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简晨峰专利>正文

发光二极管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62185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6 1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电路,包含有多个驱动电路和多个负载电路,其中,该多个驱动电路为串联连接,且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包含有多个二极管;该多个负载电路分别与其对应的驱动电路相连接;该多个驱动电路分别用来产生多个驱动电压,以分别驱动该多个负载电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及产生的热能能够被有效地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二极管电路
,具体提供一种能有效降低功率消耗及热能产生的发光二极管电路
技术介绍
在现有技术中,发光二极管电路在操作时会产生较高的温度,进而对整体电路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如何使用简单的电路架构以尽可能地降低发光二极管电路在操作时所产生的温度,是目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光二极管电路,该发光二极管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及产生的热能能够被有效地降低。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光二极管电路,包含有多个驱动电路和多个负载电路,其中,该多个驱动电路为串联连接,且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包含有多个二极管;该多个负载电路分别与其对应的驱动电路相连接;该多个驱动电路分别用来产生多个驱动电压,以分别驱动该多个负载电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所述负载电路皆包含有至少一个负载区块,其中,该至少一个负载区块包含有多个负载串、一第一端点、以及一第二端点,其中每一个所述负载串皆包含有多个串联连接的二极管,且该多个串联连接的二极管中的第一个二极管的P极耦接至该第一端点,该多个串联连接的二极管中的最后一个二极管的N极耦接至该第二端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内的该多个二极管包含一第一二极管、一第二二极管、一第三二极管、以及一第四二极管,且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还包含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一第三端点、以及一第四端点,其中,该第一二极管的N极与该第二二极管的P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一端点,该第二二极管的N极与该第三二极管的N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二端点,该第三二极管的P极与该第四二极管的N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三端点,该第四二极管的P极与该第一二极管的P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四端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第一个驱动电路的该第一端点耦接至一交流电源的一端,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最后一个驱动电路的该第三端点耦接至该交流电源的另一端;除了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第一个驱动电路之外,其余驱动电路的该第一端点皆连接至前一驱动电路的该第三端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的该第四端点皆连接至其对应的负载电路中该至少一负载区块的该第二端点,且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的该第二端点皆连接至其对应的负载电路中该至少一负载区块的该第一端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内的该多个二极管包含一第一二极管、以及一第二二极管,且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内还包含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以及一第三端点,且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内的第一二极管的N极与第二二极管的N极或一驱动电路内的第一二极管的P极与第二二极管的P极连接至第二端点,且该第一二极管与该第二二极管未连接至该第二端点的另一端分别耦接至该第一端点以及该第三端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的第一个驱动电路的该第一端点连接至一交流电源的一端,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的最后一个驱动电路的该第三端点连接至该交流电源的另一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除了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的第一个驱动电路之外,其余驱动电路的该第一端点皆连接至前一驱动电路的该第三端点;除了该多个驱动电路的第一个驱动电路以及最后驱动电路外,每一驱动电路的第二二极管的N极耦接至其对应的负载电路内至少一负载区块的第一端点,而每一驱动电路的第二二极管的P极耦接至其对应的负载电路内至少一负载区块的第二端点。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至少一负载区块还包含两个阻抗组件,其中,该两个阻抗组件其中之一耦接在两个相邻负载串中第一个二极管的P极之间,且该两个阻抗组件之另一耦接在该两个相邻负载串中最后一个二极管的N极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每一个所述负载电路包含有至少一个负载区块,该至少一个负载区块包含有多个负载串,且该多个负载串为发光二极管串。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电路所消耗的功率及产生的热能能够被有效地降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一实施例中负载区块的电路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另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的组件。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的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在通篇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当中所提及的“包含”是一开放式的用语,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耦接”一词在本申请中是指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气连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该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气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或者透过其他装置或连接手段间接地电气连接于该第二装置。此外,为便于对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特将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该至少一个负载区块包含有多个负载串、一第一端点、以及一第二端点”中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对应表述为“端点N21和N22”;以及将权利要求书中所述的“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内的该多个二极管包含一第一二极管、一第二二极管、一第三二极管、以及一第四二极管,且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还包含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一第三端点、以及一第四端点”中的“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对应表述为“二极管D1、D2、D3和D4”,“第一端点、第二端点、第三端点、以及第四端点”对应表述为“端点N1、N2、N3和N4”;上述表述仅为便于文字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发光二极管电路一实施例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发光二极管电路100包含有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101至10M、以及多个负载电路,其中每一驱动电路和其相对应的负载电路120相连接。其中每一驱动电路包含有二极管D1、D2、D3和D4以及端点N1、N2、N3和N4。如图1所示,二极管D1、D2、D3和D4形成如桥式电路的架构。详细来说,以驱动电路101为例,二极管D1的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发光二极管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多个驱动电路和多个负载电路,其中,该多个驱动电路为串联连接,且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包含有多个二极管;该多个负载电路分别与其对应的驱动电路相连接;该多个驱动电路分别用来产生多个驱动电压,以分别驱动该多个负载电路。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2.12 US 62/090,8891.一种发光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多个驱动
电路和多个负载电路,其中,该多个驱动电路为串联连接,且
每一所述驱动电路包含有多个二极管;该多个负载电路分别与
其对应的驱动电路相连接;
该多个驱动电路分别用来产生多个驱动电压,以分别驱动
该多个负载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负载电路包含有至少一个负载区块,其中,该至少
一个负载区块包含有多个负载串、一第一端点、以及一第二端
点,其中每一个所述负载串皆包含有多个串联连接的二极管,
且该多个串联连接的二极管中的第一个二极管的P极耦接至
该第一端点,该多个串联连接的二极管中的最后一个二极管的
N极耦接至该第二端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每一个所述驱动电路内的该多个二极管包含一第一二极管、一
第二二极管、一第三二极管、以及一第四二极管,且每一个所
述驱动电路还包含一第一端点、一第二端点、一第三端点、以
及一第四端点,其中,该第一二极管的N极与该第二二极管的
P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一端点,该第二二极管的N极
与该第三二极管的N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二端点,该
第三二极管的P极与该第四二极管的N极连接至该驱动电路中
的该第三端点,该第四二极管的P极与该第一二极管的P极连
接至该驱动电路中的该第四端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t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第一个驱动电路的该第一端点
耦接至一交流电源的一端,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最后
一个驱动电路的该第三端点耦接至该交流电源的另一端;除了
该多个串联连接的驱动电路中第一个驱动电路之外,其余驱动
电路的该第一端点皆连接至前一驱动电路的该第三端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电路,其特征在于:
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简晨峰
申请(专利权)人:简晨峰陈静如谢铭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