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90706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9 23:26
一种冷凝器,具备:芯部(2)、集水箱(5)、第一调制箱(11)、以及第二调制箱(12)。芯部具有供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动用的多个管(3)。第一调制箱在多个管的长度方向的侧部以沿着集水箱的方式设置。第二调制箱与第一调制箱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芯部在重力方向下方侧的端部的方式设置。在集水箱的内部,设置有与第一调制箱的内部以及第二调制箱的内部这两者连通的连通空间(57)。集水箱具有将连通空间的内部的液相制冷剂导入到芯部的过冷部(2b)的导入路(59)。连通空间与导入路的第一连接部(572)相对于连通空间与第二调制箱的第二连接部(573)配置在重力方向下方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2014年6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133727号为基础,其公开内容作为参照编入本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备储存液相制冷剂的调制箱的冷凝器
技术介绍
以往,使制冷剂冷凝的冷凝器具备使从该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并且储存制冷剂的调制箱。调制箱以其长度方向与集水箱的长度方向(重力方向)一致的方式设置在冷凝器的集水箱的侧部。以下,将这样的调制箱称为纵置的调制箱。近年,在市场中,需求维持以往的冷凝器的性能的同时减小搭载空间的薄形的冷凝器。对于该需求,即使可以使芯部的厚度变薄,为了确保冷凝器的性能也必须确保调制箱的容积。并且,在以往的纵置的调制箱的情况下,根据确保容积的观点而不能减小箱径,且相对于芯部或集水箱的厚度,调制箱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变大。因此,有过如下的担忧:在芯部的周边产生无效空间并且不能实现作为冷凝器整体的薄形化。对于这样的担忧,公开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凝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凝器除了在冷凝器的侧方端部设置的纵置的调制箱,还具备横置的调制箱,在芯部的上方端部以沿着芯部横向放置的姿势设置该横置的调制箱。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08331号公报然而,近年,在车辆设计的关系方面,有废除上格栅开口并降低格栅的高度的倾向。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们的研究,废除上格栅开口会导致外部气体不从格栅的上方侧被吸入到冷凝器前方的空间。并且,降低格栅的高度会导致被吸入到冷凝器前方的空间的外部气体量减少。由于这些影响,有这样的担忧:高温的空气在冷凝器前方的空间的上方侧滞留。在将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冷凝器搭载到像这样的车辆的情况下,会产生如下热损伤:横置的调制箱通过高温空气而被加热。从而有这样的担忧:制冷剂逆流到芯部而导致冷凝器的性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凝器,可以在抑制对于调制箱的热损伤并且确保制冷剂的充填特性的同时实现薄形化。本专利技术的冷凝器具备芯部、集水箱、第一调制箱、以及第二调制箱。芯部通过将供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动用的多个管层叠配置而构成,并且该芯部使在管的外部流动的外部流体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集水箱配置在多个管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并沿着与多个管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多个管连通。第一调制箱以能够使来自集水箱的制冷剂流入的方式与集水箱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集水箱的多个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的方式设置。第二调制箱与第一调制箱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芯部的重力方向下方侧的方式设置。第一调制箱以及第二调制箱对流入到内部的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储存制冷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在集水箱的内部设置有连通空间,该连通空间与第一调制箱以及第二调制箱这两者连通,并且通过第一调制箱以及第二调制箱的至少一方而被气液分离后的液相制冷剂流入该连通空间。芯部具有过冷部,该过冷部使液相制冷剂与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液相制冷剂过冷。集水箱具有导入路,该导入路将连通空间的内部的液相制冷剂导入到过冷部。连通空间与导入路的第一连接部相对于连通空间与第二调制箱的第二连接部配置在重力方向下方侧。根据该专利技术,由于具备设置于集水箱的第一调制箱以及设置于芯部的重力方向下方侧的端部的第二调制箱,所以即使采用不将调制箱的箱径做大的结构,也可以确保作为调制器所必需的容积。并且,通过将集水箱的连通空间与导入路的连接部相对于连通空间与第二调制箱的连接部配置在重力方向下方侧,从而可以提高气液分离性。此外,由于将第二调制箱配置在芯部的重力方向下方侧,所以即使在高温的空气在冷凝器前方的空间的上方侧滞留的情况下,也可以抑制第二调制箱被加热。因此,可以在抑制对于调制箱的热损伤并且确保制冷剂的充填特性的同时实现冷凝器的薄形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冷凝器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Ⅱ-Ⅱ线处的剖视图。图3是图1的Ⅲ部的放大图。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制冷剂流动的路径的示意图。图5是表示图4的Ⅴ部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图5的Ⅵ-Ⅵ线处的剖视图。图7是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冷凝器和参考例的冷凝器在调制箱的大小上的不同进行说明用的示意图。图8是表示对于第1实施方式的冷凝器、参考例的冷凝器、以及比较例的冷凝器进行的制冷剂的充填特性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凝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凝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凝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2是图11的Ⅻ-Ⅻ线处的剖视图。图13是表示在第5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制冷剂流动的路径的示意图。图14是图13的ⅩⅣ部的放大图。图15是表示在第6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制冷剂流动的路径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在第7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制冷剂流动的路径的示意图。图17是表示在第8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一调制箱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8是表示在第9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制冷剂流动的路径的示意图。图19是图18的ⅩⅠⅩ部的放大剖视图。图20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凝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1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冷凝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2是表示在第12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二调制箱和芯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3是表示在第13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二调制箱和芯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4是表示在第14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二调制箱和芯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5是表示在第15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二调制箱和芯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6是表示在第16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二调制箱和芯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7是表示在第17实施方式的冷凝器中第二调制箱和芯部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28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冷凝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29是图28的ⅩⅩⅠⅩ-ⅩⅩⅠⅩ线处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彼此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相同的符号。(第1实施方式)基于图1~图8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冷凝器为了制冷循环的制冷剂保持而具有积存液相制冷剂的功能。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冷凝器1是调制箱一体型的制冷剂冷凝器,适用于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制冷循环。冷凝器1具备冷凝部2a、过冷部2b、调制箱10,并且冷凝器1是将这些部件作为一体而形成的。冷凝部2a是热交换部,通过使从制冷循环的压缩机(未图示)排出的制冷剂与空气(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来使气相制冷剂冷凝。调制箱10是气液分离部,使从冷凝部2a流入的制冷剂分离为气相制冷剂和液相制冷剂,从而将制冷循环中的剩余制冷剂作为液相制冷剂储存并使液相制冷剂流出。过冷部2b是热交换部,通过使从调制箱10流入的液相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使液相制冷剂冷却,从而使制冷剂的过冷度提高。本实施方式的调制箱10形成为主视图为L字型的筒状。具体而言,调制箱10具有第一调制箱11以及第二调制箱12,该第一调制箱11配置于冷凝器1的水平方向端部,该第二调制箱12配置于冷凝器1的重力方向下端部。第一调制箱11的内部空间与第二调制箱12的内部空间彼此连通。冷凝器1具有圆筒状的第一集水箱5以及第二集水箱6,该第一集水箱5以及第二集水箱6是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的一对集水箱。在第一集水箱5和第二集水箱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冷凝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芯部(2),该芯部(2)通过将供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动用的多个管(3)层叠配置而构成,并且该芯部(2)使在所述多个管(3)的外部流动的外部流体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集水箱(5),该集水箱(5)配置在所述多个管(3)的长度方向端部,并沿着与所述多个管(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多个管(3)连通;第一调制箱(11),该第一调制箱(11)以能够使来自所述集水箱(5)的制冷剂流入的方式与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所述集水箱(5)的所述多个管(3)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的方式设置;以及第二调制箱(12),该第二调制箱(12)与所述第一调制箱(11)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所述芯部(2)的重力方向下方侧的端部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一调制箱(11)以及所述第二调制箱(12)对流入内部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储存所述制冷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在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设置有连通空间(57),该连通空间(57)与所述第一调制箱(11)的内部以及第二调制箱(12)的内部这两者连通,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调制箱(11)以及第二调制箱(12)的至少一方而被气液分离后的液相制冷剂流入该连通空间(57),所述芯部(2)具有过冷部(2b),该过冷部(2b)使所述液相制冷剂与所述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过冷,所述集水箱(5)具有导入路(59),该导入路(59)将所述连通空间(57)的内部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导入到所述过冷部(2b),所述连通空间(57)与所述导入路(59)的第一连接部(572)相对于所述连通空间(57)与所述第二调制箱(12)的第二连接部(573)配置在重力方向下方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6.30 JP 2014-1337271.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具备:芯部(2),该芯部(2)通过将供制冷循环的制冷剂流动用的多个管(3)层叠配置而构成,并且该芯部(2)使在所述多个管(3)的外部流动的外部流体与所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集水箱(5),该集水箱(5)配置在所述多个管(3)的长度方向端部,并沿着与所述多个管(3)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多个管(3)连通;第一调制箱(11),该第一调制箱(11)以能够使来自所述集水箱(5)的制冷剂流入的方式与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所述集水箱(5)的所述多个管(3)的长度方向上的侧部的方式设置;以及第二调制箱(12),该第二调制箱(12)与所述第一调制箱(11)的内部连通,并且以沿着所述芯部(2)的重力方向下方侧的端部的方式设置,所述第一调制箱(11)以及所述第二调制箱(12)对流入内部的所述制冷剂进行气液分离,并且储存所述制冷循环内的剩余制冷剂,在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设置有连通空间(57),该连通空间(57)与所述第一调制箱(11)的内部以及第二调制箱(12)的内部这两者连通,并且通过所述第一调制箱(11)以及第二调制箱(12)的至少一方而被气液分离后的液相制冷剂流入该连通空间(57),所述芯部(2)具有过冷部(2b),该过冷部(2b)使所述液相制冷剂与所述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液相制冷剂过冷,所述集水箱(5)具有导入路(59),该导入路(59)将所述连通空间(57)的内部的所述液相制冷剂导入到所述过冷部(2b),所述连通空间(57)与所述导入路(59)的第一连接部(572)相对于所述连通空间(57)与所述第二调制箱(12)的第二连接部(573)配置在重力方向下方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空间(57)与所述第一调制箱(11)之间的第三连接部(571)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部(573)配置在重力方向下方侧。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2)具有冷凝部(2a),该冷凝部(2a)使所述制冷剂与所述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在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冷凝部(2a)连通的冷凝侧空间(54、55)和与所述过冷部(2b)连通的过冷侧空间(56),在所述集水箱(5)中,设置有:第一分隔部件(52),该第一分隔部件(52)将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冷凝侧空间(54、55)和所述过冷侧空间(56);以及第二分隔部件(53),该第二分隔部件(53)将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过冷侧空间(56)和所述连通空间(57),在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设置有第一管状部件(581c),该第一管状部件(581c)以贯通所述第一分隔部件(52)以及所述第二分隔部件(53)这两者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制冷剂在该第一管状部件(581c)的内部流通,来自所述冷凝侧空间(54、55)的所述制冷剂经由所述第一管状部件(581c)而流入所述连通空间(57)。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空间(57)与所述导入路(59)之间的第一连接部(572)和所述连通空间与所述第一调制箱(11)之间的第三连接部(571)在重力方向上处于同一位置,或者所述第一连接部(572)配置在所述第三连接部(571)的重力方向下方侧。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芯部(2)具有冷凝部(2a),该冷凝部(2a)使所述制冷剂与所述外部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使所述制冷剂冷凝,在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冷凝部(2a)连通的冷凝侧空间(54、55)和与所述过冷部(2b)连通的过冷侧空间(56),在所述集水箱(5)中,设置有:第一分隔部件(52),该第一分隔部件(52)将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冷凝侧空间(54、55)和所述过冷侧空间(56);以及第二分隔部件(53),该第二分隔部件(53)将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空间分隔为所述过冷侧空间(56)和所述连通空间(57),在所述集水箱(5)的内部,设置有第二管状部件(590),该第二管状部件(590)以贯通所述第二分隔部件(53)的方式配置,并且所述制冷剂在该第二管状部件(590)的内部流通,来自所述连通空间(5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藤寿久冲之谷刚长谷川惠津夫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