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及具有该汽车车灯结构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0641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4 13: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包括车灯本体及线束组件,所述线束组件包括线束及固定所述线束的连接件,所述线束包括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设于所述车灯本体内,并通过所述车灯本体上一开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线束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内,当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电连接;所述车灯本体上还有紧固件,设于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夹持所述第一线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该汽车车灯结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线束在装配时不会掉入车灯内部,且线束与线束间不会混合在一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及具有该汽车车灯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车灯内具有复杂的线束设计,线束通常由内线束和外线束组成。在汽车车灯的装配过程中,内外线束易混在一起,影响后续的继续装配。且线束在装配时,一般不作固定,内线束容易回缩掉入灯体内部,而通常车灯壳体上作为线束接口的开孔较小,工人无法手工取出回缩的内线束。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方法是将线束长度增加,使得有足够长度的线束伸出灯体,但这种方法仍然有回缩的风险,且线束长度的增加还会增加线束的成本。另一种方法是在产线上使用特殊的工具将回缩的线束取出,但这种方法增加了操作时间,而且使用的工具伸入灯体内部有可能会损伤内部零件镀铝面等。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需要一种具有新型结构的灯具及车辆,线束在装配时不会掉入车灯内部,且线束与线束间不会混合在一起。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及具有该汽车车灯结构的车辆,无需额外增加线束长度即可实现线束的固定,且可防止线束混搅。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包括车灯本体及线束组件,所述线束组件包括线束及固定所述线束的连接件,所述线束包括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设于所述车灯本体内,并通过所述车灯本体上一开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线束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内,当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电连接;所述车灯本体上还有紧固件,设于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夹持所述第一线束。优选地,所述开口包括通孔及卡合部;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车灯本体内部及外部;所述卡合部设于所述车灯本体上,向所述通孔延伸。优选地,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卡合部设有沟槽部,所述卡合部与所述沟槽部旋合固定。优选地,所述紧固件包括至少一对夹持条,所述第一线束夹持于所述夹持条内。优选地,所述紧固件还包括一夹持底座,所述夹持条固定于所述夹持底座上。优选地,每一所述夹持条的端部设有突起部,各突起部相对延伸。优选地,所述夹持条与所述夹持底座呈一角度,所述夹持条间的距离沿所述夹持底座至所述夹持条自由端的方向逐渐减小。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车灯,所述车灯具有上述汽车车灯结构。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无需额外增加线束长度即可实现线束的固定;2.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直接分隔对接,不会发生混搅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符合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汽车车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车灯本体、11-开口、111-通孔、112-卡合部、12-紧固件、121-夹持条、122-夹持底座、123-突起部;20-线束组件、21-线束、211-第一线束、212-第二线束、22-连接件、221-沟槽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的优点。参阅图1,为符合本技术一优选实施例中汽车车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结构包括有车灯本体10及线束组件20。车灯本体10为形成汽车车灯外轮廓的部件,其内设有模组、反光碗等必要组件。在车灯本体10面向车身的一面上,设有一开口11,该开口11用于连通车灯本体10的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在该开口11的周边,即车灯本体10的内部和外部靠近开口11的位置,设有上述线束组件20。线束组件20包括线束21及固定线束21用的连接件22。可以理解的是,线束21部分设于车灯本体10内部,与车灯内部其他组件电连接,并自开口11延伸而出,与外部组件电连接,作为中间媒介连接车灯本体10内外部的部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线束21分成两部分,分别为第一线束211及第二线束212。第一线束211设置在车灯本体10内,可以部分露出开口11或与开口11齐平,通过开口11的设置与外部连通。第二线束212设置在车灯本体10外部,同样通过开口11的设置于车灯本体10内部连通。而线束组件20内还包括有一连接件22,连接件22的一端连接有第一线束211,另一端连接有第二线束212,当连接件22插入开口11时,第一线束211与第二线束212通过连接件22的中间连接互相导通电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在安装第一线束211时,其一端已与车灯本体10内部的部件如PCB板等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件22的设置,将第一线束211的位置固定。第二线束212同样如此。在车灯本体10上,开口11的一侧设有一紧固件12,紧固件12设置在车灯本体10面向车身的一面(通常为车灯本体10背面)。当连接件22连接完毕第一线束211后,由于装配的工序要求,第二线束212的安装通常不会紧跟在第一线数安装后,在此段时间内,第一线束211将处于自由状态。因此,紧固件12在开口11附近将第一线束211夹持固定,防止其自由移位。通过上述配置后,第一线束211在预安装后,通过紧固件12的夹持限制其位移,在安装完第一线束211后和安装第二线束212前固定第一线束211的位置。待安装第二线束212时,再将第一线束211从紧固件12取下,并后续通过连接件22连接第一线束211和第二线束212。一优选实施例中,开口11包括有通孔111及卡合部112。通孔111连通车灯本体10内外部,第一线束211自通孔111穿出。而卡合部112设置在通孔111的边缘处,并突出于该边缘,向着通孔111的中部延伸,使得俯视该通孔111时,通孔111的边缘呈齿状,具有突出和回缩两部分。针对该设计,连接件22相对于卡合部112的位置设有沟槽部221,卡合部112上突出的部分在连接件22插入通孔111后与沟槽部221结合。具体地,连接件22在插入通孔111时,先将沟槽部221对准通孔111边缘上卡合部112回缩的部分,使得连接件22的行程不受限。其次,旋转连接件22,使得卡合部112上突出的部分伸入到沟槽部221内,沟槽部221限制卡合部112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完成连接件22的固定安装。优选或可选地,紧固件12配置为包括至少一对夹持条121,夹持条121固定在底座上,并靠近于开口11。第一线束211可通过夹持条121产生的夹持力夹持固定在该对夹持条121间。夹持条121与车灯本体10间,设有一夹持底座122,以加强夹持条121的固定效果,不易受外部力折断。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加强该夹持力,以及进一步限制第一线束211在夹持条121间可移动的距离,可对夹持条121进行如下可选的配置:①该对夹持条121的端部设有突起部123,每一对夹持条121上的突起部123相对延伸,以减小夹持条121的自由端间的距离。也即,当第一线束211已夹持在夹持条121间时,即便有外力施加在第一线束211上,第一线束211也不易从夹持条121间脱出。②夹持条121与夹持底座122呈一角度,每对夹持条121越发靠近,即,夹持条121间的距离沿着夹持底座122到夹持条121自由端的这一方向组件减小,从而沿着该方向,夹持力逐渐增大。上述配置可同时或可选地设计,以根据实际工况选择。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线束211和第二线束212可选择任何一种可互相连接的线束模式,如公母端连接、端子辅助连接等,均可适用。具有上述配置后,可将该汽车车灯结构直接应用至车辆上,由于该设计对汽车车灯整体不用影响,因此对于车身上的其他部件而言,无需进行改动。应当注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及具有该汽车车灯结构的车辆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包括车灯本体及线束组件,所述线束组件包括线束及固定所述线束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设于所述车灯本体内,并通过所述车灯本体上一开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线束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内,当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电连接;所述车灯本体上还有紧固件,设于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夹持所述第一线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车灯结构,包括车灯本体及线束组件,所述线束组件包括线束及固定所述线束的连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第一线束及第二线束;所述第一线束设于所述车灯本体内,并通过所述车灯本体上一开口与外部连通;所述第二线束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内,当所述连接件插入所述开口时,所述第一线束与第二线束电连接;所述车灯本体上还有紧固件,设于所述开口的一侧,以夹持所述第一线束。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包括通孔及卡合部;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车灯本体内部及外部;所述卡合部设于所述车灯本体上,向所述通孔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车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相对所述卡合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春霞
申请(专利权)人:嘉兴海拉灯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