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机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353748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17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机构,其包括:多个管组,并排布置,各管组具有至少一个管道;集流体,与所述多个管组的各管道连通;调流结构,设置于集流体内,调流结构的流通面积小于集流体的流通面积。将调流结构设置于集流体内,可调整集流体的调流结构所处位置前后的流量,由于此流量变化,与集流体内未设有调流机构的常规情况相比,使得冷却机构能够至少调整调流结构附近的相应管道的流量分配,从而调整冷却机构的换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本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近几年电动汽车行业迅猛发展,业界采用电池包的方式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目前市场上出现的电池包散热方式主要是风冷、水冷和直冷。在水冷和直冷方式中,各管道中冷却媒介(即流体)的流量是恒定的,这导致出现无法适应实际具体情况而调整流量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机构及电池包,其能够至少调节冷却机构的相应管道的流量分配,从而调整冷却机构的换热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冷却机构,其包括:多个管组,并排布置,各管组具有至少一个管道;集流体,与所述多个管组的各管道连通;调流结构,设置于集流体内,调流结构的流通面积小于集流体的流通面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其包括多个电池组以及所述冷却机构,冷却机构通过所述多个管组从下方接触对应的电池组的底部,以对对应的电池组进行冷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及电池包中,将调流结构设置于集流体内,可调整集流体的调流结构所处位置前后的流量,由于此流量变化,与集流体内未设有调流机构的常规情况相比,使得冷却机构能够至少调整调流结构附近的相应管道的流量分配,从而调整冷却机构的换热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的立体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的调流结构的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的调流结构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的调流结构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一实施例的管道示意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包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C冷却机构H高度1管组T厚度11管道41中空部2集流体5入口接头21第一集流体6出口接头O插口7流体输入管路22第二集流体8流体输出管路4调流结构9隔板W宽度B电池组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冷却机构及电池包。首先说明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冷却机构。参照图1,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冷却机构C包括:多个管组1,并排布置,各管组1具有至少一个管道11;集流体2,与所述多个管组1的各管道11连通;调流结构4,设置于集流体2内,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小于集流体2的流通面积。在根据本技术的冷却机构C中,将调流结构4设置于集流体2内,可调整集流体2的调流结构4所处位置前后的流量,由于此流量变化,与集流体2内未设有调流机构4的常规情况相比,使得冷却机构C能够至少调整调流结构4附近的相应管道11的流量分配,从而调整冷却机构C的换热效果。至于调流结构4的形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图2和图3所示,集流体2可设有插口O;调流结构4为插入集流体2的插口O的片体。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片体可设有供流体流过的中空部41。优选地,中空部41为圆形。当流体通过调流结构4具体而言是流体通过中空部41(其中中空部41的面积统一定义为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时,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相对集流体2的流通面积减小,调流结构4的处于中空部41外的部分阻挡部分流体向前进方向流动。在图2中,集流体2的插口O由切开的三个壁面形成。集流体2上的插口O宽度为片体的厚度T。片体的宽度W为集流体2的宽度减去集流体2的两个壁厚。片体的高度H为集流体2的高度减去集流体2的一个壁厚。片体可为铸件。片体可与集流体2焊接为一体。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片体为实心,而无需图2的中空部41。片体的宽度W为集流体2的宽度减去集流体2的两个壁厚。片体的高度H大于集流体2的一个壁厚并小于集流体2的高度减去集流体2的一个壁厚。集流体2上的插口O的宽度为片体的厚度T。其中,片体与集流体2焊接为一体。当流体通过调流结构4(具体而言是流体通过片体的下缘部与集流体2的相应边缘围成的空间,此时依然统一定义为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时,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相对集流体2的流通面积减小,片体本身在集流体2内阻挡部分流体向前进方向流动。可替代地,集流体2无需图2和图3那样设有插口O,而是,调流结构4由集流体2的外周壁向内凹而内周壁向内凸成型,如图4所示。其中,调流结构4可由集流体2的相对上下表面的外周壁向内凹而内周壁向内凸成型。调流结构4还可由集流体2的整周面的外周壁向内凹而内周壁向内凸成型。其中,调流结构4通过冲压成型。当流体通过调流结构4时,由于集流体2在调流结构4处的自身的流通面积减小,从而阻挡部分流体向前进方向流动。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冷却机构C中,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管道11为多通道管。所述多个管组1的所有管道11的流通面积可相同,集流体2的除调流结构4位置外的流通面积可相同。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冷却机构C中,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6所示,所述集流体2包括第一集流体21和第二集流体22,分别设置于多个管组1的两端,与所述多个管组1的各管道11的两端连通。其中,调流结构4设置于第一集流体21内,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一集流体21的流通面积。冷却机构C还包括:流体入口接头5,用于外部冷却流体回路供给的冷却流体通入;流体出口接头6,用于向外部冷却流体回路供给回流的冷却流体;流体输入管路7,将流体入口接头5和第一集流体21连通;流体输出管路8,将流体出口接头6和第一集流体21连通;以及隔板9,设于第一集流体21内部,以在流体输入管路7与第一集流体21的连通和流体输出管路8与第一集流体21的连通之间形成隔断。其中,各管组1具有两个管道11;隔板9将全部管道11分为数量相等的两部分,且流体在分成两部分的管道11中入流和回流形成U型流;调流结构4设置在第一集流体21的与隔板9相邻的入流的一个管道的上游。如图1所示,管组1为五个;流体输入管路7与第一集流体21连通的位置处于靠近并排布置外侧的相邻两对管组1之间。具体地,当所述多个管组1的所有管道11的流通面积相同,调流结构4可以设置在流速大的入流(对应后面的流体输入管路7)的管道11的上游,从而使得进入该流速大的管道11的流量与其它入流的管道11的流量相同,从而使得各入流管道11的换热能力一致,从而针对相同的换热对象而言,使得换热对象的温度保持一致。当然,由于流体流动的复杂性,流体输入管路7与第一集流体21连通的位置、与流体输入管路7连通的各管道11在第一集流体21处的位置、流体的流速、截面积等诸多参数将影响流量调整因素,但依然可以采用流体仿真技术来确定针对特殊需要(例如使得流量一致或使得在某个管道11处进行特殊流量调整)而设置调流结构4。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的冷却机构C中,流体为液体,优选地,液体为乙二醇水溶液。下面说明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电池包。如图6所示,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的电池包包括多个电池组B以及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的冷却机构C,冷却机构C通过所述多个管组1从下方接触对应的电池组B的底部,以对对应的电池组B进行冷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冷却机构及电池包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却机构(C),包括:多个管组(1),并排布置,各管组(1)具有至少一个管道(11);集流体(2),与所述多个管组(1)的各管道(11)连通;其特征在于,冷却机构(C)还包括:调流结构(4),设置于集流体(2)内,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小于集流体(2)的流通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机构(C),包括:多个管组(1),并排布置,各管组(1)具有至少一个管道(11);集流体(2),与所述多个管组(1)的各管道(11)连通;其特征在于,冷却机构(C)还包括:调流结构(4),设置于集流体(2)内,调流结构(4)的流通面积小于集流体(2)的流通面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C),其特征在于,集流体(2)设有插口(O);调流结构(4)为插入集流体(2)的插口(O)的片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机构(C),其特征在于,片体设有供流体流过的中空部(4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机构(C),其特征在于,片体为实心。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机构(C),其特征在于,调流结构(4)由集流体(2)的外周壁向内凹而内周壁向内凸成型。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机构(C),其特征在于,调流结构(4)由集流体(2)的相对上下表面的外周壁向内凹而内周壁向内凸成型。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机构(C),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体(2)包括第一集流体(21)和第二集流体(22),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小腾谷燕龙何亮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