以及一搭接部,对接部位于绝缘本体前半部上,搭接部位于绝缘本体后半部上,嵌合部位于对接部与搭接部之间。一固定条设置于承载面上,且横跨于端子插槽以及导电端子上,其中固定条嵌合固定嵌合部。数条导线连接固定于该些导电端子的搭接部上,上壳体组装于绝缘本体上,其中上壳体位于固定条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的连接器结构,其利用在导电端子上设有一固定条,将此固定条横跨端子插槽以及导电端子上,其中固定条可嵌合固定导电端子的嵌合部,如此即可达到稳定固持导电端子的目的,由于本技术连接器结构的绝缘本体不需要整个覆盖导电端子的上下两侧,因此可缩小连接器结构的厚度,形成一种既可稳定固持导电端子并且又可薄型化的连接器结构,可解决现有连接器的厚度较大且不符合现今产品薄型化的要求。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以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连接器结构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为图1连接器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连接器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3连接器结构中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图3连接器结构中固定条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3连接器结构中绝缘本体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其装饰效果,以下结合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及其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请参照图1-6,本技术的连接器结构1包括有:绝缘本体10、数个导电端子12、数条导线19、固定条14、上壳体16以及下壳体18,其中绝缘本体10设有一承载面106及相对于承载面106的一支撑面108,承载面106与支撑面108呈上下相对设置,且该承载面106上设有数个端子插槽100。导电端子12组装于绝缘本体10的承载面106上的端子插槽100内,每一导电端子12包括一对接部122、一嵌合部126以及一搭接部124,对接部122位于绝缘本体10前半部上,搭接部124位于绝缘本体10后半部上,嵌合部126位于对接部122与搭接部124之间,且搭接部124的左右两侧皆设有倒刺(未标示)可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固定条14设置于承载面106上,且横跨该些端子插槽100以及该些导电端子12上,其中固定条14可嵌合固定导电端子12上凸起的嵌合部126,如此将导电端子12稳定地固定于绝缘本体10的承载面106上。数条导线19连接固定于该些导电端子12的搭接部124上,上壳体16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其中上壳体16位于固定条14上,下壳体18相对于上壳体16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下,该下壳体18位于端子插槽100、导电端子12以及导线19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0后半部上设置有数个第一凸起部101,该些第一凸起部101可导引该些导线19先定位对齐于该些导电端子12的搭接部124上,之后再加以焊接固定于搭接部124上。值得一提的是,此第一凸起部101除了具有导引定位导线19的功能外,还具有支撑上壳体16的作用。此外,在绝缘本体10前半部上还设置有数个第二凸起部103以及第三凸起部105,该些第二凸起部103及第三凸起部105可支撑上壳体16,其中该些第二凸起部103及第三凸起部105之间呈平行排列,且该些第二凸起部103及第三凸起部105之间设有一条状沟槽102。绝缘本体10的前半部与后半部之间设有一固定条14横跨该些端子插槽100以及导电端子12上,以补强导电端子12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其中固定条14以热压或超音波加工方式设置于绝缘本体10的承载面106上,在本实施例中,此固定条14刚好位于条状沟槽102内,故可准确定位此固定条14的位置。此外,固定条14上设有对应于嵌合部126的一凹槽142,该嵌合部126可嵌合固定于凹槽142内,如此以将导电端子12紧密地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上,并防止导电端子12受到拉力影响而向上翘曲变形。-->接地棒17设置于该些导线19上,将该些导线19组合成一体并且与导线19之间形成接地保护的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导线19为极细同轴线(MiniCoaxial Cable),该接地棒17组装于绝缘本体10后半部上的容置空间104内。上壳体16组装于绝缘本体10上时,上壳体16的弹片162刚好可搭接于接地棒17上,如此即可形成具有电磁波遮蔽作用以及接地功能的连接器结构。综上所述,本技术的连接器结构,其在导电端子上设有一固定条,利用此固定条嵌合固定导电端子,如此即可达到稳定固持导电端子的目的。与现有的连接器相比,本技术连接器结构的绝缘本体不需要整个覆盖导电端子的上下两侧,因此可缩小连接器结构的厚度,形成一种既可稳定固持导电端子并且又可薄型化的连接器结构,可解决现有连接器的厚度较大且不符合现今产品薄型化要求的问题。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技术后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承载面及相对于该承载面的一支撑面,该承载面与该支撑面呈上下相对设置,该承载面上设有数个端子插槽;数个导电端子,组装于该绝缘本体的该些端子插槽内,其中每一该些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部、一嵌合部以及一搭接部,该对接部位于该绝缘本体前半部上,该搭接部位于该绝缘本体后半部上,该嵌合部位于该对接部与该搭接部之间;一固定条,设置于该承载面上,且横跨该些端子插槽以及该些导电端子上,其中该固定条嵌合固定该嵌合部;数条导线,连接固定于该些导电端子的该搭接部上;以及一上壳体,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上,其中该上壳体位于该固定条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中该绝缘本体设有一承载面及相对于该承载面的一支撑面,该承载面与该支撑面呈上下相对设置,该承载面上设有数个端子插槽;数个导电端子,组装于该绝缘本体的该些端子插槽内,其中每一该些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部、一嵌合部以及一搭接部,该对接部位于该绝缘本体前半部上,该搭接部位于该绝缘本体后半部上,该嵌合部位于该对接部与该搭接部之间;一固定条,设置于该承载面上,且横跨该些端子插槽以及该些导电端子上,其中该固定条嵌合固定该嵌合部;数条导线,连接固定于该些导电端子的该搭接部上;以及一上壳体,组装于该绝缘本体上,其中该上壳体位于该固定条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后半部上设置有数个第一凸起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前半部上设置有数个第二凸起部与第三凸起部,且该些第二凸起部及该些第三凸起部之间设有一条状沟槽,该固定条位于该条状沟槽内。4.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贤昌陈少凯吴志凡
申请(专利权)人: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禾昌兴业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