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模电感及印制电路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916211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30 04:58
一种共模电感及印制电路板组件,所述共模电感包括线圈主体、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所述输入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顶面引出,所述输出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面引出。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印制电路板和第二印制电路板;所述共模电感,其输入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其输出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方案可使得印制电路板组件整体上占用的面积减小,以利于其使用和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磁兼容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共模电感及印制电路板组件。
技术介绍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滤波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子元器件之一。滤波器可以分为无源滤波器和有源滤波器。其中,无源滤波器一般由电容、电感和电阻组成,它可以对特定频率的频点或该频点以外的频率进行有效滤除。按照滤波器的实现形式,还可以将其分为集成式滤波器和分立型滤波器。分立型滤波器一般包括共模电感、共模电容和差模电容等;由于元件数量多,体积大,使其具有空间利用率低的缺点。如果,分立型滤波器装配于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上,所述分立型滤波器将在PCB上占用较大的尺寸。滤波器根据滤除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以下将以用于滤除电源线的噪声干扰的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EMI)滤波器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1和图2,图1和图2示出了一种常见的电源线EMI滤波器装配于单层PCB的结构,在PCB110上安装有共模电感101,输入端电容102、103和104,输入端端子105,输出端电容106、107和108,输出端端子109。在PCB110上,上述元件按照从信号的输入端到信号的输出端的方向进行平面式排列,并通过各自的引脚(图未示)装配于PCB110上。如上,由于现有技术中EMI滤波器的所有元器件都平铺在PCB上,最终使得EMI滤波器的长度很大程度上由其包含的元器件装配于PCB上的长度决定,EMI滤波器的尺寸较大。当PCB上为EMI滤波器预留的安装空间有限时,所述EMI滤波器的使用将受到限制。进一步而言,不仅仅是包含共模电感的EMI滤波器,任何包含共模电感的印制电路板组件(PrintedCircuitBoardAssembly,PCBA)均具有尺寸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包含共模电感的印制电路板组件的尺寸。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包括线圈主体、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所述输入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顶面引出,所述输出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面引出。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印制电路板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印制电路板和第二印制电路板;所述共模电感,其输入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其输出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可选地,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通过焊接的方式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出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导线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可选地,所述共模电感为三相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包括第一输入端导线、第二输入端导线和第三输入端导线,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出端导线包括第一输出端导线、第二输出端导线和第三输出端导线;所述线圈主体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输入端导线,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输出端导线;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输入端导线,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输出端导线;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三输入端导线,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输出端导线。可选地,所述共模电感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绝缘体;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的至少部分包裹于所述壳体。可选地,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各自具有两个引脚,并分别通过自身的引脚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入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输入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互相连接。可选地,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还包括输入端子,所述输入端子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所述输入端子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一输入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二输入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三输入端导线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还包括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所述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各自具有两个引脚,并分别通过自身的引脚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其中,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输出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四电容、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的第二端互相连接。可选地,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还包括输出端子,所述输出端子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所述输出端子包括第四端口、第五端口和第六端口,所述第四端口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五端口与所述第二输出端导线电连接,所述第六端口与所述第三输出端导线电连接。可选地,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还包括支撑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和第二印制电路板之间,以支撑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和第二印制电路板。可选地,所述支撑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立柱,每一个所述立柱的第一端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每一个所述立柱的第二端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共模电感和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本实施例利用共模电感的结构特点,即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分别位于其线圈主体的两侧;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印制电路板和第二印制电路板以及所述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出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将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装配于两块层叠设置的印制电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使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的电流从同一平面分离,相当于将原来单块印制电路板拆分成两块,从而使得印制电路板组件中的各元器件在投射于印制电路板的方向上占用更小的面积,使得印制电路板组件整体上占用的面积减小,以利于印制电路板组件的使用和装配。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印制电路板组件的正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的印制电路板组件的正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
技术介绍
部分所述,现有技术中以EMI滤波器为例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具有尺寸较大的问题。具体分析而言,继续参照图1和图2,现有技术的共模电感101的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一般位于共模电感101的底面。以EMI滤波器为例,共模电感101的结构对EMI滤波器的各个元件安装于PCB的形式具有限制作用,使得承载EMI滤波器的PCB大都为单层结构,EMI滤波器的所有元器件以平铺的形式安装于PCB上,EMI滤波器的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在空间上位于同一个平面内(即PCB所在的平面),此种平铺式的排列方式使得EMI滤波器在整体上投射于PCB的方向上的尺寸较大。进一步而言,现有技术中的共模电感101的结构会导致任何包含共模电感101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均尺寸较大。针对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一种共模电感和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通过对共模电感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得包括改进后的共模电感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占用的面积更小,更加有利于所述印制电路板组件的使用和装配。为使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共模电感及印制电路板组件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包括线圈主体、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顶面引出,所述输出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面引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包括线圈主体、输入端导线和输出端导线,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顶面引出,所述输出端导线从所述线圈主体的底面引出。2.一种印制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印制电路板和第二印制电路板;权利要求1所述的共模电感,其输入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其输出端导线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通过焊接的方式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出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导线装配于所述第二印制电路板。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感为三相共模电感;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入端导线包括第一输入端导线、第二输入端导线和第三输入端导线,所述共模电感的输出端导线包括第一输出端导线、第二输出端导线和第三输出端导线;所述线圈主体包括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输入端导线,所述第一线圈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输出端导线;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输入端导线,所述第二线圈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输出端导线;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三输入端导线,所述第三线圈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三输出端导线。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模电感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绝缘体;所述第一线圈、第二线圈和第三线圈的至少部分包裹于所述壳体。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制电路板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一电容、第二电容和第三电容各自具有两个引脚,并分别通过自身的引脚电气装配于所述第一印制电路板;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输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兴南杨志辉瞿大昕李劲松瞿巍棅
申请(专利权)人:夏弗纳电磁兼容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