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15729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9:00
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它涉及双速变极绕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风机通常采用双绕组结构,造成电机利用率低,启动转矩低,热负荷高,温升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A、B和C相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三个并联支路,每相绕组的三个并联支路包括六个接线端,A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A1、A2、A3、A4、A5和A6,B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B1、B2、B3、B4、B5和B6,C相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C1、C2、C3、C4、C5和C6,双速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所嵌入槽数为162,变极比为P1/P2=24/2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风机的效率提高,并且热负荷低,成本降低,启动性能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具体涉及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属于风机用电动机绕组设计的

技术介绍
为了节约能源,火力发电厂使用的大型风机通常要求高低两档速度,低风速时电动机低速运行,高风速时电动机高速运行。现有的大型4000kW以上的近极比变极双速电动机中,多采用双绕组变极方案,定子槽内放置两套绕组,工作时只有一套绕组在运行,这样大大降低了绕组的利用率,而且由于体积的限制,线圈所选的线径减少,导致绕组热负荷高、温升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风机通常采用双绕组结构,造成电机利用率低,启动转矩低,热负荷高,温升高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包括A、B和C相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三个并联支路,每相绕组的三个并联支路包括六个接线端,A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第一A相接线端、第二A相接线端、第三A相接线端、第四A相接线端、第五A相接线端和第六A相接线端,B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第一B相接线端、第二B相接线端、第三B相接线端、第四B相接线端、第五B相接线端和第六B相接线端,C相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第一C相接线端、第二C相接线端、第三C相接线端、第四C相接线端、第五C相接线端和第六C相接线端,所述双速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所嵌入槽数为162,变极比为P1/P2=24/22。每个并联支路包括18个串联线圈,每个线圈的匝数相同,若各个槽内的线圈不同,会影响电机槽内的温度和电机的性能,本技术在不丢线圈的情况下也能有效地减少环流,提高了线圈的利用率。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为双层绕组结构。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在电机极数为24极下成三个并联星形联接结构。A相绕组的第二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二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二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A相电源输入端,A相绕组的第一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一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一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A相绕组的第四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四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四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B相电源输入端,A相绕组的第三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三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三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A相绕组的第六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六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六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C相电源输入端,A相绕组的第五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五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五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在电机极数为22极下成三个并联星形联接结构。所述A相绕组的第一接线端、A相绕组的第三接线端和A相绕组的第五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A相电源输入端,A相绕组的第二接线端、A相绕组的第四接线端和A相绕组的第六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B相绕组的第一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三接线端和B相绕组的第五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B相电源输入端,B相绕组的第二接线端、B相绕组的第四接线端和B相绕组的第六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C相绕组的第一接线端、C相绕组的第三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五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C相电源输入端,C相绕组的第二接线端、C相绕组的第四接线端和C相绕组的第六接线端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三相绕组中各个支路每个线圈所嵌入的槽的对应关系为:A相绕组的第一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1,2,3,-8,-9,15,16,-23,30,-130,136,137,-143,-144,150,151,-157,-158;A相绕组的第二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76,82,83,-89,-90,96,97,-103,-104,109,110,111,-116,-117,123,124,-131,138;A相绕组的第三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22,28,29,-35,-36,42,43,-49,-50,55,56,57,-62,-63,69,70,-77,84;B相绕组的第一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19,-26,33,34,-40,-41,46,47,48,-53,-54,60,61,-68,74,75,-81;B相绕组的第二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6,7,-13,-14,20,21,-27,127,-134,141,142,-148,-149,154,155,156,-161,-162;B相绕组的第三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73,-80,87,88,-94,-95,100,101,102,107,108,114,115,-121,-122,128,129,-135;C相绕组的第一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71,78,-85,91,92,93,-98,-99,105,106,-112,-113,118,119,120,-126,133,-140;C相绕组的第二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17,24,-31,37,38,39,-44,-45,51,52,-58,-59,64,65,66,-72,79,-86;C相绕组的第三支路18个线圈依次嵌入槽为:-4,-5,10,11,12,-18,25,-32,-125,132,-139,145,146,147,-152,-153,159,-160;所述槽的数字前的负号表示嵌入该槽内的线圈反向连接。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特有的定子绕组的排列方式,最终实现恒功率近极比大型单绕组变极双速电机的变极效果。本技术使风机的效率提高,并且热负荷低,成本降低,启动性能良好。本技术可广泛适用于高、低恒功率近极比的大型电动机上,尤其适用于风机用变极电机上。本技术各支路间的不平衡程度非常小,并且22极与24极的气隙磁密比为1.1,不需要分出Y分支也可以满足工程需求,变极前后的线圈数目是不变,本技术的绕组分布因数在低速时为0.97,在高速时为0.83。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三相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图2是极数为24的第一功率下三并联星形的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图3是极数为22的第二功率下三并联星形的电机绕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包括A、B和C相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三个并联支路,每相绕组的三个并联支路包括六个接线端,A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第一A相接线端A1、第二A相接线端A2、第三A相接线端A3、第四A相接线端A4、第五A相接线端A5和第六A相接线端A6,B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第一B相接线端B1、第二B相接线端B2、第三B相接线端B3、第四B相接线端B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

【技术保护点】
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包括A、B和C相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三个并联支路,每相绕组的三个并联支路包括六个接线端,A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A1)、(A2)、(A3)、(A4)、(A5)和(A6),B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B1)、(B2)、(B3)、(B4)、(B5)和(B6),C相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C1)、(C2)、(C3)、(C4)、(C5)和(C6),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速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所嵌入槽数为162,变极比为P1/P2=24/22。

【技术特征摘要】
1.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包括A、B和C相三相绕组,每相绕组包括三个
并联支路,每相绕组的三个并联支路包括六个接线端,A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A1)、
(A2)、(A3)、(A4)、(A5)和(A6),B相绕组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B1)、(B2)、(B3)、(B4)、
(B5)和(B6),C相的六个接线端分别为(C1)、(C2)、(C3)、(C4)、(C5)和(C6),其
特征在于:所述双速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所嵌入槽数为162,变极比为P1/P2=24/2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个并联支路
包括18个串联线圈,每个线圈的匝数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用单
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为双层绕组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用单
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在电机极数为24极下为三个并联星形联接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接线端(A2)、
(B2)和(C2)连在一起作为A相电源输入,接线端(A1)、(B1)和(C1)连在一起作为
中性点;接线端(A4)、(B4)和(C4)连在一起作为B相电源输入端,接线端(A3)、(B3)
和(C3)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接线端(A6)、(B6)和(C6)连在一起作为C相电源输入
端,接线端(A5)、(B5)和(C5)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用单
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在电机极数为22极下为三个并联星形联接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风机用单绕组双速变极绕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线端
(A1)、(A3)和(A5)连在一起作为A相电源输入端,接线端(A2)、(A4)和(A6)连在
一起作为中性点;接线端(B1)、(B3)和(B5)连在一起作为B相电源输入端,接线端(B2)、
(B4)和(B6)连在一起作为中性点;接线端(C1)、(C3)和(C5)连在一起作为C相电
源输入端,接线端(C2)、(C4)和(C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戈宝军赵洪森陶大军肖芳高云鹏邢广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理工大学赵洪森陶大军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