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147747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11 11: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沿长度方向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水配水槽和出水汇集渠,所述沉淀池内中间沿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有安装在所述沉淀池底部、将沉淀池分隔为两部分的斜孔沉淀墙,所述斜孔沉淀墙上倾斜一定角度地均匀设置有贯穿斜孔沉淀墙两侧的沉淀通道,进水配水槽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进水配水管,沉淀池底部于斜孔沉淀墙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端延伸至沉淀池外的穿孔排泥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常用的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等存在的难以均匀配水和集水、池内短流现象多、泥区死区多、底部沉泥排放困难、刮吸泥设备维修难等难题,占地面积少,降低了土建和设备造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是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
技术介绍
沉淀池是水质净化处理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构造物,常见的平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斜管(板)沉淀池等均存在难以均匀配水和集水、池内短流现象多、泥区死区多、底部沉泥排放困难、刮吸泥设备维修困难、占地面积大、设备造价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沉淀墙沉淀池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沿长度方向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水配水槽和出水汇集渠,所述沉淀池内中间沿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有安装在所述沉淀池底部、将所述沉淀池分隔为两部分的斜孔沉淀墙,所述斜孔沉淀墙上倾斜一定角度地均匀设置有贯穿所述斜孔沉淀墙两侧的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的倾斜方向是由所述进水配水槽一侧向上倾斜至出水汇集渠一侧,所述进水配水槽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进水配水管,所述进水配水管下端距沉淀池底部一定距离,以免沉淀池底部积累的污泥影响需沉淀处理的原水的流入,所述沉淀池底部于斜孔沉淀墙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端延伸至沉淀池外的穿孔排泥管。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通道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为10度-80度,利于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沉淀通道下滑至池底,角度过小容易造成沉料下滑分力过小,造成沉料在在沉淀通道堆积,堵塞通道,角度过大也容易使水头损失过大,不利流量均衡。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通道主要由倾斜预埋在斜孔沉淀墙内的管道构成,机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方便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管道的光滑内表面滑入池底进行收集。进一步地,所述沉淀通道主要由倾斜预埋在斜孔沉淀墙内的光滑板料构成,方便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板料的光滑表面滑入池底进行收集。进一步地,所述出水汇集渠的一端设有出水管道,方便排水。进一步地,所述沉淀池为矩形敞开结构,池体为矩形敞开构造,进水配水管、沉淀墙、穿孔排泥管上部为敞开结构,在需要维修这些设备时只需将池内水排空,维修人员即可下去维护维修,另外矩形敞开构造结构简单,将有效沉淀面积由传统的水平面转化为垂直面,在同样水量和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土建造价低。进一步地,所述进水配水管为内螺旋水管,可有效降低水流噪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均匀配合和集水,避免池内短流。采用螺旋流配水管,将进水均匀配送至沉淀墙进水侧的底部,螺旋管出水口与出水集水槽为固定高差,从进水口到出水集水堰之间能产生的水头损失的只有沉淀通道,也只有在每个流经的沉淀通道的流量均衡时,才会使他们之间的水头损失相等,因此该种结构的斜孔沉淀墙会自动调整斜孔沉淀墙上均匀布置的各沉淀通道的过流量,使它们接近均等。这样就会达到均匀配水均匀集水的目的,避免了常规沉淀池从进水到出水的短流现象;泥水分离后沉积在沉淀通道上的沉泥在达到一定重量后会重力滑入进水区并均匀沉积在底部,打开穿孔排泥管的阀门即可重力将沉泥排出,不再需要刮吸泥机等复杂的设备,降低了设备的造价;池体为矩形敞开构造,进水配水管、沉淀墙、穿孔排泥管上部为敞开结构,在需要维修这些设备时只需将池内水排空,维修人员即可下去维护维修;矩形敞开构造结构简单,将有效沉淀面积由传统的水平面转化为垂直面,在同样水量和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土建造价低。每个斜管板内重力排出的沉泥,在下沉到底部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与进水接触混合,这些高浓度污泥絮体在网捕作用会不断吸附进水中的污泥颗粒,提高了沉淀的效果,还能降低絮凝剂的使用量,降低运行的药耗。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沉淀墙沉淀池装置俯视示意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沉淀墙沉淀池装置剖视示意图。图中所示:1.沉淀池;2.斜孔沉淀墙;3.进水配水槽;4.穿孔排泥管;5.出水汇集渠;6.进水配水管;7.出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目的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述,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包括沉淀池1,所述沉淀池1沿长度方向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水配水槽3和出水汇集渠5,所述沉淀池1内中间沿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有安装在所述沉淀池1底部、将所述沉淀池1分隔为两部分的斜孔沉淀墙2,所述斜孔沉淀墙2上倾斜一定角度地均匀设置有贯穿所述斜孔沉淀墙2两侧的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的倾斜方向是由所述进水配水槽3一侧向上倾斜至出水汇集渠5一侧,所述进水配水槽3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进水配水管6,所述进水配水管6下端距沉淀池1底部一定距离,所述沉淀池1底部于斜孔沉淀墙4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端延伸至沉淀池1外的穿孔排泥管4,所述穿孔排泥管4安装在沉淀池1的底部,分设在斜孔沉淀墙4的两侧。具体而言,所述沉淀通道与水平面的倾斜夹角为10度-80度,利于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沉淀通道下滑至池底,角度过小容易造成沉料下滑分力过小,造成沉料在在沉淀通道堆积,堵塞通道,角度过大也容易使水头损失过大,不利流量均衡,本实施例倾斜夹角为30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45度、60度或70度、80度等。具体而言,所述沉淀通道主要由倾斜预埋在斜孔沉淀墙4内的管道构成,机构简单、紧凑,安装方便,方便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管道的光滑内表面滑入池底进行收集。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沉淀通道主要由倾斜预埋在斜孔沉淀墙4内的光滑板料构成,方便沉料在重力作用下沿板料的光滑表面滑入池底进行收集。具体而言,所述出水汇集渠5的一端设有出水管道7,方便排水。具体而言,所述沉淀池1为矩形敞开结构,池体为矩形敞开构造,进水配水管、沉淀墙、穿孔排泥管上部为敞开结构,在需要维修这些设备时只需将池内水排空,维修人员即可下去维护维修,另外矩形敞开构造结构简单,将有效沉淀面积由传统的水平面转化为垂直面,在同样水量和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了土建造价低。具体而言,所述进水配水管6为内螺旋水管,可有效降低水流噪音。所述沉淀墙沉淀池装置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是:斜孔沉淀墙2将沉淀池1分为两部分,设有进水配水槽3的一侧流入的是未经沉淀的需沉淀处理的原水,所述需沉淀处理的原水流入进水配水槽3内,再通过其内布置的多根进水配水管6流入沉淀池1内,再通过斜孔沉淀墙2后,流入设有出水汇集渠5一侧内。所述斜孔沉淀墙2内的沉淀通道沿水流方向坡度向上,需沉淀处理的原水内的污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慢慢沉积在沉淀通道内壁,当污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会沿着沉淀通道内壁向下的坡度落入设有进水配水槽3一侧的沉淀池1内,当污泥累积到一定程度后,通过穿孔排泥管4排出;此时流入出水汇集渠5一侧的液体经沉淀处理后,逐渐澄清为水,流入出水汇集渠5内,由出水管道7排出,完成沉淀过程,所述进水配水管6距沉淀池1底部留有适当距离,以免沉淀池1底部积累的污泥影响需沉淀处理的原水的流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包括沉淀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沿长度方向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水配水槽(3)和出水汇集渠(5),所述沉淀池(1)内中间沿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有安装在所述沉淀池(1)、将所述沉淀池(1)分隔为两部分的斜孔沉淀墙(2),所述斜孔沉淀墙(2)上倾斜一定角度地均匀设置有贯穿所述斜孔沉淀墙(2)两侧的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的倾斜方向是由所述进水配水槽(3)一侧向上倾斜至出水汇集渠(5)一侧,所述进水配水槽(3)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进水配水管(6),所述进水配水管(6)下端距沉淀池(1)底部一定距离,所述沉淀池(1)底部于斜孔沉淀墙(4)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端延伸至沉淀池(1)外的穿孔排泥管(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沉淀墙的沉淀池装置,包括沉淀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沿长度方向的两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进水配水槽(3)和出水汇集渠(5),所述沉淀池(1)内中间沿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有安装在所述沉淀池(1)、将所述沉淀池(1)分隔为两部分的斜孔沉淀墙(2),所述斜孔沉淀墙(2)上倾斜一定角度地均匀设置有贯穿所述斜孔沉淀墙(2)两侧的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的倾斜方向是由所述进水配水槽(3)一侧向上倾斜至出水汇集渠(5)一侧,所述进水配水槽(3)底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若干向下延伸的进水配水管(6),所述进水配水管(6)下端距沉淀池(1)底部一定距离,所述沉淀池(1)底部于斜孔沉淀墙(4)的两侧分别安装有一端延伸至沉淀池(1)外的穿孔排泥管(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峰陈丹周少奇赵德辉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山东省城建设计院贵州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