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半导体领域,具体涉及半导体二极管芯片的制造技术。技术背景传统的发光二极管,其发光层通过MOCVD外延生长于衬底表面,外延结构自上而下包含了第二半导体层、有源层、第一半导体层等。第二半导体层由于空穴迁移率低(几十cm2/Vs),使其电导率(几~十几Ωcm)相较第一半导体层相差很大,导致第二半导体层电流横向扩展能力差,电流分布很不均匀,局部电流密度过大,热效应现象严重,影响LED芯片的使用效率和寿命。另外,由于第二金属电极周围电流密度很大,使其下有源层发出的光被不透明的第二金属电极所遮挡和吸收,导致LED光效与亮度下降。为此,解决上述问题的传统方法是在第二金属电极下生长绝缘介质层(如SiO2、Si3N4等)及透明导电层(ITO、AZO等),起到电流阻挡与电流扩展作用,使流经第二金属电极下方的电流比例减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电流的横向扩展,但绝缘介质的电流阻挡层势必会吸收一部分的出射光线,降低LED芯片的光效与亮度。此外,将第二金属电极做成反射电极,可解决第二金属电极遮光及吸光的问题。第二种方法是刻蚀掉第二金属电 ...
【技术保护点】
一种LED芯片,在衬底一侧依次外延设置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电子阻挡层、第二半导体层和欧姆接触层;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设置在远离衬底的同一侧;第一金属电极欧姆接触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第二金属电极高阻肖特基接触于第二半导体层上;在第二金属电极的外侧设置透明导电层,在远离衬底的芯片表面设置绝缘钝化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ED芯片,在衬底一侧依次外延设置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电子阻挡层、第二半导体层和欧姆接触层;其特征在于:第一金属电极和第二金属电极设置在远离衬底的同一侧;第一金属电极欧姆接触于第一半导体层上,第二金属电极高阻肖特基接触于第二半导体层上;在第二金属电极的外侧设置透明导电层,在远离衬底的芯片表面设置绝缘钝化层。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芯片的制造方法,包括在衬底一侧依次外延生长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电子阻挡层、第二半导体层和欧姆接触层;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1)在欧姆接触层表面分别定义第一金属电极区域和第二金属电极区域;
2)对第一金属电极区域下方的欧姆接触层、第二半导体层、电子阻挡层、有源层和第一半导体层进行刻蚀,形成裸露出第一半导体层的第一沟槽;
对第二金属电极区域下方的欧姆接触层和第二半导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生杰,金豫浙,冯亚萍,李佳佳,李志聪,孙一军,王国宏,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